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移动架空光缆线路工程验收标准

移动架空光缆线路工程验收标准

移动架空光缆线路工程验收标准
精品汇编资料
目录
第一章总则 (2)
第二章架空线路的路由 (3)
第三章立杆 (5)
第四章拉线和地锚 (6)
第五章架空吊线 (9)
第六章架空光缆的防护措施 (12)
第七章号杆 (14)
第八章架空光缆的敷设 (15)
第九章附则 (17)
附录一:钢筋混凝土电杆的规格与性能参数
附录二:架空线路镀锌钢绞线和铁件相关技术参数
湖南移动架空光缆线路工程施工验收标准
第一章总则
1.1 湖南移动架空光缆线路工程施工验收标准(以下简称本标准)是湖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架空光缆线路工程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等工作的技术依据。

适合用于湖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新建、扩建、改建的架空光缆线路工程。

1.2 本标准是参照YD5006-95《本地电话网用户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5051-97《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等有关标准进行编制。

1.3 架空线路工程施工所用的器材程式、规程、质量均应符合国家及行业标准和批准的工程设计文件规定;工程严禁使用未经鉴定合格的器材。

1.4 本标准未尽事宜应国家和相关行业标准执行,若国家和行业标准也未规定的,应按设计文件的有关规定办理,如设计文件也未规定,可由市州移动通信分公司与设计、施工单位共同商定补充临时使用,并报省公司备查。

1.5 湖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建设的架空光缆线路工程必须严格执行本标准的规定,加强质量检查工作,确保工程质量。

各市州移动通信分公司必须加强随工质量检查,及时组织隐蔽工程的检验和签证工作。

1.6 承担湖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架空光缆线路施工的企业制定的操作规程应贯彻本验收标准的要求。

第二章架空线路的路由
2.1 架空线路应选择路段平坦、障碍较少的地段,距离公路保持在50至100米为宜,尽量少穿越或不穿越公路,避开成片的经济林和杉木林基地。

2.2 架空线路杆路的杆间距离,应根据地形情况、线路负荷、气象条件以及发展改建要求等因素确定。

一般情况下,市区杆距可为35~40米,郊区杆距可为45~50米,当杆路超过60米时,应采用长杆档或飞线的建筑方式。

长杆档、长杆档跨越、飞线跨越的划分标准见表2.1(湖南为中负荷区)。

表2.1长杆档、长杆档跨越、飞线跨越的划分标准表
根据长杆档在挂设光缆后增加的自重、风压、冰凌各项负荷,确定其加固措施:对于长杆档及飞线,吊线采用独立受力终端,长杆档跨越杆及飞线跨越杆上装设双方拉线和顶头拉线。

2.3 架空光缆与其他设施的最小水平净距,应符合表2.2规定。

表2.2 架空光缆与其它设施树木最小水平净距表
2.4 架空光缆线路在各种情况下架设高度,应不低于表2.3规
定。

表2.3 架空光缆架设高度表
2.5 架空光缆交越其它电气设施的最小垂直净路,应不小于表2.4规定。

表2.4 架空光缆交越其它电气设施的最小垂直净距表
2.6 市区内架空线路的位置应有统一的走向,以减少和电力架空线路的交越。

新建线路的建设应按照城市规划统一规定的管线走向位置或与城市建设部门和电力部门洽定的走向设置。

改建原有线路网时,可结合具体情况合理调整,使走向逐步统一。

第三章立杆
3.1 水泥电杆洞深应符合表3.1的规定,洞深偏差应小于±50mm。

表3.1 水泥电杆洞深表单位:米
注:12米以上的特种电杆的洞深应按设计文件规定实施。

3.2 电杆竖立后应符合以下标准:
1、直线线路的电杆位置应在线路路由的中心线上,杆路上的电杆应成一条直线,不得有眉毛湾或S弯,电杆本身应上下垂直,杆根与路由中心线左右偏差不得大于50mm,杆梢前后、左右偏差不得大于一个杆梢。

2、角杆应在线路转角点内移。

杆根应在内角方向100—150mm的位置,拉线收紧后,杆梢应在直线垂直线上向外倾斜50—100mm。

3、终端杆的拉线收紧后向拉力的反侧倾斜100—200mm。

3.3 水泥电杆、钢绞线的安全系数不小于2.0.,拉线不小于3.0。

3.4 新设电杆的回土必须分层(30cm)夯实,培土高出地面15~
20cm,杂草、稀泥、冻结夹雪的土块、大石块不得填入洞内。

第四章拉线和地锚
4.1 重负荷区按4杆档/8杆档、中负荷区8杆档/32杆档、轻负荷区16杆档/32间隔分别设置双方拉线和四方拉线。

100米以上长杆档需要装设双方拉线。

角杆拉线及撑杆位置应在转角的平分线上,双方拉及顺线拉分别和线路行进方向垂直及平行,角杆角深不得超过12米,角深超出以上标准时需改为终端拉线或另选路由。

4.2 靠近高压电力设施及热闹市区的拉线,应根据设计规定加装绝缘子。

绝缘子朝上的拉线上部长度应适量,但绝缘子距地面的垂直距离应在2m以上。

4.3 拉线上把与水泥电杆应用抱箍法结合,拉线抱箍距杆梢距离不小于500mm,当杆上装有两层吊线且装设两层拉线时,拉线抱箍层间距离为400mm。

4.4 拉线的距离比应为1:1以上,最小不应小于1:0.75。

当拉线的距高比小于0.75或大于2倍时采取调整拉线的程式:一般情况下拉线的程式大于吊线的一个程式,但防风拉线和防凌拉线(即人字拉线)的左右两侧采用与吊线同种型号的钢线,拉线中间不准接头;当拉线由于受地形限制,应采用高桩拉或吊板拉。

4.5 拉线安装的位置:角杆拉线在张力的反侧,安装在转角电杆的角平分线上,侧面拉线与线路垂直,顺线拉与线路平行。

水泥电杆拉线在杆上的安装位置,当采用一条拉线时,安装在吊线上方15CM 处,当采用两条拉线时,则在吊线的上下各15CM处安装。

4.6 安装拉线的规定:
1、城域网架空时,由于受地形限制,角深大于7.5米时,一般采用终端杆形式安装,条件不允许时采用二层拉线的办法解决。

2、终端拉线一般采用一吊二拉的形式,一般情况下不利用吊线抱箍做拉线抱箍。

3、当跨越杆无法安装四方拉线时,可采用3方拉线。

3方拉线的确定为一方必须在长杆档的反侧,其余两条与已定拉线的分线角为120°处安装,当终端杆高于12米采用等径杆接高时,每一节都必须安装拉线。

4.7 拉线的上把采取另缠法或夹板法扎固,中把采用另缠法扎固。

另缠法与夹板法制作规格如下:
A.三眼双槽夹板法规格:用于拉线上把扎固
上把:7/2.6以下(含7/2.6)钢绞拉线,先装设一付夹板,隔5CM用3.0MM铁线另缠15CM,留空10CM,用扎线(1.5MM)缠5圈。

7/3.0钢绞拉线采用两付夹板,两夹板中间隔距3CM,隔5CM采用3.0铁线另缠10CM,留空10CM,再用扎线(1.5MM)缠5圈。

B.另缠法规格:用于拉线上把和中把扎固
采用材料3.0MM铁线,首节(距抱箍或地锚侧)缠扎完后扭绞三圈再做末节,规格如表4.2:
表4.2 拉线上把和中把制作规格
4.8 拉线中把与地锚连接处应按拉线程式加装拉线衬环,衬环应装在拉线弯回处。

4.9 拉线地锚坑深度应符合表4.3规定,偏差应小于50mm。

4.10 拉线地锚的横木或水泥拉线盘的规格应符合表4.4规定:
4.11 拉线地锚应埋设端正,不得偏斜,地锚的拉线盘(横木)应与拉线垂直,地锚实际出土点与正确出土点之间的偏差不大于50mm,埋设地锚的出土斜槽应与拉线上把成直线,不得有扛顶现象。

4.12 高桩拉线的副拉线、拉桩中心线、正拉线、电杆中心线应成直线,其中任一点的最大偏差不行大于50mm。

4.13 墙拉线的拉攀距墙角应不小于250mm,距屋沿不小于400mm。

表4.4 水泥拉线盘及地锚横木规格表单位:mm
第五章架空吊线
5.1 轻负荷区吊线程式为7/2.2钢绞线、中负荷区采用7/2.2钢
绞线、重钢荷区采用7/3.0钢绞线。

吊线夹板距电杆顶的距离应符合设计要求,在一般情况下距杆顶不应小于600mm,在特殊情况下不应小于250mm,一般采用三眼单槽夹板固定。

角杆吊线利用4.0铁线或钢绞线做保护。

5.2 杆路与其它设施的最小水平净距、与其它建筑物的最小垂直净距以及交越其它电气设施的最小垂直净距应符合表2.2、表2.3、表2.4的要求。

5.4 吊线夹板在各电杆上的位置宜与地面等距,坡度变化一般不宜超过杆距的2.5%,由于地形等限制也不得超过杆距的5%,在特殊情况下当吊线坡度变更为杆距的5%~10%时,吊线应加装仰角辅助装置。

5.5 杆路上架设第一条吊线时,应设在杆路的车行道反侧或建筑物侧。

5.6 在同一杆路架设两层吊线时,两吊线层间距为400mm。

5.7 吊线的原始垂度应符合表5.1的要求。

在20℃以下时允许偏差应不大于标准垂度的10%;在20℃以上时,应不大于标准垂度的5%。

5.8 吊线接续采用夹板法或另缠法,接续的方法与拉线上把接续相同。

吊线中间不允许有断股和松散现象,如发现应重新接头,一档线内(即相邻两杆间)不允许有2个以上接头;
5.9 辅助吊线的安装:
1、角深大于5米时采用吊线同种形势的钢绞线加做辅助吊线;
2、角深小于5米时采用4.0MM铁线做辅助装置;
3、坡度变更杆上应加装与吊线同种型号的辅助装置。

5.10 四方拉和杆距超过150米时,相邻杆档吊线负荷不等或30条档以上的线路终端杆前的泄力杆等电杆上,吊线要求做假终结。

表5.1 中负荷区吊线原始垂度标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