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现代史名词解释:1.美西战争:美西战争是1898年,为夺取属地、和而发动的战争,是列强重新瓜分的第一次战争。
和既有重要的价值,又是分别向和扩张的。
新兴的拥有雄厚的、军事潜力,已建立起一支较强大的。
2.门户开放政策:在整个范围,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
它的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机会平等。
不论是在哪个列强的内,不论是否在或都实行这个原则。
是美国侵华行动的“里程碑”。
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由此而使得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的一致。
避免了列强因在华利益的相互抵触而使得列强间本以十分尖锐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也由此而使得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而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3.日俄战争:是指1904年2月,与为了侵占东北和,在中国东北的土地上进行的一场战争。
以沙皇俄国的失败而告终。
日俄战争促成日本在东北亚取得军事优势,并取得在、中国东北驻军的权利,令俄国于此的扩张受到阻挠。
日俄战争的陆上战场是清朝本土的,而清朝政府却被逼迫宣布中立,甚至为这场战争专门划出了一块交战区。
日、俄、中(清)三方在这场中都蒙受到了严重损失,并为之后各国的发展道路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4.三国同盟: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帝国主义列强结成的军事与政治集团。
1879年,德国、奥匈帝国为了对抗俄国与法国缔结军事同盟条约。
1882年意大利加入,三国同盟正式形成。
三国同盟的目标直接对准法国。
后意大利于1915年脱离同盟国集团,转而加入协约国集团。
同年,保加利亚与土耳其则相继加入同盟国。
1918年11月,同盟国集团在与协约国的军事战争中失败,最终随着德国的战败,同盟国集团瓦解。
5.三国协约: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与三国同盟相对抗的帝国主义集团,由英、法、俄三国于1904—1907年期间签订一系列协议而组成。
1893年为抗衡德、意同盟,法俄首先签订军事协定。
面临日益增长的德国威胁,英法调整在殖民地上的矛盾,于1904年签订英法协约。
随后在日俄战争中遭到失败的俄国为了摆脱自己的困境,也于1907年和英国签订英俄协约。
至此协约国最终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意、美等二十五国先后加入。
十月革命后,苏俄宣布出。
1918年德国投降后,美、英、法、日等帝国主义曾以协约国的名义三次向苏俄发动武装干涉,均遭失败。
因协约国间矛盾不断加深,逐步瓦解。
6.马恩河战役:1914年5月,德军在进攻中,右翼第一、二集团军之间出现了50公里宽的暴露地段,补英法联军楔入,被迫撤退。
联军开始反攻但其后受阻,遂设防固守,此为马恩河战役。
马恩河战役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的第一次大规模战略决战,以德军第一次撤退和失败,联军取得胜利告终,联军向前推进改革60公里。
马恩河之战是大战的第一个转折点,德军在6周内打败法国的计划宣告破产。
7.坦能堡战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协约国与同盟国军队在东线的一次重要战役。
一战爆发后,俄军为配合西线协约国的军事作战,于1914年8月在东线发动军事进攻,但由于其指挥系统差,后勤补给困难,东线德军在兴登堡与鲁登道夫的指挥下,最终击溃入侵俄军,俄军全线溃败,12万人被俘。
德军在东线由此从防御进入进攻,最终在12月,在俄国内陆战局陷入僵持状态。
8.凡尔登战役:凡尔登战役是中破坏性最大,时间最长的,战事从1916年2月21日延续到12月19日,两国投入100多个兵力,军队死亡超过25万人,50多万人受伤。
伤亡人数仅次于,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
9.索姆河战役:是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时间发生在到间,、两国为突破德军防御并将其击退到法德边境,于是在位于北方的区域实施作战。
双方阵亡共130万人,是一战中最惨烈的阵地战,也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把投入实战中。
10.日德兰海战:1916年5月31日—6月1日,是英德双方在丹麦附近海域爆发的一场海战。
这是中最大规模的海战,也是这场战争中交战双方唯一一次全面出动的舰队主力决战。
德国以相对较少吨位的舰只损失击沉了更多的英国舰只,从而取得了上的胜利。
英国皇家海军本土舰队成功地将封锁在了德国港口,使得后者在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从而取得了战略上的最终胜利。
11.无限潜艇战:是德国海军部为打破因战争僵局而引起的经济困难于1917年2月宣布的一种潜艇作战方法,即德国潜艇可以事先不发警告,而任意击沉任何开往英国水域的商船,其目的是要对英国进行封锁,给英国商船和战舰造成重大打击。
为维护海上交通线,英国和协约国采取了“船队护航体系”的紧急措施,抵制德国的海上封锁。
12.布列斯特合约:俄国十月革命胜利之后,为了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巩固新生的苏维埃政权,苏俄政府与德国及其同盟于1918年3月在布列斯特签订的一个苛刻和约。
苏俄在割让上百万平方公里领土,赔款60亿马克后,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德国战败后,苏俄政府立即宣布废除此条约。
它使新生的苏俄有了的巩固政权时间,为此后维护政权创造了有利条件。
13.共产国际:1919-1943年各国共产党和共产主义组织的国际联合组织,即第三国际。
1919年1月,共产国际在莫斯科召开成立大会,世界39个共产党和左派组织出席大会。
1919年3月举行了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列宁起草的《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提纲的报告》。
共产国际的共举行过七次代表大会,1943年6月10日,共产国际正式宣告解散。
14.巴黎和会:是结束后的1919年,胜利的为解决战争所造成的问题以及奠定战后的和平而召开的会议。
这个和会是胜利国举行的和会,又是个大国操纵的和会。
美国总统、英国首相、法国总理克里孟梭主导了和会的进行。
和会上签订了处置德国的《凡尔赛和约》,同时还分别同奥、匈、土等国签订了一系列和约。
它们构成了,确立了一战后由美、英、法等主要战胜国主导的国际政治格局。
会议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重塑现实政治格局,遏制德国等战败国以及苏俄,与此同时又通过筹组来企图建立理想的国际外交规范。
15.凡尔赛体系:协约国帝国主义在一战后所确定的国际新秩序。
从1919年召开巴黎和会到1921年华盛顿会议召开,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一系列的和平条约,构筑了新的战后国际关系体系。
在这一新的国际秩序中,英法在欧洲确定了其统治地位,美国则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确定了其优势地位。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协约国帝国主义在力量对比关系变化后重新调整的国际关系体系,是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继续。
这一体系建立在对战败国政治剥夺与经济压迫的基础上,是一个新的殖民体系,而且排斥和反对苏联,注定是失败的。
二战的爆发宣告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破产。
16.华盛顿会议:会议 1921-1922 (Conference of Washington)1918年11月,结束后,美、英、日等国家为重新瓜分远东和地区的和势力范围,由建议召开的国际会议。
亦称太平洋会议。
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在华盛顿举行。
有美、英、法、意、日、比、荷、葡和北洋军阀政府的代表团参加。
17.华盛顿体系18.《四国条约》:美、英、日、法国四国在1921年12月13日签订了《关于太平洋区域岛屿属地和领地的条约》,简称《四国条约》,有效期十年。
条约规定:“互相尊重它们在太平洋区域内岛屿属地和岛屿领地的权利”,“缔约国之间发生有关太平洋某一问题的争端”,应召开缔约国会议解决。
在太平洋区域的权利遭受任何国家威胁时,缔约国应协商采取有效措施。
还规定:“1911年7 月13日英国和日本在伦敦缔结的协定应予终止。
”签约同日,四国共同发表的声明指出,缔结上述条约,不能认为美国同意委任统治条款。
此举表明美国不受约束。
19.《五国海军条约》:《美英法意日五国关于限制海军军备条约》即《五国海军条约》于1922年2月6日签字。
条约有效期至1936年12月31日。
《五国海军条约》使英国正式承认了美英海军力量的对等原则,标志着英国海上优势从此终结,并使日本的扩军计划受到限制,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美国外交的又一胜利。
《五国海军条约》是世界现代史上大国之间签订的第一个裁军协议。
但条约本身并没有真正消除竞争,竞争将在以后重新激化。
20.《九国公约》:《九国公约》,全称《九国关于事件应适用各原则及政策之条约》。
是1921年11月12日至1922年2月6日,、、、、、、、、九国在美国首都举行的国际会议。
公约的核心是肯定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并赋予它以国际协定的性质,使独占中国的野心遭到挫折。
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加深了中国的地位。
21.国际联盟:国际联盟,简称国联,是《》签订后组成的国际组织,于1934年9月28日至1935年2月23日的最高峰时期,国联曾拥有58个会员国。
宗旨是减少武器数量、平息国际纠纷及维持民众的生活水平。
其存在的26年中,国联曾协助调解某些国际争端和处理某些国际问题。
不过国联缺乏军队武力,所以要依赖援助,尤其是在制裁某些国家的时候。
然而,国联缺乏执行决议的强制力,未能发挥其应有力作用,其国际制裁亦影响同样施行制裁的国联会员(如及西方国家)。
2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23.蒙德主义:一战后,英国出现的一种工会领袖同工业巨头为巩固资本主义而实行的合作政策。
1926年大罢工后,资产阶级加紧反攻倒算,1927年,颁布被工人称之为“工贼宪章”的法令。
在这种情况下,工会领袖号召工人放弃斗争与资本家合作。
以化学电力工业巨头阿尔弗雷德·蒙德为首的20名企业家响应工会右翼领袖呼吁,于1928年7月,与工会签订协定,规定以“调解制度”代替罢工,开展生产合理化,通过提高劳动效率来提高工人的生活水平。
蒙德主义缓和了英国的劳资矛盾,使经济趋于好转。
24.鲁尔危机:1923年1月11日,法国联合比利时,以德国不履行赔款义务为借口,出动10万军队占领德国的鲁尔工业区,酿成“鲁尔危机”。
对此,德国实行“消极抵抗”的政策。
引发了德国严重的经济危机以及社会动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英美的调停下,最终鲁尔危机以法比军队的撤退而结束。
鲁尔冒险的失败导致法国“得不偿失”,在德国赔款问题上丧失主动权,开始受英美的摆布。
25.啤酒馆暴动:是夺取政权的第一次尝试。
又称希特勒暴动。
1923年,分离主义者企图维护君主制度,对抗共和国政府。
他们同希特勒及其他民族主义团体联系甚密。
希特勒试图利用魏玛共和国的危机发动政变,建立民族主义的独裁统治。
1923年鲁尔危机期间,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党魁希特勒发动的一次未遂政变。
1923年,法、比占领鲁尔区,德国出现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社会动荡不安。
希特勒认为夺权的时刻已经到来,1923年11月8日晚,趁巴伐利亚邦长在慕尼黑一家啤酒馆集会时,率冲锋队冲进会场,企图推翻政府。
由于纳粹党此时力量薄弱,又未取得大资产阶级和保守派的支持,政变很快被平定,参加暴动的纳粹党领袖希特勒等人相继被捕,政变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