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说儿时最早接触到的四大名著就属西游记了吧,无论是经典的电视剧西游记中的六小龄童,还是动画片片头曲的猴哥猴哥,都让我印象深刻。
因为接触得早,接触得多,自然而然就以为自己很了解西游记了,就是唐僧带着徒弟一路打怪升级,最后得道成佛嘛。
可最近看了这本《煮酒探西游》,真觉得too young,too native.真心想对自己高唱一首黄小琥的《没那么简单》。
首先一点,西游记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仅仅是唐僧师徒一路降妖除魔,最后修成正果这么简单吗?在这里加一个小插曲,在明朝的时候,四大名著分别为: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和金瓶梅,而其中有一本是被列为禁书的,而这本禁书,却是在我们现在看来人畜无害的《西游记》。
何也?正是因为《西游记》中一段关于车迟国和妖道斗法的描写,影射了明朝时皇帝一味求道成仙,不问朝政。
当朝者被讽刺了,自然就列为禁书了。
在这里想说明的是,《西游记》一书,远远没看起来的那么简单。
那它还体现了什么呢?书中给我们提到了以下诸多的说法:
1、搞怪说,仅是神话小说,滑稽搞笑,看了好玩,没什么寓意。
2、宗教说,是一本宗教小说,讲的是佛道并重,或是以佛证道。
3、谤佛说,看起来是在讲修佛,其实是在讥讽诽谤佛教。
4、修心说,心生则魔生,心灭则魔灭,讲的是如何养性收心的学问。
5、讽刺说,讽刺官场腐败。
6、揭露说,揭露现实社会黑暗。
7、惩恶扬善说。
8、反映人民斗争说。
等等。
那么,这么多主旨,哪个才是正确的呢?窃以为,没有所谓的正确与不正确,只有你自己的看到还是没看到,正如有些人一叶落而知天下秋,而像我看看到落叶就只能想到新陈代谢什么的。
所以看山是山亦或是看山不是山,能从西游记中看到你原来所没看到的,便是收获了吧。
再者,仙妖之别。
什么是仙,什么是妖?以前总是简单地认为,好的就是仙,坏的就是妖,可还是没那么简单。
书中给了一段论述,我认为十分的精彩犀利。
有些人认为,妖怪是动物修成的,神仙是人修成的。
可天庭二十八宿,全部都是动物,但他们却全是地地道道的神仙,这又如何解释?那像孙悟、猪八戒这种半人半兽的家伙,究竟是仙还是妖呢?所以,神仙与妖怪的区别在什么地方呢?他们的划分标准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很简单,看是否修成了正果,而正果是什么?就是在仙界混到了“编制”。
举书中例子,孙悟空在花果山作威作福时,玉帝称其为妖猴,可见此时孙悟空还是个妖。
可一封他为弼马温后,他马上成了个“仙”,太白金星称之为“收仙有道”。
所以,孙悟空从“妖”到“仙”的转变,仅仅取决于他是否在天庭登记注册而已,是
否接受上级神仙的领导,而与其本身强大与否,并无直接关系。
所以,“妖”与“仙”之间,仅仅只存在的是身份上的区别,也就是说,如果不论身份的话,神仙就是妖怪,妖怪就是神仙。
这是多么犀利的看法,所谓的妖仙之分,无非是神仙统治集团,为了巩固自己的利益,妄加区分出的标准罢了。
不禁联想到现今的社会中所谓的体制,同一个人,在体制内和在体制外,完完全全是不同的待遇,而这个体制,是谁设定?其是否有应该存在?这点值得我们是深思。
最后一点,通过这本《煮酒探西游》和重新翻了翻《西游记》,我懂得了些什么?最深刻的一点,我深深体会到“媒体即武器”的观点。
试想,仅是一部儿时的电视剧,即可影响我长久的观念,甚至是这本书,又使得我推翻之前的观念。
可见所谓的媒体,在信息巨大不对称的环境下,弹指间,即能影响到你的思想观念,这是多么令人深思的一件事。
再者,即是要多思考,多探寻,以前把西游记看成是四大名著中最简单的一部,就是当做神话小说来看看,殊不知自己多么肤浅。
其实存在着“唐僧是杀死自己父亲的凶手”“菩提祖师即是如来”“红孩儿的爸爸竟是太上老君”的种种可能,或许看起来荒诞不经,只是求标新立异,哗众取宠而已,但细读之后,发现其逻辑严密,入情入理,这么一想,是否是因为自己根基太浅,未能品出施大的真意呢?所以,多读书,多思考,思考的角度要从多方面下手,不要只拘于一隅。
书中自有世界万千,还待我等欣然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