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

2016自然辩证法题库总目录第一部分1、如何理解科学活动中的“判决性实验”2、科学技术的目标:人类福利或国家利益?3、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哲学意义4、关于科学测量的认识论问题—测量仪器能否真实反映客观状况5、爱因斯坦与哥本哈根学派的争论的哲学意义6、生存权是否应从人类扩展到动物界?7、技术自主性(一.16)8、科学发展的渐进与革命共存9、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关系10、科学研究中的马太效应(三29)11、理论的评价——科学家接受一种科学理论的依据是什么?12、美在科学研究中的作用。

13、人类是否应该敬畏自然?(二31、三5、四12)14、为什么中国没有出现近代科学?15、近代科学为什么产生在西方?16、技术的社会构建(一7、二24)第二部分1、什么是科学?什么是技术?科学和技术的本质特征是什么?(四1、2)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四1、2)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4、辩证自然观产生的自然科学基础有哪些?5、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情况?6、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么现实意义?7、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我们认识社会有什么现实意义?8、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9、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应该有怎样的看法?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10、你认为人类能否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请陈述你的理由。

11、有人说认识客体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这种说法错在什么地方?12、有人说科学始于问题,有人说科学始于观察,试评述这两种说法。

(二 32)13、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能否说创新性原则是科研选题的最主要原则?或需要性原则是最主要的原则?为什么?(三11四34、)14、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哪些区别和联系?(四 13)15、怎样认识和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四35)16、为什么说归纳法有可靠性又有或然性?17、科学符号对科学发展有什么意义?18、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要用理想化模型,怎样运用理想化模型?19、有人说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你对此持何看法?20、探索复杂性与简单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21、有人说“负反馈是有益的,正反馈是有害的”,试分析这一观点。

22、有人说在科学发展中科学实验比科学理论更重要,有人说理论比实验更重要,试具体分析这两种说法。

(四23)23、试结合本专业特点阐述范式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

24、如何看待“科学技术决定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决定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两种观点?(一 16)25、有人说“技术就是物,特别是劳动手段”,有人说“技术不是物,技术中没有一个物的原子”,试评价这两种观点。

26、举例说明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

27、根据技术的“浅显互动”模型,你认为我国应制定怎样的技术奖励政策才能促进我国技术水平的全面提高。

28、有人说“技术创新就是指技术发明”,试评价该观点。

(四 26、38)29、有人说“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有人说“技术创新的主体不是企业,而是政府”,请评价这两种观点。

30、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31、F1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上的“以人为中心”或“非人类中心主义”。

(三5、四12)32、F2如何保证科学观察的客观性?(二12)第三部分1、简述自然辩证法的学科特点2、谈谈古代中西自然观的特点及其差异。

3、论述机械论自然观的特征及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4、如何理解近代机械论的进步性及其缺陷?5、试论人与自然关系之认识的发展。

(二31、四12)6、结合当前出现的全球性问题,论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及其在当代的重要性。

7、论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

8、什么是科学问题?为什么说科学始于问题?科学问题产生的途径有哪些?(二12)9、相对观察而言,科学实验有哪些特征?(二12)10、怎样理解“观察渗透着理解”与“观察的客观性”的关系?11、论科研选题的步骤与原则。

(二13、四34)12、科学语言与自然语言比较有哪些特征?13、科学假说的特征是什么,在认识过程中有什么作用?14、科学理论与科学假说有何异同?15、科学解释有哪几种类型?16、试论定义的作用及下定义的方法17、演绎法和归纳法各有那优缺点?怎样理解归纳与演绎的关系?18、直觉思维的特点及其在科学发现中的作用19、论述类比的特点及其在科学认识与发现中的作用20、在科学如何才能发挥好非逻辑思维的作用。

21、科学划界经历了哪些过程?22、如何识别伪科学并结合实例剖析伪科学的社会危害。

23、论述科学研究学派的特征及其在科学中的作用24、简述默顿关于科学家的行为规范。

25、试论科学研究的行为规范及其违反这些的学术不端行为的危害性。

26、科学研究中违背客观性原则的不诚实行为有哪些类型?如何防止?27、如何处理科学成果的公开与保密的关系?28、试述科研中严谨认真的重要性以及对待失误的态度。

29、试评价科学奖励系统的“马太效应”。

(一10)30、试述同行评议的功能以及在科学评价中的作用。

第四部分1.弄清科学和技术本质特征的意义?人们为什么对科学、技术有不同的理解?2.科学与技术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弄清它们之间的关系有什么意义?(二1、2)3.为什么用科学革命来表征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4.为什么说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有它的历史的理由?5. 为什么不仅要从量的方面,而且要从质的方面理解运动不灭原理?6. 运动、变化和演化有什么关系?演化的观点对认识社会的现实意义?7. 整体和部分有什么关系,怎样来理解整体既是部分的加和又不是它的各个部分的加和,为什么会出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情况?8. 什么是事物的整体性,整体观念对我们认识自然、认识社会和实际工作有什么现实义?9. 物质系统进化必须有外部条件,为什么又说系统是自组织的?10. 人们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经历了哪些阶段?什么是正确的人工自然观?11. 你认为人类能否谐调人与自然的关系?能否向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发展?12.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有人主张要以人为中心,有人主张“非人类中心主义”,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二 31)13.科学事实、客观事实、经验事实有哪些区别和联系?(二14)14. 运用观察方法应坚持哪些基本原则,为什么人们有时做不到?15.通过科学实验认识自然有什么特点和优越之处?16.举例说明什么是判明因果联系的方法。

17. 为什么在科学研究中要用理想化模型,怎样运用理想化模型18. 在科学研究中为什么不能只用逻辑思维的方法,也不能只用非逻辑思维的方法?19. 评价“在严密的科学中不应当有幻想和猜测的成分”。

20. 怎样理解“只要自然科学在思维着,它的发展形式就是假说”?21. 探索复杂性和探索简单性的主要区别是什么?什么说探索简单性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无助于解决复杂性问题?22.整合系统和混和系统有哪些区别?23.科学发展中科学实验和科学理论哪个更重要?(二22)24. 不同学派的争论对科学发展有重要作用,怎样才能组织和鼓励学术争鸣?25. 举例说明技术目的和技术手段的矛盾在技术发展中的作用?26.什么是技术创新?在我国技术经济发展中有何重要意义?(二28)27. 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与实现企业技术创新之间存在什么关系?28. 举例说明科学技术研究中的道德问题,科学技术工作者应当怎样处理利益和道德的关系?29.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30.什么是全球性问题?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哪些?31.怎样才能做到科学技术的合理应用?32. 哲学在哪些方面会影响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工作者为什么需要有一定的哲学修养?33. 为了有利于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了有利于我国科学工作站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在社会环境方面,国家和学校应当采取哪些政策性措施?主要包括哪些?34. 怎样正确对待和运用科研选题的五个原则,能否说创新性原则是科研选题的最主要原则?或需要性原则是最主要的原则?为什么?(二13、三11)35.怎样认识和对待实验和观察中出现的机遇?(二15)36. 有人说认识客体是不依赖于认识主体的,这种说法错在什么地方?37. 有人说“技术就是物,特别是劳动手段”,有人说“技术不是物,技术中没有一个物的原子”,试评述这两种观点。

38.有人说“技术创新就是技术发明”,试评价该观点。

(二28)第五部分历届考题样题编后语:本册《自然辩证法习题库》均源自网络淘宝、清华大学自然辩证法教师讲义及 2008 年秋季研究生班自然辩证法课上讨论,汇集了众人智慧结晶,为了复习备考,本人对文档作了整理、汇总,自觉尚可、不敢独享,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值得说明的是,对于答案本人没有一一核实,原答题者观念本人没作改动,一是本人水平有限,二是对于自然辩证法孰对谁错真难分清。

题目后面标注有相关题目的(如二11,表示第二章的11题),其答案可以参考。

辩证法上讲,知识应该属于全人类,所以本人没多想版权问题,如果有某原作者反感公众共享资料,请联系本人 QQ740773194,本人将立即停止传播相关内容并删除。

再次对所有题库中不知名的答题者表示衷心感谢。

编者,于清华园2008年12月22日自然辩证法题库(一)1 如何理解科学活动中的“判决性实验”1.1“判决性实验”的定义所谓“判决性实验”,其英文为“crucial experime nt”,意指能对两种对立假设的是非起到非此即彼的裁决作用的实验,是近代实验科学的产物。

1.2历史由来:初现端倪—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认为排除“偶然相关”确定“必然相关”,到中世纪格罗斯代特(时任牛津大学校长)认为“否定一假说,确立对立假说。

”提出概念—1620年弗朗西斯.培根在两个竞争的假说之间,通过事例被否定的一个是“偶然相关”,另一个则是“本质相关”。

它犹如在十字路口上的“指路牌”,能为行驶的车辆和行人的选择起指示作用。

批判发展期—1830 年约翰·赫歇尔,英国天文学及数学家接受“判决性实验”的裁决是任何科学假说通向科学理论大厦的必经之路,任何假说如果不为“判决性实验”确证,就必然在“判决性实验”中“毁灭”,因此,“判决性实验”是任何可接受的理论必须经受住的“毁灭性实验”。

1.3经典试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提出之后,曾经遭到一些质疑。

通过多次判决性实验之后,其正确性才得到广泛的认可,并逐渐取代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牛顿:水星的运行轨道应当是一个封闭的椭圆。

水星近日点进动的速率为每百年1°32‟37” 根据爱因斯坦引力场方程计算得到的水星轨道近日点进动的理论值与观测值相当符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