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住房公积金的视角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从住房公积金的视角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从住房公积金的视角解读《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简称《劳动合同法》;《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简称《条例》。

《劳动合同法》第一条为了完善劳动合同制度,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制定本法。

【解读】《劳动合同法》是一部社会法,立法着眼于解决现实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拖欠工资、劳动合同短期化等诸多侵害劳动者利益的问题。所以从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目标出发,立法定位还是向劳动者倾斜的。《劳动合同法》的制定,主要是为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条例》作为一部规范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使用、管理、监督的行政法规,保障了劳动者住房公积金方面的权益,《劳动合同法》的出台,在某种程度上使劳动者的权益受到更大的保障。

《劳动合同法》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企业、个体经济组织、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组织(以下称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适用本法。

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与其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订立、履行、变更、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依照本法执行。

【解读】《条例》第二条规定:“本条例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提取、使用、管理和监督。本条例所称住房公积金,是指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统称单位)及其在职职工缴存的长期住房储金。”根据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的解释,《条例》所称在职职工是指在国家机关、国有企业、城镇集体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城镇私营企业及其他城镇企业、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单位、社会团体(以下统称单位)中工作,并由单位支付工资的各类人员(不包括外方及港、澳、台人员),以及有工作岗位,但由于学习、病伤产假(六个月以内)等原因暂未工作,仍由单位支付工资的人员。包括与单位签定劳动合同或符合劳动保障部门认定的形成事实劳动关系的在岗职工,不包括已离开本单位仍保留劳动关系的离岗职工。对于一些虽然与单位建立了劳动关系,但未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职工,《劳动合同法》和《条例》还是有保护性规定的,单位还是要依法支付给职工劳动报酬,并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

上述表明《条例》适用的范围属于《劳动合同法》适用的对象,所以《条例》规定的缴存对象也应该适用劳动合同法的规定。

《劳动合同法》第三条订立劳动合同,应当遵循合法、公平、平等自愿、协商一致、诚实信用的原则。

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效力,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应当履行劳动合同约定的义务。

【解读】劳动合同作为职工要求单位缴存住房公积金的依据之一,一旦单位违反规定,没有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可以凭借劳动合同向中心

投诉,要求单位缴存住房公积金。

《劳动合同法》第四条用人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和完善劳动规章制度,保障劳动者享有劳动权利、履行劳动义务。

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保险福利、职工培训、劳动纪律以及劳动定额管理等规章制度或者重大事项时,应当经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讨论,提出方案和意见,与工会或者职工代表平等协商确定。

在规章制度实施过程中,工会或者职工认为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不适当的,有权向用人单位提出,通过协商作出修改完善。

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应当公示,或者告知劳动者

【解读】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是用人单位制定的组织劳动过程和进行劳动管理的规则和制度的总和。制定规章制度应当体现权利与义务一致、奖励与惩罚结合,不得违法法律、法规的规定。

住房公积金作为是一种强制性和义务性相结合的住房长期储金,对于保障职工的住房权利,促进社会的和谐起着重大的作用。职工应积极维护自身享有住房公积金的权利,在用人单位制定、修改或者直接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时,应与单位积极协商公积金的事宜,如单位的相关规定中没有涉及住房公积金,职工或工会有权要求单位修改完善。

2008年1月1日即将施行的《江苏省企业民主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已将缴纳住房公积金的情况作为企业应当向职工公开内容之一。

《劳动合同法》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劳动行政部门会同工会和企业方面代表,建立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

【解读】三方机制应当由代表政府的劳动行政部门、代表职工地方总工会和代表用人单位的企业代表组织(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商会等)组成。三方协商机制,实际上是一种平等对话的机制。

根据工会法和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三方机制解决的是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如劳动就业、劳动报酬、社会保险、职业培训、劳动争议、劳动安全卫生、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集体合同和劳动合同等,在解决住房公积金方面的重大问题时,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应是代表政府的一方。

《劳动合同法》第七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即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备查。

【解读】自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从事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之日起,劳动关系即确立。双方可以就按照约定享受权利和履行义务,接受劳动法律、法规的约束。《住房公积金管理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单位录用职工的,应当自录用之日起30日内到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办理缴存登记,并持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的审核文件,到受委托银行办理职工住房公积金账户的设立或者转移手续。”因此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30日内即应该为录用的职工办理相关住房公积金的手续。对于已建立劳动关系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应当建立职工名册,以备有关部门查看,单位应该按照职工名册的人员缴存住房公积金。职工名册对于解决单位与职工住房公积金的矛盾起着重要的作用,也便于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对于违反《条例》不为职工缴存住房公积金

的行为进行查处。所以每个用人单位都应该建立职工名册。

《劳动合同法》第八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

【解读】劳动报酬作为与劳动者关系最密切的因素之一,用人单位更应如实告知,对于住房公积金而言,劳动报酬是核定住房公积金缴存基数的根据,同时住房公积金也是劳动报酬的组成部分,职工应当享有知情权。

《劳动合同法》第十条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解读】劳动合同必须以书面形式订立。在签订劳动合同时,职工应注意合同中是否包含了住房公积金的内容,如果没有,职工可主动提出,维护自己的权利。

《劳动合同法》第十一条用人单位未在用工的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与劳动者约定的劳动报酬不明确的,新招用的劳动者的劳动报酬按照集体合同规定的标准执行;没有集体合同或者集体合同未规定的,实行同工同酬。

【解读】在劳动报酬约定不明或没有约定的情况下,住房公积金的缴存基数应按照建设部、财政部、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住房公积金管理若干具体问题的指导意见》的规定,根据实际采取不同方式确定:单位未按照规定的职工范围和标准缴存住房公积金的,应当为职工补缴。单位不提供职工工资情况或者职工对提供的工资情况有异议的,管理中心可依据当地劳动部门、司法部门核定的工资,或所在设区城市统计部门公布的上年职工平均工资计算。

《劳动合同法》第十七条劳动合同应当具备以下条款:

(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

(二)劳动者的姓名、住址和居民身份证或者其他有效身份证件号码;

(三)劳动合同期限;

(四)工作内容和工作地点;

(五)工作时间和休息休假;

(六)劳动报酬;

(七)社会保险;

(八)劳动保护、劳动条件和职业危害防护;

(九)法律、法规规定应当纳入劳动合同的其他事项。

劳动合同除前款规定的必备条款外,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约定试用期、培训、保守秘密、补充保险和福利待遇等其他事项。

【解读】对于法律、法规有规定的事项,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在法律、法规的限度内作出具体规定。《条例》作为一部行政法规,对住房公积金作了明确的规定,所以在签订合同时,可将住房公积金的缴存明确写入劳动合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