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之道,学习心得

中庸之道,学习心得


最高的道德标准
❖ 【原文】子曰:“中庸其至矣乎!民鲜 能久矣(1)!”(第3章)
❖ 【注释】①鲜:少,不多。 ❖ 【译文】孔子说:“中庸大概是最高的
德行了吧!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 【读解】
❖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 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孝也要讲中庸中庸之道 的孝,要求我们从自己天生的爱戴父母的心出发, 同时考虑到各种行为的后果,全面权衡利弊,采取 最合适的方法,并不是越顺从越好,也不是包办父 母的一切事务就算作是孝。 有一个中产之家,家庭条件不错,家里有一个 九十多岁的老母亲。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 按照常理来说,一个孝顺的儿子应该把老母亲像神 仙一样供起来,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事事不用老 人操心。可是不然。他们家还让老母亲每天洗碗, 特别是来了客人,吃完饭之后杯盘狼藉,锅碗瓢盆 一大堆,还喊老母亲来洗碗。一位客人非常不解, 简直有点愤怒,就质问这家的儿子,老人这么大年 纪,行动不便,为什么还让老人家洗碗?
到 位 不 越 位
❖ 《中庸》说:“非天子,不议礼,不制度,不考文。 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虽有其位,苟无 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亦不 敢作礼乐焉。”不是天子的人,不能议论礼制的是 非,不能制订度量的标准,不能考究文献的史迹。 现在天下的车辆都是一样的宽度,书写都是一样的 字体,行为都是一样的准则。虽然在那个位置上, 却没有相应的德行,是不敢制作礼乐的;虽然有那 个德行,却不在位置上,也不敢制作礼乐啊!
❖ 多做事而不越位,第二要做那些对别人而言只是义 务而不代表权力和位置的事情。有些事,虽然可能 很繁重,你很想替人家分忧,可是这些事里头有权 力在运作,或者代表着某种地位,又或者体现了某 种身份,那就不能去做,做了就是越位。可是有些 事情人家本身不愿意干,这些事又没有什么象征意 义,又不涉及权力的纷争,那就不妨多帮忙。
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 【原文】君子素其位(1)而行,不愿乎其外。
素富贵,行乎富贵;素贫贱,行乎贫贱:素 夷狄(2),行乎夷狄;素患难,行乎患难。 君子无入(3)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 (4)下;在下位,不援(5)上。正己而不 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6)人。 故君子居易(7)以俟命(8),小人行险以 侥幸。子曰:“射(9)有似乎君子,失诸正 鹄gu(10),反求诸其身。”(第14章)
中庸之道
主讲人: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 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 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 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 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 《中庸》和《大学》、《论语》、 《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 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 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 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 【译文】
❖ 君子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去做应做的事,不生非分 之想。处于富贵的地位,就做富贵人应做的事;处 于贫贱的状况,就做贫贱人应做的事;处于边远地 区,就做在边远地区应做的事;处于患难之中,就 做在患难之中应做的事。君子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 都是安然自得的。 处于上位,不欺侮在下位的人; 处于下位,不攀援在上位的人。端正自己而不苛求 别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抱怨了。上不抱怨天,下 不抱怨人。 所以,君子安居现状来等待天命,小人 却铤而走险妄图获得非分的东西。孔子说:“君子 立身处世就像射箭一样,射不中,不怪靶子不正, 只怪自己箭术不行。”
❖ 中庸带给我更多的,就是“和”了。不偏不倚,不 过也无不及,达到最好的状态,这就是“和”。这 样的一种心态,就是平常心。生活中,面对过失, 不过分埋怨别人,也不过分自责;面对荣誉,不过 分张扬,也不过分低调;面对困难,不过分踌躇, 也不过分淡定。万事适中,达到“和谐”的境界, 这样天地万物会各安其位,正常运行。这是一种大 智慧。万物持中,这是做人的原则与处世的艺术。 无论碰到什么事,拿出“中庸”,以不变应万变, 这将是一生的财富
❖ 多做事而不越位,最最关键的,是千万不要 在大庭广众之下替别人做事。“高调做事” 的箴言是有限制的,在这种情况下就一定不 能高调,否则你的动机就会被别人怀疑,你 的形象就会受到损失,你做的事不是越位也 可能被看成越位。要相信,只要你真心实意 地帮助人,并且拿捏好分寸时机,大家迟早 会知道的。
结 束语
❖ 儿子解释说,老人一生生活在农村,闲不住,如果 一天什么事也不做,就会觉得浑身没力气,看什么 都不顺眼。而且她也会觉得是在儿子家里白吃白住, 心理上感到人老什么用处也没有,产生厌世情绪。 老人洗了碗,就会认为自己现在还能做事,也不觉 得已经老到不中用的地步了。说着他把客人领到灶 台前,指着老人刚洗过的碗小声说,“你看,我妈 眼神不好,行动也不方便,这些碗她根本就没洗干 净。每次她洗过碗,我们都悄悄地再洗一遍。” 让九十多岁的老母亲洗碗,是不是就算不孝呢? 那可不一定。像这个故事里的儿子,就是根据老人 的实际情况,选择了自己尽孝的方式,而且取得了 良好的效果。 对于父母的吩咐,也要讲究策略。如果要求合 情合理,自己又力所能及,那就不折不扣地坚决完 成。
❖ 【注释】(1)素其位:安于现在所处的地位。素, 平素。现在的意思,这里作动词用。(2)夷:指
东方的部族;狄:指西方的部族。泛指当时的少数
民族。(3)无入: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入,处 于。(4)陵:欺侮。(5)援:攀援,本指抓着东 西往上爬,引申为投靠有势力的人往上爬。(6) 尤:抱怨。(7)居易:居于平安的地位,也就是 安居现状的意思。易,平安。(8)俟(si)命:等 待天命。(9)射:指射箭。(10)正(zheng)鹄 (gu):正、鹄:均指箭靶子;画在布上的叫正,画 在皮上的叫鹄。
❖ 中庸的价值,在于教会我们在注意事情一端的时候, 不要忘记另一端的存在。千万不能越位是讲清楚了, 可是还得记着做事也得到位,不能为了怕越位而缩 头缩脑,无所作为。该说的话,一定得说,而且说 到位,把意思清清楚楚地表达出来,把握好轻重, 把握好时机;该做的事,坚决去做,而且做到家, 不折不扣地完成工作任务,不但出结果,还要出效 果。 不能越位,与“多做事”并不冲突。多做事, 当然要首先做好分内的事,除此之外,还要有发现 工作的眼光,判断工作性质和工作难度的眼力,更 要有主动去做的眼色。
与“这山望到那山高”密切相关的另一种迷失是不满足自己
的职位,总是奢望向上爬,奢望高升,总是怨天尤人,而不 像圣人所说的那样“反求诸其身”。用耕云先生在其禅学讲 话中的说法:这种人没有认识到“一部机器,大的轮轴固然 重要,但如果少了一个小螺丝钉,就会出故障,就会由松散 而解体。所以每个部门,每个环节,每个人的工作都很重要, 也唯有人人都能构成需要,才能形成整体的健全。”其实, 耕云先生在这里所说的道理,也正是毛泽东号召我们“向雷 锋同志学习”,“做一颗革命的螺丝钉”的情神。只可惜很 多人没有真正认识到这种精神的深刻内涵,不能“素其位而 行”,安分守己,提高自己的修养,“居易以俟命”,而是 心存妄想,只知道羡慕,甚至嫉妒别人,不惜采取一切手段 向上爬,“行险以侥幸”,结果是深深地陷入无休无止的勾 心斗角和无尽的烦恼之中,迷失了本性。 凡有奢望,必生 烦恼。 所以,不要去妄想什么,只问自己该做什么吧——这 就是素位而行,安分守己。
❖ 多做事而不越位,第一要做那些所有人工作职责之 外的事。越位的要害,不在于越出了自己的职权范 围,关键在于侵犯了别人的领地。子路济民、沈万 三犒军,问题不出在他们干了自己不该干的事,而 出在干了本该由皇帝去干的事。在所有人的职权之 外,总有一些事情虽然落实不到人头,却必须有人 去干。这些事虽然大部分是小事,却往往最能表现 人的素质。比如,同事的一些需要帮忙的私事啦, 遇到雨雪天气的交通啦,老板失误的补救啦等等, 视具体情况而定。干这些事情干砸了,最多落个能 力不行;要是越俎代庖又干砸了(甚至即使干不 砸),就会损害人际关系。像沈万三那样损害与皇 上的“人际关系”,后果可就严重了。
谢 谢!
在《中庸》的年代,天下的一等大事就是“制 作礼乐”,所以它以这个问题来阐述不能越位的道 理。按照这段话的叙述,我们可以知道越位包含两 个方面,一个是职位和级别上的越位,一个是德行 和能力上的越位。
Hale Waihona Puke ❖ “虽有其德,苟无其位,不敢作礼乐焉”,说得是, 不管你再有本事,再有修养,也得按照你在体制中 的位置行事。不管是机关还是企业,每一个工作岗 位都会有明确的权利和义务,而且往往会白纸黑字 地写成“职位说明书”一类的东西,贴在办公桌的 前面。虽有其位,苟无其德,不敢作礼乐焉”,说 得是,虽然你有位置,有级别,可要是没有水平, 没有能力,品质不好,也得受限制,你权力就要打 折扣。这话离现实有点远,部分地也是儒者的理想, 不是制度化的规定。可是,越是不体现为制度而体 现为理想的,越得认真对待。这句话实际上在提醒 我们,要始终对自己的能力和道德水准抱有警惕心 理,在履行职责、行使权力的时候,千万记得自己 并不是一个完人,别把话说得太满,把事情做得太 绝。
❖ 【读解】 ❖ 素位而行近于《大学》里面所说的“知其所止”,换句话说,
叫做安守本分,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安分守己。 这种安 分守己是对现状的积极适应、处置,是什么角色,就做好什 么事,如台湾著名漫画家蔡志忠先生所说:“自己是什么就 做什么;是西瓜就做西瓜,是冬瓜就做冬瓜,是苹果就做苹 果;冬瓜不必羡慕西瓜,西瓜也不必嫉妒苹果……”然后才 能游刃有余,进一步积累、创造自己的价值,取得水到渠成 的成功。事实上,任何成功的追求、进取都是在对现状恰如 其分的适应和处置后取得的。一个不能适应现状,在现实面 前手足无措的人是很难取得成功的。回到我们在《大学》读 解里面举过的例子,一位教授,因偶尔发现卖大饼的人很赚 钱,一个月一两千,比自己给大学生上课还赚得多了许多, 于是便放下课不上而去卖大饼。这样做值得吗?不值得,这 就叫做不守本分,不“知其所止”,这个例子也许举得有点 极端,但它却是当代中国知识分子在面对是否“下海”问题 时的一个真实报道。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诸如此类的例子 其实还可以举出许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这山望到那山 高”,实质上是没有认识清楚自己,迷失了方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