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旅游资源普查*第一节基本程序一、要求和目标此次普查的目的,是查清黑龙江省旅游资源的基本情况,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必要的基础资料。
调查严格遵循由国家科委和国家旅游局共同颁发的《规范》中所规定的技术路线,并结合全省自身的情况组织实施。
本章系统介绍普查的全过程及其主要成果。
此次进行的旅游资源普查不循常例,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以往各个调查的不足,使其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其性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属全区域调查。
省属13个地市中的110个市县区均列入普查计划。
(2)属规范化调查。
《规范》是国家科委和国家旅游局于1992年编写完成、出版发行并已联合向全国发文推行的成果。
此次调查,全面贯彻和依照了《规范》中所规定的各项原则和技术方法,如旅游资源类型的划分、普查小区的确定、普查组的成立、各类普查文件的建立过程和建立方法等。
以此完成的普查成果是目前国内最先完成的规范化信息文件,将会产生良好的社会影响。
(3)属详细普查(详查)。
详查是旅游资源的高层次活动,所获得的资料应用价值较高。
为使普查成果达到较高质量并有望成为目前国内最先按《规范》完成的信息化文件之一,要注意以下2点:(1)应严格按照《规范》中所规定的条款进行调查、统计、填表、绘图和编写普查文件。
在普查前和普查中,应充分利用与旅游资源有关的各种资料和有关部门的研究成果。
普查方式一方面最大限度地分析、核查、转化、利用这些资料和成果,另一方面必须进行实地调查,在现场对资源类型进行研究、分析、测量,必要时还应采集样品留待室内分析。
(2)确保普查成果质量,要从多方面入手。
包括在普查程序上的普查技术力量保证、资料和数据采集、普查实际操作和普查成果质量等方面均要进行控制;此外,特别在资源类型特征数值的采集和表达中,要严格遵循科学性、客观性和准确性的三项原则,要求所有特征数据均要在认真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获得,利用最新的科学概念,认识、解释、记录类型所涉及到的各种数据。
同时要避免主观臆断,应尽量避免使用空虚的文学语言陈述类型。
二、主要过程此次普查工作是在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的统一部署,由省旅游局和省计划委员会组织下进行的。
分为以下3个阶段。
第一阶段,普查准备。
按照《规范》第三十三条的要求,“普查组成员应具备与该*本章由马绍嘉执笔。
97普查区范围内所拥有的旅游资源类型有关的专业知识”,在普查开始前便充分注意到了这一点。
因此各地市在筹建旅游资源普查组时,对普查组的成员的专业特长进行了优化组合。
根据各地市旅游资源特点,要求普查组的基本成员具有地学、林业、农业、环保、生态学、民族、文史和旅游等方面的专业素质。
事实表明,如此组成的普查队伍,有效地保证了普查工作的顺利进行。
考虑到全省旅游资源的实际情况,普查组分析并确认了普查的重点对象是:(1)以黑龙江、松花江、嫩江、牡丹江、乌苏里江及其周围众多湖泊、沼泽、草原、支流等构成的湿地风光和与俄罗斯的边界风光;(2)以大兴安岭、小兴安岭、张广才岭及其余脉构成的山地、森林景观;(3)以平原地区突兀而起的火山锥、熔岩流、熔岩洞穴、火山口森林、火山堰塞湖、火山矿泉等组成的火山熔岩地貌景观;(4)以50年代所建的一批机械工业、煤炭工业、森林工业及后来的石油工业等为支柱,以铁人精神为表征的特殊工业景观;(5)以满族为主体的金源文化和满族、蒙古族、鄂伦春族、赫哲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少数民族的历史遗迹和民族风情;(6)以清朝后期各族人民抗击沙俄侵略和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日本侵略军所建的军事设施遗址为主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7)拥有我国最北和最东的优越的地理位置。
第二阶段,实施普查。
实际普查工作按照现有的行政界线确定的普查区,在13个地市同时进行。
各地市自行按《规范》要求进行野外调查,完成旅游资源基础资料和数据采集。
为使普查工作顺利进行,并使此后普查成果便于表达,在这13个普查区内,还要进一步划分各自的普查小区。
事先规定了这些普查区和普查小区的代码(表3-1)。
表3-1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名称及代码98在实际普查中,按照《规范》的要求,以旅游资源基本类型为调查对象。
对于陈述和标记这些基本类型,除了充分利用前人资料外,要特别重视直接获取第一性资料。
所有被调查的基本类型都以实体的形式出现,因此,可以进行类型描述和数据记录,必要时进行实际测量。
另外,还要进行环境背景、保护与开发条件的实地调查。
所有记录的资料、数据均要力求科学、准确、客观。
按此要求,每一类型调查内容及时填写一份“基本类型调查表”。
调查表经一定程序的质量控制后,最终按规定程序存入电脑,成为信息文件。
表3—1列出了按类型和地区划分的情况。
第三阶段、普查文件整编。
由省旅游局组织编写小组,按重点线路考察的方式对所采集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实地验证和补点。
完成《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文稿的编写。
在这一阶段,要继续查阅和引用前人的资料和数据,使普查成果能够保证质量。
这些资料包括:政府文件与相应规程、专题科学著作和专题报告、地方志书、旅游区与旅游点介绍、各类普通地图和专题地图。
普查文件种类较多,按《规范》要求,主要有基本类型调查表、普查小区信息采集表、普查区资料汇总表、旅游资源图、普查报告、资料与数据软盘、普查日志和影象资料等。
其中基本类型调查表是普查的最重要文件,以下将重点总结这一文件的整编成果。
随后也适当介绍各普查小区和整个普查区文件的基本情况。
1. 基本类型调查表的整编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共调查了近2000处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在野外填写了近1400份原始基本类型调查表。
这些表格经过室内整编成为分属于60个基本类型的1361份正式表格,最后将其中主要部分输入计算机而成为规范化信息文件。
整编主要内容和方式如下:(1)排号,包括核对和确定“类型代号”和“序号”。
类型代号在黑龙江省规定为7位,其中第1位为地市代码,第二位为各地市内普查小区代号(见表3-1),以上均为英文字母。
第3位-5位为基本类型代号(见《规范》附件二)。
第6位-7位为普查小组所规定的该普查小区各基本类型实体顺序号。
(2)地理位置。
可根据各种图件和文字资料统一基本类型的行政隶属、位置、平均海拔等项内容。
图件和文字资料主要是1:5万航摄地形图。
(3)类型特征、环境及开发条件。
利用黑龙江省各种最新资料,按《规划》要求整编各段文字。
(4)特征数据。
按黑龙江省准确科学数据补充校对并修正野外调查数据。
(5)其他。
张贴各类型典型照片等。
表3-2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实体统计表99100奇特与象形山石、109沙(砾石)地风景、110沙滩、111小型岛屿、112洞穴201风景河段、202漂流河段、203湖泊、204瀑布、205泉、301树林、302古树名木、303奇花异草、304草原、305野生动物栖息地、401人类文化遗址、402社会经济文化遗址、403军事遗址、404古城与古城遗址、407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群、408殿堂、409楼阁、410塔、411牌坊、412碑碣、413建筑小品、415景观建筑、416桥、417雕塑、418陵寝陵园、41 墓、421摩崖字画、422水工建筑、423厂矿、424农林渔牧场、425特色城镇与村落、426港口、427广场、428乡土建筑、429民俗街区、430纪念地与标志物、431观景地、501科学教育文化设施、502休疗养与社会福利设施、503动物园、504植物园、505公园、506体育中心、507运动场馆、508游乐场所、509节日庆典活动、510文艺团体、602庙会、603著名店铺、604地方产品。
②601市场与购物中心作为统计资料处理。
2. 普查小区信息采集表和普查区资料汇总表的整编根据《规范》,在野外调查时要收集黑龙江省各地市县的现实资料,主要是各地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区域经济、旅游交通、服务游乐设施、管理现状和旅游环境等资料,然后在室内以黑龙江省的各种最新资料加以补充与修正。
基本类型调查表和普查组的统计资料也是填表的具体内容。
3. 旅游资源地图的整编野外调查所填绘的实际资料图,在室内可整编成旅游资源图,包括总图和分类旅游资源图。
实际资料图上的某些项目,如调查时间及路线、采样点等,可以删去。
第二节旅游资源基本类型分析“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都可视为旅游资源”(《规范》第十六条)。
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到旅游资源的范围十分广泛。
黑龙江省旅游资源普查所获得的基本类型资料,是旅游资源中的主体,它们的形成、演化、性状、组成及其与101历史、人文、自然环境的关系,共同构成旅游资源的属性特征。
通过对他们的分析,可以认识这一区域旅游资源个体乃至整体的优势与问题,对进一步开展旅游资源评价、旅游资源开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
一、地文景观类存在于地球表面和表层,由固体物质组成的地理圈层,由于长期遭受地球内营力和地表外营力的作用,形成千变万化的地质、地貌景观。
其中不少可以构成为旅游资源。
此次普查中,调查了可以属于此类旅游资源的10种基本类型,172个类型实体。
1、生物化石点此次调查的生物化石点有3处:伊春嘉荫龙骨山、七台河勃利硅化石木、黑河逊克东山恐龙化石点。
这3处化石点,有2处是恐龙化石产地,1处是植物化石产地。
时代为中生代到第四纪晚期。
两处恐龙化石点的化石已被省博物馆和县展览馆收藏。
龙骨山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硅化木化石点和化石已遭到破坏。
2、自然灾变遗迹黑龙江省历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较多,主要有水灾、火灾等。
此次调查了1处:大兴安岭“5·6”特大火灾火烧迹地。
还有其他遗迹,如火灾遗迹,列入了其他类型中。
大兴安岭“5·6”特大火灾火烧迹地是一片经火烧过的林地。
3、名山黑龙江省没有高山大岭,大部分山地是低山丘陵,海拔一般不到1000米,只有个别山峰海拔超过千米。
区内共有大小名山56座,其中超过1500米以上的山峰只有1座,为大兴安岭呼中中华北陲第一峰长白山,海拔1528.7米。
海拔1000—1500米的山峰3座,均分布在东南部山地牡丹江市,分别为海林吊水湖山,1230.8米;海林三道河乡锅盔山,1184.8米;牡丹江牡丹峰,1115米。
海拔500—1000米的山峰25座,如尚志帽儿山、尚志一面坡、宾县大青山、林口小锅盔山、穆棱十文字、富锦乌尔古力山、伊春桃山悬羊峰、虎林神顶峰、集贤七星砬子、饶河大顶子山、七台河茄子河大砬子峰。
海拔100-500米的山峰27座。
从以上名山的地域分布可以看出,黑龙江省名山主要分布在哈尔滨市(21座),牡丹江(8座),伊春市(8座)和鸡西市(6座),占名山总数的76.8%。
并且多集中在东南部山地(33座)和小兴安岭山地(16座),占名山总数的87.5%,其他零散分布在大兴安岭山地(3座),松嫩平原(4座)和三江平原(1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