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0个中国的励志人物

10个中国的励志人物

2、囊萤映雪
晋代时,车胤从小好学不倦,但因家境贫困,父亲无法为他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为了维持温饱,没有多余的钱买灯油供他晚上读书。为此,他只能利用白天这个时间背诵诗文。
夏天的一个晚上,他正在院子里背一篇文章,忽然见许多萤火虫在低空中飞舞。一闪一闪的光点,在黑暗中显得有些耀眼。他想,如果把许多萤火虫集中在一起,不就成为一盏灯了吗;于是,他去找了一只白绢口袋,随即抓了几十只萤火虫放在里面,再扎住袋口,把它吊起来。虽然不怎么明亮,但可勉强用来看书了。从此,只要有萤火虫,他就去抓一把来当作灯用。由于他勤学苦练,后来终于做了职位很高的官。
7.在学习或文艺方面有突出表现。
四、评选程序
1.宣传发动。11月9日——11日,将通过校园网络、展板等平台和召开学生工作典型人物宣传协调会议等途径,在全院全面宣传,广泛发动全院师生积极关注和参与这项评选活动。
2.推荐候选人。11月15日——11月17日。各年级须按照评选办法在学生中全面收集事迹材料,从中推选2-4名候选人,并填写《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十大励志人物”候选人推荐表》,撰写1500字左右的感人事迹材料,提供候选人2张个人生活照片(数码)等书面材料和电子文档,于11月25日前报到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分团委学生会副主席薛砚驰处。
动机单纯,目标坚定
为什么年逾花甲,仝正国仍然坚持考研,她的动机是什么?仝正国说,“我天生是这样的,不愿意虚度时光”。她说自己从小就不浪费时间,小时候还想成为中国的居里夫人。
研究生考试越来越激烈,备考学生的动机各不相同,而仝正国考研却只是因为享受学习的过程。与此同时和她年龄相当的人都正过着悠闲、轻松的日子,那么她是怎样抵制这种“诱惑”继续学习的呢?“我从来不羡慕他们,我觉得有奋斗目标挺好的,生活总是要奔着一个目标去,那样才有动力推着你前进。
3.学习先进、争当模范。各年级要通过阅读事迹专刊,参加事迹报告大会等形式认真学习励志人物的事迹和精神,努力营造“学先进,争当励志人物”的良好氛围。
湖南大学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分团委学生会
二零一零年九月二十九日
篇二:10个勤奋成才的中外名人小故事
10个勤奋成才的中外名人小故事前言
勤奋是攀登科学高峰的基础。这样讲是有道理的,有副劝学名联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正是深刻地阐明了:要想攀登上万仞高峰,必须有“勤奋”为基础。
苏秦刺股与孙敬悬梁合称悬梁刺股,比喻刻苦学习。
4、司马光警枕励志
司马光小时候记忆力很差,别人背一篇文章,读三四遍就可以了,差一点的读十遍也就差不多了,可他每次都要读几十遍才行。为了背文章,司马光
看书常常看到深夜,但是因为白天也在看书,所以一到晚上他就困得睁不开眼睛,有时竟会迷迷糊糊地躺在那儿睡着了。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拿了一段圆木头来当枕头。半夜,他一翻身,圆木头就滚走了,头部跌下来就马上会清醒,又可以起来继续看书了。他把圆木头叫“警枕”。从此他天天早早地起床读书,坚持不懈,终于成为了一个学识渊博的,写出了《资治通鉴》的大文豪。
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匡衡就是这样刻苦地学习,后来成了一个很有学问的人。
启示:这篇寓言写了匡衡少年时读书的两件事,一件是凿壁偷光,一件是借书苦读。它赞扬了匡衡勇于战胜艰苦的条件,勤奋的读书的精神;为我们树立刻苦读书的好榜样。
而她的这份动力却没有得到家人的支持。2003年,仝正国决定去高中学习,遭到家人的反对,但她始终坚持,最后终于考上大学。也正是这份坚持,现在她的家人也不再反对了。
不惜身体,追逐梦想
仝正国勤于学习,乐在其中,虽然身体不好,但是她一直强调自己精神特别好,学习用脑从来不会感觉累”,
那么事实上,她的身体究竟如何,在学习中,她又如何乐此不疲的奋斗呢?她说,“我的甲状腺功能基本没了,其实我一直吃药,因为
我的新陈代谢不是很好。曾经因为肚子里有瘤子,还动过大手术。”即便如此,她也从未放弃自己的求学梦想,她说自己将会一直复习考研,直
3.身残志坚,勇于面对挫折和磨难,以巨大的勇气接受生命的挑战,用执着和坚韧在逆境中成长成才;
4.对家庭、学校、社会等具有浓烈的感恩之情,赢得各
方面认可和好评,产生积极效果;
5.诚实守信、刚直正气,勇于与不良现象作斗争,为社会作出积极贡献;
6.积极参加各种志愿者服务,尽自己所能献爱心,具有很强的无私奉献精神,得到师生和社会的广泛赞誉,为建设和谐校园与和谐社会作出积极贡献等。
“天才来自勤奋”。三个残疾人从勤奋中创造了最好的自己,如果我们都有“三怪”的勤奋精神,世间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6、鲁迅卖奖章
鲁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读书时,因考试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没有戴此奖章,作为炫耀自己的凭证,而是拿到鼓楼大街把它卖了,买回几本心爱的书和一串红辣椒。每当读书读到夜深人静、天寒体困时,他就
1、凿壁偷光
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线亮光。他嚯地站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啊!原来从壁缝里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10个中国的励志人物
篇一:十大励志人物
数学与计量经济学院
第三届“十大励志人物”评选活动活动通知
一、活动目的
我院在2006年及2008年先后开展了两届“十大励志人物”评选的活动,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积极响应和全院同学的广泛参与,学校领导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受到社会各界公益人士和媒体的高度关注,在校园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充分展现了我们数学院学生的青春风采,为同学们树立学习榜样。为进一步发展我院学风建设,升数学学子在逆境中开拓前行、不畏艰难、拼搏进取的优秀品质,营造积极向上、健康和谐的良好学习环境,经研究决定,在全院开展第三届“十大励志人物”的评选。
5、梨园“三怪”
据说,清末时梨园中有“三怪”,他们都是因勤学苦练成了才。
瞎子双阔亭,自小学戏,后来因疾失明,从此他更加勤奋学习,苦练基本功,他在台下走路时需要人搀扶,可是上台表演却寸步不乱,演技超群,终于成为功深艺湛的名须生。
另一位是跛子孟鸿寿,幼年身患软骨病,身长腿短,头大脚小,走起路来很不稳便。于是,他暗下决心,勤学苦练,扬长避短,后来一举成为丑角大师。还有一位是哑巴王益芬,先天不会说话,平日看父母演戏,一一记在心,虽无人教授,但他每天起早贪黑练功,常年不懈。艺成后,一鸣惊人,成为戏院里有名的武花脸,被戏班子奉为导师。
逢有雪的晚上,他就不放过这个好机会,孜孜不倦地读书。这种苦学的精神,促使他的学识突飞猛进,成为饱学之士。
释义:形容在艰困之环境中,勤奋读书。或形容贫士勤勉攻读,夜以继日,苦学不倦。
3、头悬梁锥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片,放在嘴里咀嚼,直嚼得额头冒汗,眼里流泪,嘴里“唏唏”,顿时,周身发暖,困意消除,于是又捧起书攻读。
7、黄侃误把墨汁当小菜
1915年,著名学者黄侃在北大主讲国学。他住在北京白庙胡同大同公寓,终日潜心研究“国学”,有时吃饭也不出门,准备了馒头和辣椒、酱油等佐料,摆在书桌上,饿了便啃馒头,边吃边看书,吃吃停停,看到妙处就大叫:“妙极了!”有一次,看书入迷,竟把馒头伸进了砚台、朱砂盒,啃了多时,涂成花脸,也未觉察,一位朋友来访,捧腹大笑,他还不知笑他什么?
8、牛顿煮怀表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3.初评候选人。11月23日——11月24日,办公室将根据评选办法,将各单位上报的候选人材料进行初步资格审查,并通过网络征求全院师生意见,按照条件从中确定候选人名单。
4.评选最终人选。11月26日——11月28日,各年级针对自己年级情况由学生会统一组织进行全院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投票,确定最终人选,并向全院公示,无异议后,上报学院党委审核批准。
9、扑在书上的高尔基
高尔基,前苏联大文豪,列宁称他是“无产阶级艺术的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他出生在沙俄时代的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寄养在外祖母家。因为家庭极为寒,他只读过两年小学。10岁时就走入冷酷的“人间”。他当过学徒,搬运工人,守认人,面包师。还两度到俄国南方流浪,受尽苦难生活的折磨。
篇三:当下励志人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