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促进就业先进事迹材料

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促进就业先进事迹材料

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促进就业先进事迹材料强化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功能打造规范化的社区就业平台—石泉今年以来,石泉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就业再就业方针政策和文件精神,紧扣加快发展时代主题和就业再就业各项目标任务,理清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不断强化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功能,努力打造规范化的社区就业平台,以“大劳动、大就业”理念统筹城乡就业,卓有成效地促进了全县就业再就业工作。

一、立足实际,高标准建所,不断强化基层劳动保障服务功能石泉县位于陕南中部、安康市西部,全县总面积约1525平方公里,辖15个乡镇,202个村,11个居委会,总人口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万人,全县有劳动力万人。

XX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完成地方财政收入仅3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53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性收入6210元,是一个经济比较落后的省级贫困县。

基于此,促进劳动力充分就业就显得尤为重要和艰难。

为了确保将中央、省市就业再就业政策和文件精神落到实处,进一步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我们迎难而上,抢抓时机,扎实有效地构建了社区劳动保障服务平台。

一是高标准建所。

我县根据省劳动保障厅、省编委、省财政厅《关于在乡镇、街道和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工作机构的通知》精神,设置人员编制40个,于XX年5月按规定高标准地建立了15个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通过报名、资格审查、笔试、体检、考察、公示等程序,在全县在职工干部和大中专毕业生中公开选调、招录了37名工作人员。

投入大量资金,起步即达到了机构、编制、人员、办公场地、办公设备、工作经费等“六落实”标准。

二是实行垂直管理。

为便于工作管理,提高就业服务水平和办事效率,做到人员专职专用,保证就业资金、经费专款专用,我县对乡镇劳动保障事务所实行了全面垂直管理。

保障所干部管理、工作成绩考核等全部纳入县局,制定了《石泉县人事和劳动社会保障局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建设管理规定》和《石泉县基层劳动保障事务所干部管理暂行办法》,实行局科级领导包联基层所,加强了对基层所的领导和业务督查指导,使基层保障平台沿着规范化的轨道运行。

三是增强保障所就业服务功能。

我们相继给8个保障所配备了微机、打印机和传真机等现代化办公设施,加强对保障所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建立健全集求职登记、失业登记、职业指导、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劳动合同、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社保代理、政策咨询、就业援助为一体的高效快捷的“一站式”就业服务窗口;在各村设置就业信息联络员,在县城社区设置劳动保障工作站,落实了兼职工作人员,形成了就业县、乡、村三级信息服务网络体系;建立健全基础管理台帐、推荐技能培训、劳务派遣等就业服务体系,使保障所就业服务功能更加完善。

二、依托市场,加强技能培训,努力提高劳动者素质劳动者素质决定着就业的成功率和竞争能力,我们不断加强本县劳动力市场和就业培训市场建设,扎实开展技能培训,全面提高了劳动者素质。

一是健全了劳动力市场。

在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大力支持下,县职介中心配置了一批较先进的基础设备,上了宽带网,并实现了人才交流、职业介绍、人事劳动事务代理等一厅式办公。

我们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鼓励支持私营个体职介机构的建立和发展。

按规定批准设立了两家民办职介机构——庆达职业介绍服务部和桃园物业职业介绍服务部,联合15个乡镇的公共职业介绍机构,形成了内联乡(镇)村、外接中、省、市的功能较健全的劳动力市场。

其中庆达职业介绍服务部今年春季被省劳动保障厅授予省级先进民办职业介绍机构。

二是建立了本县职业培训市场。

我们积极培育职业培训市场,指导并加强社会力量办学机构的职业培训管理,努力嫁接就业培训、职业介绍一体化的就业培训新机制,将金海电脑培训中心和新世纪电脑培训中心纳入就业培训管理范围,对其一视同仁,形成了以县就业培训中心和县职教中心为主,各社会团体和社会力量办学为辅的就业培训市场体系。

三是积极举办转业转岗培训和参与各企业举办的岗位培训。

我们抓住时机,对下岗失业人员进行转业转岗技能培训,提高再就业竞争能力;派专人参加各企业举办的岗位培训,进行《劳动法》、职业道德、社会保险法律法规培训,提高广大职工的法律意识和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四是为解决农村贫困剩余劳动力就业。

结合扶贫培训“阳光工程”项目,人劳局与县农办联合招生,在市技术学院培训了265名农村贫困青年。

五是依托市技术培训学院,组织输送培训生130人。

我县各培训机构和办学力量分别开展工作,截止目前,共组织就业培训780人次,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培训260人次,培训就业率达75%。

三、齐抓共管,落实优惠政策,激励全县劳动者自主创业我县统筹城乡就业,建立健全人劳、财政、经贸、教育、金融、工商、税务等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协作配合,狠抓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有效地促进了劳动者自主创业。

一是加大了就业政策的宣传。

我们充分利用乡镇和社区服务平台,积极与企业主管局领导和企业厂长(经理)以及财政、工商、金融、税务、经贸等部门密切配合,共同抓好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编印《再就业政策宣传手册》1000份,深入企业集中开展政策宣传咨询活动,向广大职工群众宣传就业和再就业的方针政策。

二是及时核发《再就业优惠证》。

简化手续,一厅式办公,及时为下岗失业人员核发《再就业优惠证》,已累计发放《再就业优惠证》459份。

三是认真落实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今年工商部门为210户再就业个体工商户减免管理费万元,减免工商登记证工本费4200元;税务部门为109户再就业个体工商户减免税收万元,减免税务登记证工本费6540元;金融部门发放小额贷款6万元,有效地促进了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四是激发了劳动者的创业热情。

就业再就业优惠政策的落实,使广大下岗失业和务工回乡人员在政府的引导下,将大量企业改制安置费和务工收入变成创业资金投入创业和再创业,迎来了私营个体经济的蓬勃发展,今年先后有300余人在本县办起了私营经济实体,夯实了全县就业再就业发展后劲。

四、加强执法,优化就业环境,维护全县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就业工作离不开政策和经济的支持,更离不开法律的支持。

在国退民进的今天,我们以劳动执法为总抓手,不断优化就业环境,促进就业工作健康发展。

一是加大劳动执法宣传力度。

我们充分利用乡镇和社区服务平台,印发《劳动者维权手册》、《务工指南》《务工能人通讯录》、《劳动法律法规知识问答》和各地劳动保障部门的举报投诉电话等3万份,深入厂矿企业、居民社区和广大农村,利用组织劳务输出、劳务回访、企业改制、各种会议等时机,广泛宣传劳动法律法规。

同时在各种新闻媒体、报刊杂志和网络上广泛宣传劳动执法事例,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二是加大劳动执法检查力度。

开展劳动用工、禁止使用童工、整治就业环境、劳动保障、最低工资标准执行情况等执法检查6次,涉及职工4417人,查处违法案件10起,取缔非法职介机构5个,责令退还求职人员费用万元,新签补签劳动合同336人次,督促缴纳社会保险费万元。

三是及时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

受理劳动争议案件17起,为民工追讨工资13万余元;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外出为工伤民工维权32人次,追讨工伤事故赔偿费等近100万元。

通过这些行之有效的措词,净化了劳务市场,优化了就业环境,有效地维护了劳动双方的合法权益,全县的劳动关系更加和谐稳定。

良好的就业环境,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吸引了大批邻近县区及外省的劳动者来我县就业,达到了劳动力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的目标。

五、多措并举,扩大就业容量,推动全县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稳步发展我们利用就业服务平台,积极贯彻“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通过发展各类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扩大劳务输出规模等多种渠道多种形式,有力地促进劳动者充分就业。

一是全力扩大本县就业。

我县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大力发展非公有制企业,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增加大型工程建设项目,盘活改制企业,开发公益性岗位,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增强土地吸纳劳动力能力,发展社会事业,吸纳大中专毕业生就业作为全县就业再就业工作的主攻目标,不断增加本地就业容量。

如今年6月,我县招商引资企业汇金购物中心家友商贸有限公司建成后,一次性创造就业岗位500个,并按县委、县政府的要求,优先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0人,目前已报名700多人,60%以上是下岗失业人员。

县缫丝厂改制后,浙商建成了天成丝业有限责任公司,提供就业岗位300多个,吸纳原厂下岗工人130多人。

既促进了全县的就业工作,又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努力增加外地就业。

我们强化技能培训,提高务工者就业竞争能力,着力打造“石泉民工”劳务品牌,依托本县劳动力市场,积极开拓县外劳务市场,大力发展劳务产业,使农村富余劳动力外出流动就业。

三是加大就业行政推动力。

将就业工作纳入目标管理责任制考评,使乡镇和县直相关部门上下联动,城乡就业齐头并进,快速发展。

四是就业再就业工作成效显著。

截止7月底,我县从业总人数达万人,其中外出流动就业万人(有组织外出万人),农村从业万人,城镇从业万人;共实现新增安置城镇劳动力就业740人,再就业安置283人,其中“4050”人员106人,在全县42户国有集体企业改制同时深入推进的年份,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 %。

随着企业改革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业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挑战,虽然我们在就业工作中坚持解放思想,按照农村抓培训输出,城镇抓培训安置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就业平台的职能作用,扎实有效地开展了就业工作,取得了一些成绩和经验,但与上级的要求和人民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克难奋进,真抓实干,使我县的就业工作再上新台阶。

二00五年八月二十二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