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四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教学计划

大数的认识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主要是认识亿以内数,是在学生认识和掌握万以内数的基础上学习的。

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对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拓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之一。

2.本册教材先教学亿以内数的认识,再教学亿以上数的认识,并将这两部分知识加以整合。

教材在中间安排了十进制计数法教学,使学生知道了数位、数级和计数单位,这是对亿以内数的认识进行归纳整理,也对亿以上数的认识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加强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结合具体的情境和实际活动,让学生感受到大数的意义,不仅为学生认识大数提供了丰富的内容,也为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提供了好素材。

如:教材中含有大量的科学知识、环保知识及国情知识等素材。

3.本单元突出数的概念教学,从数学的高度把握十进制原理,培养数感。

让学生从数的认、读、写、大小比较,以及计数单位、数位、数级等多方面来全面认识数。

教学内容的呈现给了学生自主探索和自主交流的空间,也为教师组织教学提供了思路。

如:读、写数的法则与数的大小比较方法,教材上不给出现成的结论,而是让学生通过探究自主讨论得到。

由此可见,本单元的编排不仅结构合理,而且内容的安排和素材的选择都突出了数学的文化特色,渗透了数学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发展紧密联系并相互促进的思想,使学生逐步体会到数学不仅是有用的工具,同时也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人类的进步,是人类共同的文化。

二、学情分析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具有接触面广、独立性强、善于观察和发现、乐于动手操作等特点,而且之前已经系统地学习过万以内数的认识,这些都为本单元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在日常生活中也碰到过比万更大的数,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但大数的读、写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数位、数级增多,情形相对复杂,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三、教学目的1.使学生在认识万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和“亿”,知道亿以内及以上各个计数单位的名称和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之间的关系。

2.掌握数位顺序表,根据数级正确地读、写大数,会比较数的大小,会将整万、整亿的数分别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会用“四舍五入”法省略一个大数万位或亿位后面的尾数,并求出它的近似数。

3. 在认数过程中, 使学生体会和感受到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进一步培养数感。

四、教学建议1. 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培养学生对大数的感受, 发展学生的数感。

大数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 读、写起来也比较困难。

老师应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素材, 创设具体教学情境, 使学生获得有关大数的丰富的感受。

教学读、写数时, 老师应注意放手让学生探索, 在学生理解并掌握了读、写数的方法后, 通过一定的训练, 使之达到熟练的程度。

2. 注重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 同时要为学生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间。

对于数位、数级、十进制等知识, 应让学生牢固掌握。

但是, 不应把现成的结论、法则直接告诉学生, 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去体会, 通过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

3. 认识大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在教学中, 老师应注意培养学生收集生活中大数的习惯和能力, 如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要用到大数。

通过教学, 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逐步使学生认识到数的产生与发展都是生活实践的需要, 认识数是为了用它来交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课时安排1 亿以内数的认识.......................................................1 课时2 亿以内数的读法.......................................................1 课时3 亿以内数的写法.......................................................1 课时4 亿以内数的大小比较...................................................1 课时5 多位数的改写.........................................................1 课时6 数的产生、十进制计数法...............................................1 课时7 亿以上数的认识.......................................................1 课时8 计算工具的认识.......................................................1 课时9 用计算器计算.........................................................1 课时10 整理和复习..........................................................1 课时1 亿有多大...............................................................1 课时公顷和平方千米一、教材分析1. 公顷是一个较大的面积单位, 一般用于计量大面积的土地。

以前认识的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等面积单位, 比较适用于计量物体表面、平面图形以及小块土地的面积。

若用于计量面积很大的土地, 则很不方便, 因此需要公顷。

让学生认识 1 平方千米, 体会 1 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发现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之间的进率, 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 本单元的教学任务是使学生初步形成 1 公顷的观念, 联系实际体会它们大致是多大, 在头脑里留下比较清楚的印象; 结合土地面积计算, 应用平方千米与公顷、平方米间的进率, 感受用公顷能方便地表示土地的大小, 从而体会土地的实际面积; 整理先后教学的全部面积单位, 组织新的认知结构, 合理地应用面积单位。

测量和计算大面积的土地, 通常用平方千米作单位。

以边长1000 米的正方形土地为基础, 告诉学生其面积就是 1 平方千米。

二、学情分析学生的思维形式正处在由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阶段, 对数学有较浓的兴趣, 思维较活跃, 好动, 想象丰富, 善于发表个人观点, 敢于创新。

所以在教学中, 根据他们的特点, 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进行探索、交流, 发现并解决问题, 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要求1. 使学生认识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和平方千米。

通过计算、观察、推理和想象等方式, 让学生感受 1 公顷和 1 平方千米的实际大小。

2. 使学生掌握土地面积单位间的进率, 知道1 公顷=10000 平方米,1 平方千米=100 公顷,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3. 应用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和有关面积单位换算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和作用, 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 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培养相互合作学习的能力, 利用数据资料、图片资料,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四、教学建议1. 注重问题情境的创设, 巧设悬念, 以现实生活为基点, 层层深入,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小学生的认知特点是由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的,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主动参与, 动手实践, 让学生在摸一摸、看一看、量一量、摆一摆、数一数和比一比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中, 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 把学生推到主体的位置, 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突破和发展。

2. 数学课堂应是一个多向互动的环境, 重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通过创设情境和组织学生合作与讨论, 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 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 在集体中进行知识和经验碰撞,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使思维更活跃、更发散。

五、课时安排公顷和平方千米..........................................................1 课时角的度量一、教材分析1. 本单元内容的编排注重数学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直观过渡到抽象。

直线、射线、线段和角是较简单的几何图形, 是其他几何图形的基础。

本单元教材一开始就借助直观, 引入了射线和直线的概念, 并让学生讨论线段、射线、直线的联系与区别。

接着引出角的概念, 介绍了角的度量方法、角的分类以及角的画法。

2. 教学内容的编排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思维能力, 从直观过渡到抽象, 通过“画一画”“量一量”“折一折”“拼一拼”等操作活动,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能力。

3. 本单元主要教学直线、射线、角的认识和角的度量, 这是学生在第一学段的基础上进行复习、扩展和提高的。

掌握直线、射线、角的相关知识, 是进一步学习空间与图形的基础。

让学生从各种学习方向进行, 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 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角的度量方法, 帮助他们学习空间的观念。

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加深对图形的认识, 为进一步学习几何知识打好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 知道了角是由哪几个部分组成的, 也已经初步感知角的大小跟角的两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跟角的边长的长短无关。

但是第一学段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进行感知, 而现在的学生正是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的转折点, 所以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抽象出来角的各个特征。

通过以小组合作的形式, 激发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能力。

三、教学要求1.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线段, 认识射线和直线, 知道线段、射线和直线的区别。

2. 使学生认识常见的几种角, 会比较角的大小, 会用量角器测量角的度数和按指定度数画角。

3.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4. 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从而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建议1. 恰当地把握教学目标。

本套教材把有关角的知识分了三个阶段编排, 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但前后又有连贯性。

老师要树立整体意识和目标意识, 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 明确每一阶段的具体要求, 理顺学科教学总目标、学段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学期教学目标和课时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课时教学目标的制订和实施, 因为它直接指导和影响着具体的教学过程, 特别是课堂教学的过程。

尽管这一单元的内容比较少, 课时也不多, 学生已有了一定的基础, 但老师同样需要把单元教学目标分解为课时教学目标, 确定每一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并注意目标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便于教学效果的检测和评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