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杨梅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杨梅主要病虫害及防治

杨梅主要病虫害及防治一、病害(1) 癌肿病:又叫杨梅溃疡病或杨梅疮,是一种细菌性病害。

主要为害杨梅枝干,尤以2—3年生枝条受害严重。

症状及发病规律:开初枝干上病部产生乳白色的小突起,表面光滑,以后逐渐增大形成表面粗糙的肿瘤。

小枝被害,形成小园球状的瘤体,直径一般为1.5—2厘米,大的可达10厘米以上,造成肿瘤以上的部位枯死。

一个枝上的肿瘤少者1—2个,多者达4—5个或更多,一般多在枝节部位发生。

树干被害,树皮粗糙开裂,凸凹不平,也有隆起的肿瘤。

由于肿瘤阻碍树体内营养物质的运输而导致树势早衰,严重时引起全株死亡。

病菌在病枝的肿瘤组织中越冬,次年春天从瘤体表面溢出菌脓,借雨水传播,从树体伤口和叶痕处侵入。

地势低洼、排水不良、管理粗放的果园,树龄较大,树势衰弱的杨梅容易发病。

防治方法:A、认真做好冬季清园:春季萌芽前剪除带瘤小枝,集中烧毁。

大枝干上的肿瘤可用利刀削除,削口可用62.5%杜邦易保或先正达亮盾或硫酸铜溶液进行涂抹消毒。

B、喷药保护,清园后及时全面喷布一次62.5%杜邦易保或巴斯夫百泰或杜邦阿砣或精甲霜锰辛(先正达金雷)。

果实采收后喷一次62.5%杜邦易保或巴斯夫百泰或杜邦阿砣或精甲霜锰辛保护树体。

C、注意树体保护,尽量减少伤口。

在日常管理中尽量避免树体机械损伤,以防病菌侵入感染。

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农肥代替有机肥一定要发酵即腐熟,含钾高即K≥20的复合肥效果更佳,推荐使用中央电视台CCTV播出的史丹利精品优质复合肥——第四元素硫酸钾复合肥),增强树体抵抗力。

D、加强检疫,禁止从病树上采穗和出售带病苗木或接穗,严防该病传入新区。

E、药剂防治:3一4月,在肿瘤中的病菌传出以前,用刀刮除病斑,然后使用:先正达亮盾搭配硫酸铜涂布伤口或病树主干伤口。

在采摘杨梅时,不要弄破树皮。

杨梅采后及时喷洒施∶62.5%杜邦易保或70%日槽甲基托布律或杜邦可杀得叁千或一帆68%精甲霜锰辛(先正达金雷)。

(2) 褐斑病又名杨梅炭疽病,俗称杨梅红点,属真菌性病害。

该病是由一种世界性分布真菌侵染为害(病原菌为座菌目的葡萄座腔菌)。

为害叶片,进而使花芽和小枝枯死,严重影响树势和产量。

症状及发病规律:开始在叶面上出现针尖大小的紫红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大,呈园形或不规则形。

病斑中央红褐色,边缘褐色或灰褐色,直径4—8毫米。

后期病斑中央转变为浅红褐色或灰白色,上面散生黑色小粒点(病菌子囊孢子),多数病斑可联接成斑块,病叶最后干枯脱落。

病菌以子囊果在病叶中越冬,在浙江5月中旬以后借雨水溅泼传播蔓延,8月中下旬出现新病斑,10月份病斑增多,10—11月份出现大量落叶。

云南富民约3—4月间开始发病,进入雨季后,6月下旬在去年感病植株的新梢叶片上就有病斑出现。

该病一年发生一次,无再次侵染。

土壤贫瘠,缺少肥料,树势弱容易发病,排水不良的粘重土壤上的杨梅发病严重。

防治方法:A、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剪除病叶、枯枝;B、多施有机肥和钾肥或高钾复合肥搭配有机肥(注:农肥代理有机肥一定需要发酵即腐熟);C、及时有效排水;D、化学治疗:在4月上、中旬发病初期相隔7-10天左右连续喷药两次,采果后再喷一次,可起到良好效果。

药剂可用62.5%杜邦易保或70%日槽甲基托布律或80%一帆代森猛锌或一帆68%精甲霜锰辛(先正达金雷)。

(3)杨梅干枯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枝干,一般在衰弱的老树上发生较多,后期常造成枝干枯死。

状和发病规律:病害侵入,初期出现不规则的暗褐色病斑,随着病情发展,被害部由于水分逐渐丧失,形成凹陷的带状条斑,与健康部位之间呈现明显裂痕。

后期病部表面产生很多黑色小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盘),起初埋生于表皮层下,成熟后突破表皮层,露出园形或横裂的开口。

发病严重时病部可深达木质部,当病部扩展环绕枝干一周时,枝干即枯死。

该病原菌为弱寄生菌,一般从伤口侵入,当树势衰弱时才能扩展蔓延,故发病轻重与树势密切相关。

防治方法:A、加强栽培管理措施,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提高树体抗病能力。

B、防治害虫,保护树体,防止或减少伤口,阻止病菌侵入。

C、清除病枝,集中烧毁。

D、药物防治:发病初期,及时刮除病斑,并在伤口处涂抹亮盾和硫酸铜浆液保护。

(4) 杨梅根腐病:是为害杨梅根系的一种真菌性病害,常导致植株生长衰弱和急性青枯死亡。

症状和发病规律:病菌从伤口侵入,先在细根发病,逐渐向侧根、根颈及主干上蔓延。

病原菌进入木质部维管束,菌丝体增殖使维管束褐变坏死,而导致全树生长衰弱和急性青枯。

该病可分为急性青枯型和慢性衰亡型两种类型。

急性青枯型:初期症状难于察觉,要在植株枯死前2个月左右才表现出明显症状。

叶片失去光泽,褪绿,树冠下部的部分叶片变褐脱落。

如遇高温天气,树冠顶部枝梢出现萎焉,但次日清晨仍能恢复。

采果前后如遇气温骤升,树体常常急速枯死。

叶色淡绿(青枯),逐渐变为红褐色脱落,偶剩少数枝叶,但次年不能萌芽生长。

此类型主要发生在10—30年生的盛果期树上。

慢性衰亡型:发病初期,青梢抽生正常,但秋梢很少或不抽发,地下部根系和根瘤较少,根系逐渐变褐腐烂。

后期病情加剧,叶片变小,下部叶片大量脱落。

次年枝条上形成大量花芽,花量大,结果多,但果小质差。

高温干旱天气,顶梢开始枯萎,树体出现半边枯死或全株枯死。

从出现症状到全株枯死一般需要3—4年,次类型主要发生在盛果期后的衰老树上,盛果期树上也有发生。

防治方法:A、通过深耕改土,增施有机肥和各种钾肥,增强树势,提高抗病能力。

B、及时挖除和烧毁发病植株,避免传播蔓延。

C、杨梅不要与桃、梨、李等中间寄主树混植。

(5) 杨梅赤衣病:属真菌性病害。

主要危害枝干,严重的病树几年内死亡。

症状及发病规律:主要为害杨梅的主干、主枝、侧枝及小枝,枝干被感染后,在病部布满橘红色粉末(病菌的菌丝和孢子),引起树势衰弱,果小味酸,枝条枯死,直至全树枯死。

病菌在病组织中越冬,次年3月中旬开始发病,后呈现痘疮状小泡,连成长条状病斑,不久病斑上即覆粉红色霉层。

每年5~6月及10月为发生高峰期,多雨易发病,老树发病重。

即温度上升开始发病,树液开始流动,下雨增多时病菌开始活动和传播,多雨潮湿容易引起本病盛发。

土壤粘重、积水和栽培管理粗放的果园发病较重。

此病大多发生在枝干分杈处,被害处覆盖一层薄的粉红色霉层,头年先在枝干背光面树皮上,发生极薄的银白色或粉红色脓泡状物,防治方法:A、加强栽培管理,做好雨季杨梅园的排水工作,增有机肥和钾肥,,剪除病枝烧毁。

B、药物防治:在4月初病菌即将活动传播时用药。

先用刷子从上而下把病树上的小枝、大枝、主干上的红色粉末刷下,病枝上的病斑刮除,后再涂62.5%杜邦易保或70%日槽甲基托布律或一帆68%精甲霜锰辛(先正达金雷)溶浆液。

树冠参考使用:80%一帆代森锰辛或德国拜耳安泰生或硫酸亚铁溶液涂刷或喷布,每隔20天左右用药一次,连续用药3—4次。

气温低时用药浓度要高一些,气温高时用药浓度则要低一些。

(6)杨梅枝腐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杨梅枝干的皮层,一般以老树发病较多。

发病后造成枝干腐烂枯死,引起树体早衰。

症状和发病规律:枝干皮层被害初期病部呈红褐色,略隆起,组织松软,用手指按压病部会下陷。

后期病部失水干缩,变黑褐色下凹,其上密生黑色小粒点(即病菌的子座),在小粒点上部长有很多的刺毛,这一特征可与杨梅干枯病相区别。

天气潮湿时分生孢子器吸水后从孔口溢出乳白色卷须状的分生孢子角。

发病后枝干腐烂枯死,叶片、果实同样致死。

该病菌是一种弱寄生菌,老年树易发病。

防治该病应增施有机肥和钾肥,剪除病枝并及时烧毁。

药物治疗同上,注意与适量水混合均匀,涂于伤口,外面用塑料薄膜包扎牢。

(7)杨梅白腐病:侵害果实,如成熟期遇上多雨天气,则发病严重,果实软腐,果面上滋生许多白色雾状物。

防止该病尤以薄膜避雨设施栽培最佳,或喷洒美国卓邦动力素、西班牙碧收搭配中保克毒宝或杜邦可杀得叁千,提高果实硬度,增强抗病力。

(8)杨梅梢枯病,又叫杨梅小叶病或称缺素症,是一种缺硼引起的生理性病害。

严重影响杨梅树势和产量。

症状和发病规律:多半为半珠或若干枝条发病,也有全株发病,主要表现是小叶,枝条丛生,枯梢,不结果或很少结果,病树春季发芽较晚,新梢顶芽往往萎缩枯死,此后侧芽大量抽生,形成丛状枝,叶形变小,顶叶焦枯或呈紫褐色,叶面淡黄色;叶脉凸起,主脉褐色木栓化,丛状小枝一般在当年秋后即枯死。

该病在土层浅薄、不施有机肥、多施磷肥的土壤发病多;PH 值高的土壤含硼减少,易发病。

防治方法:A、果园多施厩肥、饼肥等有机肥料,切忌偏施、多施磷肥。

B、2月花芽萌动开放前,剪除丛生枝、枯死枝,用0.2%的硼砂+0.4%尿素的混合液根外喷施。

C、6月杨梅果实采收后,视病树树体大小株施50—100克硼砂+100—200克尿素,树冠喷洒0.2%硼砂+0.4%尿素混合液,0.2%硫酸锌,或喷液体硼肥、锌肥600~1000倍液,连喷2~3次。

二、虫害(1)蚧类:以害杨梅的蚧类害虫主要有柏牡蛎蚧、榆牡蛎蚧和樟盾蚧3种。

柏牡蛎蚧:以雌成虫和若虫固定在杨梅枝梢和叶片主脉附近、叶柄上吸食汁液,造成落叶、枯枝,杨梅被害后生长不良,树势衰弱,为害严重时全株枯死如火烧状。

在浙江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杨梅枝条、叶片上越冬,次年4月中、下旬出现第一代卵,5月中旬第一代若虫孵化蛹散,6月中旬出现第一代成虫;第二代于7月下旬开始孵化,8月上旬为孵化盛期,9月上旬为固定若虫期,10月上旬若虫变为成虫。

牡蛎蚧:第一代虫一般在5—6月孵化,虫口密度大,为害严重时,整个枝条甚至全株枯死。

樟盾蚧:又叫樟介壳虫、蛇眼蚧、樟网盾蚧。

在浙江一年发生2代,以受精雌成虫在杨梅枝条、叶片上越冬。

次年4月中旬开始产卵,4月中下旬第一代若虫开始孵化,5月中旬为孵化盛期。

7月中下旬第一代成虫开始产卵,7月下旬第二代若虫开始孵化,8月中旬为孵化盛期。

为害严重时造成大量落叶,枝条和植株枯死。

防治方法:A、保护利用天敌瓢虫、小蜂等开展生物防治,禁用对天敌杀伤力高的农药。

B、冬季清园和春季修剪时,剪除枯死枝及虫害严重枝集中烧毁,以减少虫源。

C、药物防治:第一代若虫孵化期4—5月份正是我省杨梅果实发育成熟期,此期不能喷药防治。

应在采收后第二代若虫蛹散固定期用药喷布,可用美国陶氏可立施或先正达阿克泰或巴斯夫灭百可顺式氯氰菊酯搭配佛山盈辉杀虫单,效果很明显。

(2)蛾类:有蓑蛾、小细蛾、尺蠖、毒蛾、拟小黄卷叶蛾及吸果夜蛾等。

危害杨梅的袋蛾主要有大袋蛾、小袋蛾和白囊袋蛾三种。

防治办法:A、人工摘除:幼虫和蛹均藏于袋囊中,幼虫危害初期,虫口比较集中,便于摘除,特别在冬季和早春,是捕杀越冬幼虫的好时机。

B、保护利用天敌:蛾的天敌种类很多,因此,在平时必须注意保护和利用天敌。

药剂防治的关键时间,是在幼虫孵化盛期或幼虫初龄阶段,以傍晚最好,清晨次之,药剂可选用拜耳敌杀死或5%嗅氰菊酯乳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