篇一:书籍的变迁教案课题:书籍的变迁(2课时5月13日)【教学目的】一、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二、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
使学生懂得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方法的一般原则。
三、让学生为祖国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
【教学重难点】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结构,让学生对书籍的演变有一个大体的了解。
掌握一些常用的说明方法。
一、谈话引入新课。
1、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些问题,古时候没有书,连文字也没有,我们的祖先是怎样记事的?你们手里拿的书是怎么来的?大家知道吗?用什么办法记录事情最简单?2、学生自由作答,教师补充归纳。
用笔在纸上记录下来。
把很多写下来的纸张装订在一起,再加上一张漂亮的封面,这就是一本书。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讨论一个关于书籍的话题。
齐读课题,《书籍的变迁》??再读一次。
二、解题1、“变迁”是什么意思?(情况的变化转移)那“书籍的变迁”又是什么意思呢?(书籍变化的经过)3、简单了解说明文常见的说明方法。
(1)举例子例句:云能预示天气。
比如,在新疆地区,出现云就代表将要下雨。
——《看云识天气》(2)引用(引资料)例句: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中国石拱桥》(可以增加文章的说服力)(3)作比较例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从没出过事,足见它的坚固。
——《中国石拱桥》(突出被说明对象的特点。
)(4)列数字例句: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
和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中国石拱桥》(体现准确性)(5)分类别例句:按屏的建造材料极其装饰的华丽程度,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因而在艺术上有雅俗之别,同时也显露了使用人不同的经济与文化水平。
——《说“屏”》(使读者明白屏的种类。
)(6)打比方例句: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中国石拱桥》(可以使要说明的对象形象生动。
)(7)摹状貌例句:这些石刻石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中国石拱桥》(使被说明更具体,更形象。
)(8)下定义例句: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工作进程的数学方法。
——《统筹方法》(能准确揭示事物的本质。
)(9)作诠释例句: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
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
——《中国石拱桥》(使读者明白这个设计的巧妙之处。
)(10)列图表为了把十分复杂的事物说清楚,就可以采用图表法,来弥补单用文字表达的缺欠,对某些事物解说更直接、了当。
三、初读课文,了解书籍经过了哪些变化。
1、那么,书籍原来是什么样的呢?现在的书籍又是什么样的呢?这中间经过了哪些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章,想一想。
想一想:从原始社会(史前时期)到现在书籍经过了哪些变化?(学生自由阅读,教师巡视)2、谁来说一说,最早的时候书籍是什么样的?——结绳记事——甲骨文——竹简——帛书——卷子——线装书——现代书——电子书——四、深入了解各个时代的书籍。
1、同学们,经过3000多年的变化,现在我们手上才有了轻便的现代书。
那各个时代的书籍各是什么样的呢?现在请同学门根据学习要求,再读课文;先来看学习要求。
(教师出示学习要求)学习要求:请填写课后练习题三的表格。
五、分析课文(一)理清文章结构本文是一篇说明文。
说明条理清楚,语言精确、周密。
请结合课文内容,给文章划分段落层次,并概括大意。
全文分三个本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介绍史前时期的记事方式,交代文字出现的时间。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具体介绍书籍的变迁情况。
包括两层:第一层(第2―3自然段)介绍书籍的形成、产生。
第二层(第4―5自然段)介绍书籍的发展。
第三部分(结尾段)简介近代石印书和现代铅印书,指出今后书籍储存保管手段的发展趋势。
六、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书籍的变迁情况,也了解从原始社会(史前时期)到现在书籍经过了哪些变化,知道了各个时代的书籍各是什么样的。
那么书籍经过3000多年的变化,时间之长远,资料之多,变化之大,作者是怎样组织选择这篇说明文的材料的?课文介绍的是书籍的变迁,而文章却以文字的出现开头,以新的记载符号的出现结束,写的都不是书,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有何作用?这些问题我们下节课再来具体学习。
第二课时教学要点:讲读课文,学习以时间先后为序说明事物发展变化的方法。
使学生懂得选择材料、组织材料方法的一般原则。
教学过程:一、复习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导入所学习的内容。
二、讲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讨论以下问题:1、结绳记事和文字是书籍吗?作者写这些与书籍有什么关系?学生讨论并明确:史前时期用以记事的结绳和原始公社末期出现的文字都不是书籍,但与书籍的产生又有着密切的关系。
结绳后来逐渐发展为最早的象形文字,而文字则是书籍最基本的构成因素,没有文字,便无从谈书籍。
课文从文字的出现说起,使下文对书籍的产生、发展的说明顺理成章,使读者对书籍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有完整的了解。
2、第二自然段中的“书”为什么要加引号?学生讨论并明确: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在记载的符号、功用上含有书籍的符号、功用上含有书籍的某些因素,但未能编结成册,是“最早的相当于书籍的实物”。
但还不是正式的书,所以“书”字都加上引号。
3、我国正式的书的标志是什么?为什么是正式的书?学生讨论并明确:竹简、木简的使用标志着“正式的书”的出现。
它们较之甲骨文、金文等,不仅在使用材料上与记载方式上发生了变化,而且编结成册,具备书的基本物质形态。
4、在书籍发展史上的两个里程碑是什么?各有什么作用?书籍的变迁与什么有关系?学生讨论并明确:在书籍发展史上,造纸术与印刷术的发明是两个里程碑,它标志着使用材料与记载方式发生了质的变化。
造纸术的发明,使书籍一改笨重的形态,为后来装订、使用、储存、保管的简便奠定了基础。
印刷术的发明与发展,又使书籍得以大量发行,便于使用与保管。
课文抓住两大发明说明书籍的变化发展,揭示了书籍的变迁与科学技术发展的联系。
5、文章结尾介绍的是近代石印书和现代铅印书,并指出今后书籍储存保管手段的发展趋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来介绍的?学生讨论并明确:课文引用资料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文献量的增长,必然要求书籍的储存保管方法“来一个革命”,电子计算机等新技术的出现和应用,又引起了记载方法与记载符号新的变化发展。
6、文章开头与结尾有什么特点及联系?学生讨论并明确:文章以文字的出现开头,以新的记载符号的出现结束,写的都不是书,却又与书息息相关,首尾呼应。
7、纵观全文,作者按照什么顺序来安排材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学生讨论并明确:纵观全文,作者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安排材料,这样展开说明,恰好符合书籍变迁过程本身的特点和条理性。
所以,作者从史前时期的结绳记事写起,到现代的铅印书止笔,沿着漫长的历史脚步,介绍书籍经过商代的甲骨文、金文、石鼓文、木简、春秋时期的帛书,东汉时的卷子,唐宋的线装书,近代的石印书,现代的铅印书;再从记载方式上介绍从刻、铸、书写到雕版、活版、石印、铅印,把书籍的三千年演变过程及今后的发展趋势交代得清清楚楚,使读者对于书籍的变迁有了全面的认识。
|三、总结。
1、说明中心意思:本文说明顺序清楚,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书籍的变迁。
根据事物本身的客观情况,从我国“史前时期”写到“近代”、“现代”,乃至“目前(现在)”,并展望“今后”的美好远景,是按照时间顺序、按照事物发展变化的顺序写的。
(通过一系列确凿的数据,展示了中华民族的辉煌历史,再次让学生为祖国古老的文明感到自豪。
2、文章的特点1) 说明顺序清楚以时间先后为顺序安排组织材料。
2)语言精确、周密和明晰3)运用多种说明方法进行说明(作诠释、下定义、作比较、列数字、引用)3、结语同学们,经过3000多年的变迁,我们有了轻便耐用的书籍;在未来书籍会变成什么样子,我不知道。
但是有一点我知道:未来需要你们去创造,未来的书籍一定会在你们的手中诞生。
四、做练习与布置作业五、板书设计一、介绍史前时期的记事方式,交代文字出现的时间(第1自然段)商代、刻铸以书(一)介绍书籍的石鼓文时籍的形成、产生竹简、木简商代书写间的二、具体介绍书籍绸、帛春秋书写先变的变迁情况卷子东汉书写后迁(第2—5 线装隋唐雕版印刷为序宋活版印刷组织材三、介绍近代石印书和现代铅印书,指出今后书籍储存保管手段的发展趋势料(结尾段)六、教学反思篇二:书籍的历史演进中国书籍的历史演进人类探索理想信息载体的脚步从未停止,文字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材料作为载体 ,承载文字的物质材料可称之为?文字载体?。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类从未停止过对理想文字载体的探索 ,新文字载体的发明往往是适应社会控制和文化传播的需要而产生的 ,又反过来促进社会控制和文化传播 ,并促进文明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我们谈到书籍不能不谈到文字,文字是书籍的第一要素。
中国自商代就已出现较成熟的文字。
甲骨文,从甲骨文的规模和分类上看,那时已出现了书籍的萌芽。
到周代,中国文化进入第一次勃兴时期,各种流派和学说层出不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作为文字载体的书籍,已经出现很多。
周代时,甲骨文已经向金文、石鼓文发展,后来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逐步发展,后又完成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文字体的演变,书籍的材质和形式也逐渐完善。
(一)甲骨通过考古发现,在河南?殷墟?出土了大量的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这就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最早的作为文字载体的材质。
所刻文字纵向成列,每列字数不一,皆随甲骨形状而定。
由于甲骨文字型尚未规范化,字的笔画繁简悬殊很大,刻字大小不一,所以横向难以成行。
后来虽然在陶器、岩石、青铜器和石碑上也有文字刻画,但与书籍形式相去甚远,故不做详谈。
公元前2500年前后,古埃及人把文字刻在石碑上,称为石碑文。
古巴比伦人则把文字刻在黏土制作的版上,再把黏土版烧制成书。
(二)玉版《韩非子〃喻老》中有?周有玉版?的话,又据考古发现,周代已经使用玉版这种高档的材质书写或刻文字了,由于其材质名贵,用量并不是很多,多是上层社会的用品。
(三)竹简木牍中国正规书籍的最早载体是竹和木。
把竹子加工成统一规格的竹片,再放臵火上烘烤,蒸发竹片中的水分,防止日久虫蛀和变形,然后在竹片上书写文字,这就是竹简。
竹简再以革绳相连成?册?,称为?简策?。
这种装订方法,成为早期书籍装帧比较完整的形态,已经具备了现代书籍装帧的基本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