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陵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三年级寒假作业历史编辑:夏以俭审核:彭富花前言:各位同学,愉快的寒假将至,希望大家利用短暂的假期复习好历史知识。
大家要根据《2019年江苏省高考说明》,逐一落实每一个知识点。
在落实知识点的时候,注意一下几点:首先强调第一次记忆过程的准确性。
比如《2019年江苏省高考说明》要求了解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那么同学们就要注意对于这个知识点的相关内容,比如宗法制的源头、宗法制的核心内容以及宗法制的影响,是不是自己已能很准确地表述。
其次对一些基本的历史概念也要力求准确理解,比如对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的掌握。
因为只有对概念做到准确理解,才能使我们既提高记忆效率,又能使我们在解题时,灵活运用。
在落实知识点的过程中,又可以分成两步:第一步就按照专题来进行复习,这一步比较容易,重在熟记每个知识点,为下一步打下基础。
第二步可试着按时间顺序,将同一时间段的政治、经济、文化史内容进行梳理。
这步较难,但很有意义,因为历史学科的一个特点就是强调时间观念。
第三,在不折不扣完成前面两点要求后,可适当做一些题目。
我们提供了四份综合习题供大家练习。
这样不仅可以检测自己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先行一步,在实战中,锻炼自己的应用能力。
成功总是垂青于有准备者,通过以上三点夯实基础,才能在复习中腾出更多宝贵时间,进行能力方面的训练,为最后的高考奠定基础。
祝大家高考成功!寒假作业历史(一)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6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左传》中记载:楚子至于洛,观兵于周疆。
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
对曰:“在德不在鼎。
周德虽衰,天命未改。
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遂罢之。
”这段史料反映出当时A.分封制已经瓦解B.楚国赢得了周王室的尊重C.天命观成了统治阶级指导思想D.诸侯崛起,周王室衰微2.司马迁认为,图l所示地区“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
”秦汉时期,有利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因素有①处于全国政治、经济中心,地位突出②大兴水利,建设贯通南北的运河体系③作为全国道路网络的中心,交通便利④曲辕犁的使用、推广,生产技术进步A.①② B.③④C.①③ D.②④3.唐代贡士如果通过科举考试,仅取得进士及第或者明经及第出身,尚不能正式入仕。
只有再通过吏部铨试,才能释褐除官。
出现了“榜出,势门子弟,交相酬酢,寒门俊造,十弃六七”的现象。
据此可知唐代科举A.摒除门第间的差距B.促进社会阶级流动C.世族权门仍占优势D.选拔标准客观公正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自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而人之有私,固情之所不能免矣。
故先王弗为之禁。
非为弗禁,且从而恤之。
建国亲侯,胙土命氏,画井分田,合天下之私,以成天下之公,此所以为王政也。
”顾炎武的上述主张意在A.鼓励发展私欲B.突出个性自由C.主张实行分封D.反对理学禁欲5.1877年,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郭嵩焘到达伦敦,所携带的国书却是“惋惜滇案”玺书,“并无充当公使文凭”。
清廷依照与周边藩属国交往的规则,派出郭嵩焘、刘锡鸿一正一副两人,结果英国以不符合国际惯例为由,拒绝承认刘锡鸿的外交身份。
这说明当时A.晚清谋求外交转型受到英国阻扰 B.传统朝贡体系及观念已经瓦解C.传统观念阻碍了晚清外交近代化D.晚清政府对近代外交毫无了解6.梁启超说“欲兴民权,宜先兴绅权;欲兴绅权,宜以学会为之起点。
此诚中国未常有之事,而实千古不可易之理也。
”“兴绅权”不仅是中国“古法之最善者”,而且是“今之西人,莫不如是”的善政良举。
梁启超言论中可以反映出A.“绅”是指当时的资产阶级B.民族资产阶级的妥协性C.借助中国传统文化宣传“西学” D.维新派注意争取下层民众支持7.毛泽东曾在一篇文章中指出:“(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国家,而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在这里,共产党的任务基本上不是经过长期合法斗争以进行起义和战争……而是走相反的道路。
”毛泽东在文中主要强调中国A.以坚持中心城市暴动的必要性B.大力组织工人运动的必要性C.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必要性D.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必要性8.据记载,1935—1942年间,陕西共设立大小新式工厂150余家,平均每年建厂19个;资本在10万元以上的有59家,100万元以上的有13家,资本总额5202万元,为民国前期新式工业资本总额的28倍。
这表明抗战时期A.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突出B.抗日根据地建设效果明显C.西部地区近代化取得成就D.政府加大中西部发展投入9. 《剑桥中华民国史》认为:“这一战役不仅标志着政府在中国大陆的有效抵抗的结束,……据信蒋介石本人做出了在徐州平原作战的决定,而不是像所建议的那样撤向淮河这一天然屏障……由于权力如此集中于一个人手中,失败的责任也只能由一个人来负。
”下列有关这一战役胜利意义说法正确的是A.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的开始B.基本上解放长江以北广大地区C.统治中国22年国民政府覆灭D.新民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10.1978年,广东清远为克服工业效益低下的状况,率先在国营企业中试点实行“超计划利润提成奖”,立即取得显著成效。
到1981年底,“清远经验”迅速由广东推向全国。
这一现象客观上表明A.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的条件己经具备B.思想路线转变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保障C.分配体制改革揭开了经济改革的序幕D.体制改革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内在需求11.南京大学教授、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执行主任朱锋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两国)当前处在一个非常关键的历史性时刻,双方对彼此战略意图都抱有一定程度的怀疑和担忧。
”在这种时候,我们应做哪些方面的努力?①双方要增强战略互信②双方需要加强沟通并保持克制③从采取保护各自利益转向牺牲利益捍卫两国友好④构建“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A.①③④B.①②③C.①②④D.②③④12.下列关于希腊城邦特色的有关表述,正确的是①城邦是孕育古希腊民主政治的摇篮,所有居民都有机会直接参与城邦的公共事务②城邦有比较发达的商品经济,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之间贸易频繁③各城邦十分重视独立自治,又通过频繁的交往保持密切联系④城邦有发达的思想文化,希腊人创造出富含民主意识与科学精神的城邦文化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13. 这一事件极大地冲击了西欧的思想、政治和经济领域,使各个地区、各个民族联系日益紧密。
从此,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支配和影响下,不断发展、不断前进,人类社会终于迎来了近代的曙光。
据此可知,这一事件的历史作用在于A.改变了世界的贸易格局B.促进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C.致使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D.促使资产阶级代议制普遍确立14.张世英在《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指出:“康德所面临的任务就是要在人权与神权继续斗争的同时,使人权进一步从单纯因果必然性的束缚下解放出来,使人的主体性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这表明康德强调A.人的理性意识的重要性B.人权和神权的斗争永恒存在C.只有理性才能解放人性D.理性思想高于天赋人权理论15.钱乘旦在《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中写道:“大贵族的所有利益已经在下院得到很好的代理……工商业者的利益却几乎全无代表……”这种状况引发的最终结果是A.爆发“光荣革命”,推翻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B.制定1689年《权利法案》,确立君主立宪制C.导致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本家逐渐进入政权中心D.推动宪章运动,无产阶级赢得被选举权16.在讲述新经济政策是一项退却政策时,列宁反复强调这种退却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其目的是为了“在日后最终转入进攻”。
材料中列宁的主张A.不利于苏俄经济快速恢复B.明确了苏联建设的步骤和方向C.导致新经济政策不久被抛弃D.反映了党内对新经济政策看法不一17.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A.用于解决就业问题B.可以保护民众自尊C.利于解决产销矛盾D.受资本家大力支持18.一个历史事实可由若干事件构成,事件又由若干小事件构成,由此可以排出一系列事件的等级或层次。
下列选项不符合...上述说法的是①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电报、电话的出现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设置海南经济特区③《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世界贸易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④福利国家的出现——美国的新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A.②④ B.①③ C.③④ D.①②19.北约建立时,政治协商制已成为北约成员国联合与合作的重要纽带。
然而,在朝鲜战争的政治与军事中,北约并没有发挥作用。
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大多数盟国只是在美国总统宣布对古巴实施封锁前45分钟被告知这一事件的进展。
由此看出A.政治协商制受制于成员国力量对比B.北约成员国合作的基础丧失C.美国与北约盟国之间既合作又斗争 D.西欧与美国之间的矛盾激化20.有学者指出21世纪全球将出现“大国群体体系”:美国支配下的北美、一体化的欧洲、日本和中国居突出地位的东亚、印度称雄的南亚、横跨北非和中东的穆斯林新月形地带,其中北美、欧洲、东亚三大群体将起决定性作用。
该学者认为A.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趋势B.大国决定着世界格局的发展方向C.国际体系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D.世界各地发展的不均衡逐渐加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满分60分。
21. (14分)为追求富民强国,历代中国人进行了艰苦的努力与奋斗。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商鞅认为“国之所以富,农战也”。
荀况认为富国并不单是为了强兵,归根到底是为发展国民经济,增加国家财富,提出“上下俱富”。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1900年庚子事变后,外患日亟,以张謇为代表的立宪派和部分开明人士积极提倡“振兴实业”,认为“国非富不强,富非实业不张……其根本在先致力于农工商”,在此基础上走工业化道路,从而形成著名的“棉铁主义思想”,且“实业之兴衰,关乎国势之存亡……而且国家赋税可以增,百姓生计可以足,数十年外溢之利权可以挽,富强之基实系于此。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第五卷)材料二中国的“一五计划”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
国家计划委员会成立后,负责中长期经济发展计划的编制,并对农产品在内的重要生产资料在全国范围内进行统一平衡分配管理……在工业发展中,中央还提出了“沿海地区的工业一般不扩建不新建”的方针,对内地的基本建设投资在投资总额中比重不断上升;在引进苏联技术的基础上开始对自己的科研体系和技术人才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