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理工大学《西洋歌剧名作赏析》选修课结课论文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班级:10042203姓名:***学号:**********电子工程与光电技术学院2011-12-10威尔第、普契尼及其歌剧作品异同之比较世界歌剧的历史,是从意大利开始谱写的,歌剧于1600年左右在佛罗伦萨诞生以来,创造了灿烂辉煌的历史,经过几代作曲家创作、积淀,终于在威尔第、普契尼的创作中达到了又一个顶峰。
不可避免地,全世界的歌剧发展几乎都是在意大利歌剧的影响下进行的。
威尔第与普契尼的歌剧创作有着极其相近的共同点,他们都十分敏感、十分准确地观察、审视着他们身边的社会情况,用符合社会心理的思想指导歌剧创作;因此所创作出的作品风格迥异。
但是,他们之间又具有显而易见的差异,两位作曲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生经历、个人审美观的不同,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思想和艺术创作,影响了他们对人、对社会的认识方式和程度,反映在他们的作品中,因而使得他们作品的社会价值有所区别。
虽然他们的歌剧都是十分重要的音乐文献,但如果我们把他们的歌剧与他们的社会、思想联系起来,再把他们之间由于所处的环境差异而导致作品的不同来进行比较研究,我们就可以更准确地学习研究两位作曲家的作品,进而更好地诠释两人的作品。
一、作品整体风格方面刚刚已经提到,两人作品间有着明显的差异,我以为这种差异具体表现在“威尔第的歌剧中那种胸怀宽广的气度,包含着对祖国对家庭的爱,普契尼的歌剧则更多地描写人间感情;威尔第的歌剧更具有戏剧性,普契尼的歌剧则具有抒情性;威尔第的歌剧创作风格为浪漫主义,而普契尼的歌剧创作风格则属真实主义。
”浪漫主义是继古典主义之后风靡世界的一种文艺思潮,其特点是理想性强,感情炙烈,喜欢描写和赞美自然,艺术手法夸张。
而真实主义的思潮还在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进行激烈斗争的年代里就开始萌动了,直到19世纪30年代以后,真实主义才兴旺发达起来,并逐渐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文艺思潮,认为“优秀的创作有如一面照路的镜子,既映出美丽的蓝天,也照出路上的泥塘。
(司汤达)”威尔第是一位把浪漫主义歌剧发挥到极致的作曲家,威尔第的音乐集中体现了戏剧性的力量和热情。
他具有通晓情节和冲突方面——也就是戏剧方面的全部情感的想象力,因而能使戏剧性场面充满令人激动的表现力。
他一次又一次地要求他的脚本作家:“短小的戏剧、迅速的发展、饱满的热情……热情至上!”威尔第是真正的意大利人,他的艺术以旋律为基础,对他来说,旋律是人类情感的最直接的表达。
他坚持说:“缺乏自发、自然和简明的艺术不是艺术。
”威尔第继承了丰富的传统,又具有惊人的创造力,是浪漫主义歌剧的杰出代表。
如果说威尔第的歌剧能够震撼人心的话,普契尼的歌剧则能够感化人心。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洋溢着不同于威尔第的清新风格,虽然没有威尔第歌剧那样大气磅礴、那样深刻,他的抒情性吸引了千千万万的听众,无论他们来自哪一个阶层,都感受到了普契尼歌剧所特有的真诚、自然和亲切。
”因为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描绘的人和事,往往就像发生在他们身边故事。
普契尼的作品虽然没有威尔第那么多,他一共创作了十二部歌剧,却几乎每一部都代表了他的水平,都是他充分构思之后的精心之作。
在普契尼的歌剧中,戏剧化的矛盾冲突、热烈而紧张的舞台气氛、抒情而伤感的音乐风格,寻常百姓的心理和身边琐事的悲剧,以及他对平凡生活中小人物的同情心,无不打动人心。
无论是歌剧男女主角的爱情悲剧,还是音乐中的异国风韵,全都会在戏剧和音乐的发展过程中渗入到每一位听众的心灵深处。
比如《托斯卡》,话剧《托斯卡》是一部以重要的历史事件为背景,把性、虐待狂、宗教和艺术各种成分融为一体的一部作品。
他以真实主义的手法体现了激烈的心理矛盾冲突,强暴、凶杀和历史事件等因素创造性地融合在一起。
这里不仅有善良的爱,正义的爱,也有像斯卡尔皮亚、斯波莱塔那样险恶的坏人。
《绣花女》是以博得人们同情的眼泪而获得成功的,《托斯卡》则是能唤起人们的正义感而不仅仅只是抒情,还充满了热情、苦恼、忧郁和勇敢。
这部歌剧最终成为歌剧史上一部极为重要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杰作。
也正是这部歌剧使普契尼获得了继威尔第的《弄臣》以来最有影响的成功,并作为意大利歌剧的最后一位大师,确立了他在歌剧史上的地位。
普契尼认为歌剧应该表现真实,应该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更接近,而不像威尔第带有极强的主观性。
普契尼说,只要他们(他的歌剧)具有真实性,而且能够充满热情和人性,可以触及到人的心灵就可以了。
这也应该是普契尼的歌剧与威尔第的歌剧相比,大气磅礴不足、亲切精致有余的原因之一。
在普契尼的歌剧里,没有着力去表现追求“自由”、维护民族尊严等的高尚情节,而是对普通人的欲望和追求以及喜怒哀乐进行描写。
所以,在歌剧写法上极其直率和有力,在他的歌剧中,内容、景象、画面都不是大型的,即使他最成功的作品也是如此。
这些也都符合真实主义真实性、典型性的特点。
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歌剧艺术创作的根本是塑造个性化的人物形象。
歌剧中主人公的形象塑造是以人物为起点,用戏剧冲突来推进动力,人物的戏剧动作为外在形式,以情节发展为主要载体的一个错综复杂的戏剧性过程。
歌剧的魅力、震撼人心的力景,都会在作曲家所塑造的歌剧中不同的典型人物身上体现出来。
威尔第的歌剧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一是他非常注重把传说中、历史中的英雄和意大利革命斗争的现实结合起来。
这主要见于他的早期创作,如《圣女贞德》、《阿蒂拉》等。
威尔第通过这个手法塑造了一个个为了赢得民族独立、摆脱外国统治、实现国家统一而舍身奋战的热血英雄形象;二是他善于运用音乐和人物的咏叹调细腻生动地刻画人物的情感和心理。
典型的例子是其代表作《茶花女》;三是他非常注重从个人体验出发,将剧中人物普通化、世俗化。
这一点主要见于他中期创作的一些历史剧中。
那时的威尔第已经隐退为一个普通的田园农夫,而且他认为自己就是个真正的农夫、自己就是个真正的农民。
这使得威尔第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将剧中高大、灿烂的光辉人物普通化、世俗化,使他们也融入了世俗生活,拉近了与普通观众的距离。
如《阿依达》、《唐卡洛斯》等。
在这些剧作中,即使是“伯爵”、“王子”、“将军”、“公主”也有着与普通人相同的情感体验,使观众在欣赏时仍然能够不受时空阻隔与之产生心灵的共振。
而普契尼在歌剧人物形象的塑造上与威尔第依然有较大的差别。
普契尼的作品之所以在歌剧舞台上常演不衰,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他能够用自己充满激情、热情洋溢的抒情面笔和那卓越的戏剧才能,塑造了一个个性格鲜明、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人物。
得到了观众的认可。
他在歌剧创作上,尤其人物形象埋造上多从小处着眼,往往小题大做。
一是他的歌剧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底层社会的小人物,这些平凡的小人物散见于社会的各个角落。
对这些小人物进行或粗描或精琢。
二是普契尼非常注重剧中人物心理活动的描绘,这丰要足通过优美的声乐旋律、丰富的乐队色彩来实现的。
例如《托斯卡》中敢爱敢恨、热情而善妒的歌星托斯卡、《艺术家的生涯》中娇弱可怜的绣花女咪咪等都是普契尼以他卓越的戏剧才能塑造出的一个个真挚感人的人物形象。
三、抒情性和戏剧性上从威尔第的第一部歌剧《奥伯托伯爵》开始到普契尼的未完成的《图兰朵》,他们俩的歌剧中仅有威尔第的《福斯塔夫》留给了我们一些笑声,其他的作品都是严肃的,其中甚至有许多是残酷的死亡。
威尔第与普契尼和其他歌剧作家一样,不约而同的都钟爱悲剧。
这并非巧合,歌剧与古希腊悲剧有着密切的血缘关系,悲剧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具有激烈的矛盾冲突和抗争性,人们在笑声中感受到道德意义和讽刺嘲笑,远没有在悲剧的震撼中来的直接和深刻。
威尔第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他对剧本的要求往往是强烈的感情场面,鲜明的对比和快速的剧情展开。
因此,威尔第歌剧的大多数情节是充满了抗争和仇恨,不真实的人物和荒唐的巧合。
虽然距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但这提供了不少机会给他创作激动人心的、强烈的节奏和旋律,成为他早期的风格特征。
在威尔第许多的歌剧中,主角都由男中音担任。
毫无疑问,男中音(尤其是优秀的男中音)比男高音更能展示男性角色的戏剧性和英雄性,比男高音更具力量。
也许是因为生长在风起云涌的民族运动时期所养成的性格,也许是威尔第天性中的刚强气质,似乎他更加偏爱男主角的作用,甚至他的歌剧大部分以男主角的名字命名。
这个现象与这位威尔第的个性不无关系,威尔第生长在19 世纪的封建时代,从社会地位较低的普通人逐渐成就自我,逐步成为当时社会名流,成为音乐界举足轻重的人物,并为意大利人民乃至全世界喜爱音乐的人所敬仰,实非易事,他所成就的不仅仅是一个音乐家,还是一个伟大人物:他严肃正直,有自己的立场和主见在他的歌剧中可以感受到他的自信,他的男子汉阳钢之气和英雄气概,无不在他的作品和书信交谈中流露出来,因此,女性角色在他的歌剧中大多只能作为配角。
他的歌剧往往透露出较多的男性气质。
相反,普契尼的歌剧却时时流露出女性气质。
我们可以不经意地发现,他的歌剧无一例外的都以女性名字命名。
普契尼的气质,好象没有威尔第那么多复杂矛盾的情绪因素。
社会的环境和家庭环境、受教育的环境以及生活的社会阶层环境,无不在他的歌剧里流露出来。
普契尼自幼丧父,与母亲和姐姐们相依为命,普契尼对母亲和关心他的姐姐一直怀有深深的依恋,这也许可以被推断为普契尼对女性题材关注的缘由。
生活给予他敏感和善良的心,给予他能够洞察女性变化和脆弱心灵的可能条件。
普契尼寻找的往往是这样的作品:近代的结构,动人的情节。
普契尼着眼于现实生活,捕捉的是中一些感人的情景和事物。
虽然普契尼歌剧的矛盾性不如威尔第歌剧那样强烈,但普契尼的抒情性要比威尔第的明显。
题材的选择、布局结构和主题都比较细微,尤其是他的音乐语言,旋律细腻动人、连绵不尽,和声织体都比较清淡,在描写男女主人公爱情场面的音乐尤为突出,比如《托斯卡》第一幕中的二重唱、《蝴蝶夫人》第二幕中的爱情二重唱、《绣花女》第一幕中的男高音咏叹调和女高音咏叹调紧接着的二重唱,都是抒情作品的精品。
这样的抒情性能使和平时期安静生活的人们被深深的感动。
结语威尔第与普契尼不仅是意大利、更是世界上才华出众的歌剧作曲家,是西方歌剧史上的重要人物。
普契尼的歌剧作品缺少威尔第式的崇高气质、爱国热情和强烈的民族意识,但他更多了些许多愁善感,这是他们处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形式和生活环境所造成的。
他们共同具有的戏剧性才智和歌剧创作技巧是很少有作曲家能与之匹敌的。
普契尼创作的歌剧虽然没有多少政治色彩,没有多少崇高理想,但这些作品流畅、优美、平易近人、适合演唱,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并且深入人心,这已足够。
威尔第的创作情绪与社会时局密切相关,他有强烈的爱国热情,关心时政,创作了不少“应时作品”,例如《十字军中的伦巴底人》、《莱尼亚诺战役》等等,还创作了一首爱国歌曲《吹起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