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校合作相关论文集-可用做课题资料

家校合作相关论文集-可用做课题资料

家校合作在我校的初探与思考施行学校—家庭教育不仅可以很好地培养年轻一代,而且还可以使家庭和父母的道德面貌完美。

没有对子女的教育,没有对学校生活的积极参与,没有成人与孩子之间经常的精神上的接触和相互充实,就不可能有作为社会基层单位的家庭本身,不可能有学校这个最重要的教育教学机关,也不能有社会在精神上的进步。

_______苏霍姆林斯基内容摘要教育已成为全世界人们关注的焦点。

现代教育不仅仅是学校单方面责任,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参与;教育已从单一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时代呼唤家校合作,教育需要形成合力。

家庭教育目前已取得了一定效果,但远远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及教育发展的需要。

社会需要发展,发展需要合作。

在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普及化的今天,教育提倡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合作,尽可能发挥教育资源优势,尽可能培养出高素质人才。

本文试图从我校目前形式分析,要加强家校教育的合作,使外来子女在各方面得到均衡发展。

克服本校传统教育中的一些不合理成分,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建立起家校合作的有效平台,最终使教育形成双赢的局面,。

关键词:家校合作子女探索思考一. 我校家校合作的现状。

(1)学校对家长及外来子女家长的认识与理解上的问题。

一般认为:家长在与学校打交道中的情感是复杂的,有相当一部分教育工作者认为家长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素养差,自信力不足,缺乏沟通基础,家庭环境缺乏教育特征,他们往往不懂如何教育孩子,他们不仅没能力参与学校教育工作,反而时常给学校带来麻烦和干扰。

也有更多外来家长整天忙忙碌碌,根本没有时间来参与学校教育,或即使有时间也不积极,如家长会之类活动,家长反应并不十分热烈,令学校教师心情沉重。

再如“家长跟教师在儿童教育问题上存在不同的见解和期望,很难达成一致的意见”等也影响着教育工作者与家长的合作。

学校和不同职务的教育工作者对与家长合作亦有不同的看法。

香港教育人士研究显示,中小学教师和校长都认为与家长合作是必须的,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他们都欢迎家长在校外参与个别学生的教育活动和有组织地支援学校,但当家长进入校内干预学校日常运作和决策时,他们倾向与自我保护并产生某种程度的恐惧感,他们的职业权威和形象受到了威胁和挑战,他们质疑家长的决策能力。

这种现象在我校更为明显。

原因在于,我们认为家长介入校内事务时,是在监督、挑毛病。

这是对家校合作目的的偏狭认识。

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一旦抱有这种目的,合作就是一句不切实际的空话。

(2)外来子女家长对学校的认识与参与上的问题。

从目前家庭方面来看,大部分家长缺乏参与学校教育的意识,未能认识到参与与学校的合作管理就是自己的权利和义务。

有不少父母认为一旦孩子上学,教育孩子的责任就全推给了学校,从思想上和其它方面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

他们认为教育孩子主要是学校的事情,学校是监护人,学校是权威的化身,学校难以接近,甚或称“无事不登三宝殿”,孩子的学习和思想归老师管,自己只管孩子的衣、食、住。

持有这种思想的家长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对其孩子的教育。

相反,他们还会把家长参与看做是学校推卸责任,是学校没有尽好责任,是学校无能的表现。

另外,不正确的分数观导致家长思想偏狭,有很大一部分家长只关心子女的学习成绩和分数,在智育上能与学校配合,能督促孩子做功课等,但在其他方面则表现平平,有的则莫衷一是,或对孩子娇生惯养,或对孩子过于苛刻粗暴,甚至进行打骂。

再者,家长认为自己文化素质不高,不懂教育,没有能力参与学校教育活动。

“据香港教育界人士研究得知,香港学生家长认为与学校加强合作,最大好处是有助于家长和学校管教学生和提高学生之品行及学业成绩,当涉及学校内部运作,如制定学校政策,为学校筹款和监管校方工作等等时,则觉得帮助不大。

另一现象是:在我校处于,农村地区外来子女家长从来就未曾参加过家长会,还有的压根就未听说过什麽是家长会,他们认为学校咋说就咋依,既是有怨言也没有机会提出。

二.对策与思考——建立务实高效的家校合作关系和途径。

(一)坚持以人为本,培育人文素养。

在建立灵活、有效的家校合作关系中一定要体现教育合作中的人本思想和人文素养。

人文主义的基本主张是以人为本,一切为了人的利益;人文主义的特点是以人为中心,强调人的主体地位,主张自然的人的全面和谐发展,强调个人才能,自我奋斗、把陶冶人作为教育的最高理想;提倡理性,追求知识,尤其把尊重人和彼此平等思想作为核心。

当今学校教育的宗旨就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就成了教育的时代强音。

作为学生,学校、家庭、社会是接受教育的主模块,学校无疑是获取知识的主阵地。

人们经常更多地关注学校教育,品评学校是与非,却容易忽视家庭教育在学生时期所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

现代教育要求把以人为本的思想贯穿于学校、家庭、社会的各个层面,要求他们之间具有和谐、对话、主动、科学的新型关系,显性的家校关系占据了主导地位,使他们形成合力,从而使教育对象获取最大的成功。

众所周知,师生关系与以前相比的确得到了改善,但与之相应的家校关系却显滞后,特别对新形势下较为复杂的家庭关系又当如何妥善处理,它关乎还学生一个原本、健全的教育氛围、过程和效果。

因此,人文素养教育在教育中有独特的作用。

从坚持以德育为核心,提高人文素养教育的实效性;实施人文化教育管理,探索人文素养教育的有效性;丰富校园文化内涵,这些都对家校合作起着十分积极的作用,也是实施家校合作的思想基础。

(二)转变观念,重构家校合作思想。

在家校合作上牵涉多层面关系:师生关系、生生关系、师长关系等,无论关系有多复杂,坚持以人本思想构建和处理学校各种关系,势必会形成科学有效的家校关系,最终形成强大的教育合力。

目前在处理家校关系上必须改变以下观念:(1)变被动为主动。

(2)变不平等为平等。

(3)变通报批评型为对话协商型。

(4)变回避推诿型为沟通协调型(5)变务虚型为务实性。

(6)变显型为隐形。

把长期、稳定、优秀的成果和做法过滤、沉淀、保持为校园长久文化和特色。

即把显型的化为隐形。

(7)变单一型为多元兼容型。

(8)变冷漠忽视型为热情关心型。

(三)以活动促合作、以合作促发展,创建新型合作活动模式。

1.建立以校为核心的家校合作关系。

2.建立以家为核心的家校合作关系。

在以上不同类型的合作中,双方应采取主动态度,坚决克服被动接受,不能一味等靠,都想让对方先做出姿态或表率,这在现实中都是有害的,最终会导致僵化、误解性被动局面,因此要树立灵活、开放、务实、积极的合作态度,如定期、不定期地互通学生在校在家的各种综合表现。

在我们学校有这种现象:一是学校和家长互不来往,几年下来教师不知孩子的家长是什么样子;二是间接沟通、隔靴搔痒,效果不明显;三是有事来往型,这种现象是孩子犯了错误不得不硬着头皮来校的,这种情况也会导致难以应付的被动局面。

总之,要想获取家校合作新动力,收到新效果,那就必须在头脑中彻底转变以往的各种不正确的错误思想和不科学的方式、方法。

(四)关注家庭个体的特殊性,关注弱势家庭的教育,对不同类型家庭待以不同方式。

不同类型的家庭并存,这是社会的一个普遍现象。

通过对一些不同类型家庭的特点剖析,尤其是家庭教育可能遇到的难题,作一些探讨,为进一步搞好家校合作提供现实依据。

A.对外来人口家庭的家长须加强指导外来人口家庭由于父母教育程度低,普遍存在个人行为习惯欠文明,教育方法粗暴,对家庭教育认识不清等“先天不足”,因而对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带来负面影响。

有关专家建议:成立“外来人口家庭教育指导班”,通过举行座谈会、经验交流会和专题讲座等形式,让这些家庭的父母明确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掌握科学的方法。

以“上门指导”的方式,具体指导家长进行幼儿行为习惯的培养。

设立“家长开放日”,实行家校同步教育。

从而使外来人口家庭的家庭教育跟上城市文明的步伐。

B .缺撼型家庭孩子情绪须注重调节缺撼型家庭的孩子由于父母离异等原因,情绪受到创伤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研究后提出,监护者的职业与学生情绪有密切关系。

职业为干部、教师等的监护者,对子女的抚养有一定的责任心,相对来说孩子的消极情绪容易缓解。

缺少文化修养的监护者,在家庭破碎后,往往把孩子当成出气筒或过多地向孩子倾诉离异后的痛苦,孩子容易出现负面情绪。

尽量做到缺撼而不缺位、缺撼而不缺爱、缺撼而不缺教。

C. 寄宿制幼儿家庭教育的缺陷莫轻视近年来,全国民办学校如雨后春笋在各地蓬勃发展,许多家长由于忙于事业、工作节奏快等各种原因,家长对寄宿制各类学校的需求不断上升,为此寄宿制学生行为习惯上的弱点也不断显现出来,与其家长在家教中对学生行为培养的态度和方法上的不当有极大关系。

由于与孩子长时间分离,寄宿制家长送孩子时总有些依依不舍,这影响了孩子的情绪,使孩子不愿父母离去。

这些孩子参加活动也比较被动。

父母与孩子有着天然的情感联系,在寄宿制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上,家长起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可以讲家长和教师的教育功能在一定程度上是不可替代的。

总之,要重点解决阻碍合作的各种问题、注重因材施教在不同家庭类型的运用,达到沟通效果,尤其是特殊家庭,要有针对性、实效性。

D.走读生现象。

对这一群体以往研究的较多,在各个层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新课改的深入,我们在家校合作上也必须探索新思路,也应该在以下方面进行管理与实践:一是多开展家校理论学习,聘请专家来家校课堂讲学,使教师和家长共同进步;二是深入学生中间,充分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找出合作育人规律;三是尽可能在学校、学生、家长之间建立和谐的人文关系;最后应建立家庭与社区的管理、指导型关系。

(五)采取各种有效途径,为家校教育形成最大合力,学校为家长尽可能提供各种沟通平台、方式A. 家长会。

家长会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大多数学校采取的唯一效果突出的家校合作方法。

在这一沟通领域里我们积累了一定经验,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还得进一步提高和完善。

要开好一次家长会,就得认真考虑以下指导性内容:(1)由学校统一确定家长会的会议方案,它包括召开的时间、地点、目的与要求。

(2)召开全校教师大会,统一安排和布置家长会事宜、统一思想、统一认识、搞好家长会前的师生动员。

(3)要求教导处、德育处对各班、各年级组织一次全面质量分析,包括学生的思想表现和文化课的掌握情况。

(4)学校对各年级组、教研组要宏观了解,班主任对本班每位学生要认真地、细致地、全面地、客观地评价,形成一个发展性的评价方案,以利于与家长的沟通与协作。

(5)学校根据学校发展状况,学生的普遍性发展状况、教师整体性发展状况、家长阶段性发展状况来确定是否召开全校家长会等若干大会,大会的主题是什么?最好先进行预测性评估。

(6)各班召开小会,由班主任亲自主持、各科任课教师参加的班内家长会。

让家长填写相关调查表,如对学校对班级教育教学工作的建议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