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考中国行政史历年试题论述题部分的答案整理(部分题目因重复已归纳到简答题)

自考中国行政史历年试题论述题部分的答案整理(部分题目因重复已归纳到简答题)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1.试述宋代监察制度的改革。

P144一、台谏趋于合一。

宋朝以前的御史、谏官职责分明,御史的任务是监察百官,掌握弹劾权;谏官的职责则是批评君主,掌握谏诤言事权。

宋朝开始出现台谏合一趋势,宋真宗时设言事御史,神宗改制后谏官可以行使御史的弹劾百官之权,哲宗时规定台谏官同时上殿,台谏官职责开始混杂,到南宋时台谏合为一体。

台谏合一使监察的锋芒集中于各级官员,特别是宰执受到严格监督,这和专制皇权提高的趋势是相适应的。

二、赋予台谏官以特权。

从庆历年间开始,不再用现任宰相推荐者为台谏官,后又取消了执政者亲属担任台谏官的资格,至北宋末年形成定制。

从此以后,宰相不得推荐台谏官,台谏官的任免“必由中旨”。

台谏官由此脱离了相权的控制,称为皇帝加强专制权力的工具,其权力得到强化。

三、轻重相制,交叉监督。

宋代不仅加强了对各级官吏的监察,而且还加强了对监察人员本身的监察,形成轻重相制、交叉监督的格局。

宋朝监察官员权力虽然很大,但同时也处在被监察的地位上。

御史台一方面对各级官员实施法律监督的权力,另一方面又被置于作为其监察对象的行政机关的监察和控制之下。

42.试论南京临时政府行政建制的主要特点。

P240第一,机构的设置比较合理和集中。

第二,实行总统垂直领导制。

第三,行政各部建制的顺序适应了当时形势的要求。

但是,由于受时代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南京临时政府的行政建制并不完善,权限划分也比较粗放,带有较多的“临时”色彩。

41.试析宋代地方行政体制的利弊。

P140-14239.试分析中国古代行政体制发展中的稳定因素。

P74第一,中国封建社会形成了一套相对完善的官员管理制度。

这是中央集权制得以延续和在遭到破坏后得以再生的组织保证。

中国封建社会官员管理制度与中央集权管理体制的需要相适应,既控制官员本身,又为专制统治服务,封建统治者以此来调解封建社会各阶级、阶层的矛盾,弱化社会内部的摩擦,使官僚队伍按封建统治的要求形成合力。

第二,监察制度的相对完善有利于封建国家肌体的健康。

在中国封建社会里,监察制度是一种具有双重职能的特殊制度,既是皇帝加强专制统治的工具,体现的是皇帝个人的意志,此乃监察制度的主导方面,前已述及;同时也应看到监察制度又是地主阶级维护封建法制、进行自我调节的机关,反映着整个地主阶级的利益。

从这个意义上讲,监察机构当是整个官僚系统的去污剂,弹劾不法官吏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加强职官监督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对选官、任官和官吏考核的监督则有利于提高官员队伍的素质。

总之,监察制度为维护封建秩序和保证的执行以及整个封建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起到了一定作用。

第三,在中国封建中央集权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着调解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

中国封建国家管理体制中调节君主专制弊端的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在施政程序上有一套尽可能促使皇帝正确决策的制度,即所谓“人主莅权、大臣审权、争臣议权”原则。

简单说就是皇帝对国家行政有控制和决策之权,中枢机关人员对皇帝的决策有审议之权,谏官和执行官对不恰当的决策有封驳之权。

二是为防止皇权的滥用,还有一些约束之法,如通过教育提高君主的素质,从汉朝开始即有儒生给皇帝和太子讲授经典的做法;通过神权来制约、抑制君权,大臣可以利用灾变等向失道的君主提出意见;大臣还可以利用皇帝生前的“尊号”,死后的“谥号”或“庙号”的尊褒贬抑来促使皇帝革新政治;开国皇帝所制定的制度及训示也可作为制止后世皇帝越轨行为的工具。

39.试述中国封建制国家行政管理的发展历程。

P70始于战国,止于1840年鸦片战争,经历了两千余年的发展历程。

39.简述抗日战争胜利后南京政府行政执行的主要困难。

41.试析战后南京政府行政执行的困难。

P313第一,领导班子不力。

从1948年6月组成的“行宪”后的首届行政院,到1949年9月南京政府垮台,行政院的领导班子在16个月中更迭了四次。

行政院领导班子更迭如此频繁,显然难以保证行政决策的有效执行。

第二,系统紊乱。

行政机关的相互配合与协调是完成行政任务的组织保证。

但是,战后南京各职能部门各自为政,互不相谋。

战后,接受敌伪财产的工作典型地反映了南京政府行政执行上的混乱。

在接受过程中,由于不同系统都想通过接收而自肥,互相争夺,以致各地的敌伪财产一般都要经过三四轮接收。

有的敌伪财产被国府、省府和市府三道封条并贴。

有时一个工厂同时有两三个部局来争。

许多军政官员也趁接收之机,贪污盗窃,敲诈勒索,骚扰百姓。

第三,指挥失灵。

行政指挥是行政执行中的重要环节。

没有统一的行政指挥,行政执行就会陷入混乱,影响决策目标的实现。

南京政府后期,随着军事、政治、经济危机的日益加深,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已经失去了应有的权威,出现了有令不行、有禁不止、各行其是、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

42.试析南京临时政府强化行政执行的主要措施及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P244一、严格办事规程,保证决策的贯彻执行。

二、改革文书制度,提高行政效率40.论南京临时政府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3.简析南京临时政府行政执行不畅的原因。

外国列强和本国封建势力的破坏;临时政府内部成份复杂,意见极不统一;“次长内阁”难以有效运作;临时政府没有控制地方政权,决策难以贯彻。

1.秦汉管理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哪些灵活方式?41.试述秦汉中央政府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灵活方式。

41.论述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管理方式。

答: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和具有不同风俗民情的现实,采取了灵活的管理方式,主要有:①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

这种道是郡下的一种与县有所不同的特殊行政区域,所采取的是既直接统治,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内部特殊性的管理方式;②在南方归附地区,采取虽置郡县和汉人长官,但对归附少数民族首领仍赐侯、王印,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这是一种高度内部自治的方式;③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一方面保留原有的国号和建制,称属国,另一方面,朝廷直接派出官员加以监督;④持节领护官。

这是汉政府对北方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

41.试述明代地方监察制度。

42.试述明代地方监察制度。

答:明代地方监察分为三种形式,一是督抚对地方的监察;二是各道监察御史对所属地区的监察;三是各省提刑按察司对所属区域的监察。

督抚制度是从都御史出巡制度发展而来的,主要负责监督地方政务,其权力很大,甚至有便宜行事的特权。

各道巡按只能专职从事监察工作,虽品级低微,但威权很重,可参与地方一切重大事务,并直接向皇帝汇报。

提刑按察司是省级政权机构之一,其履行监察职能方式是分巡所属区域,主管司法,兼管按劾、纠察事务。

明代通过上述措施,在地方建立了不同形式的监察机关,从而使得地方各级政府均处于监察机构的监督之下,加强了中央集权。

42.试述抗日民主政权时期干部的教育培训制度。

答:中共中央和抗日民主政府十分重视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发出在广大干部中开展学习竞赛的号召,成立了中央干部教育部,并发布了关于干部教育工作的若干政策文件,对在职干部教育的方针、内容和方式作了明确的规定,逐步形成了一套适合战争需要的干部教育培训制度。

干部教育分在职干部教育和干部学校教育两种形式。

干部不脱离岗位,以不妨碍业务特别是不妨碍战争为原则,坚持经常的、固定的学习称在职学习,这是在职干部教育的基本形式。

各根据地干部在职学习中都取得了一定成绩,提高了广大干部的思想水平和工作能力。

干部教育的另一种方式是抽调干部入专门学校学习,施以系统教育。

中共中央和根据地政府创办了许多培养各种干部的学校。

干训班和短期轮训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为在职干部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在整个干部培训制度中占有重要地位。

41.试述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

答:这一时期行政体制上既集中又分散的倾向使得行政决策也体现了相应的特点。

一是权臣擅权、皇帝被置于傀儡和半傀儡地位,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有所偏离。

一方面表现为权臣一般以控制相权的方式逐步剥夺皇帝的决策权;另一方面表现为门阀势力膨胀后成为对皇帝行政决策权的制约。

二是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

一方面对于重大事务,由皇帝召集君臣集议,最后由皇帝裁决;另一方面,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通过日益成熟的三省制度来加以解决。

皇帝通过三省之间的层层控制,达到加强君主专制的目的。

42.试述抗战期间国民政府为提高行政机关的工作效能而采取的改进措施。

答:①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中设立执行委员会。

国防最高委员会作出决议后,即交执行委员负责执行,这保证了决策执行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②推行行政三联制。

按照行政运行的顺序,将工作分作计划、执行、考核三个阶段。

国防最高委员会增设设计局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形成中央设计局管设计,党政军原有机关管执行,党政工作考核委员会管考核的运行系统。

③实行分层负责制。

将各机关人员分成若干层级,明确规定各层级的职责权限,使各级人员明确责任,做到职责专一,功过分明,便于考核。

这一制度多次提倡,但收效甚微。

④推行幕僚长制。

国民政府将机关工作分为政务和事务工作,负责事务工作的长官就是幕僚长。

由于幕僚长制与行政长官个人集权制是矛盾的,这就决定了幕僚长制时行时止的命运。

⑤改进公文处理的办法。

国民政府适应战时需要对公文处理办法进行了改进。

强调文书处理贵在快捷,要求做到“层层节制”,“级级负责”。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40.简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41.试述战国时期各国变法运动的主要内容及对后世封建国家行政管理的影响。

答:通过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运动,中央集权君主专制体制逐步走向制度化和系统化。

著名的变法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和秦国的商鞅变法。

各国变法运动的实质是用郡县制为特征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取代宗法等级君主制,其结果对以后历代封建国家行政管理者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

在郡县制体制下,郡县地方长官不是封君,其职位也不能世袭,其所担任的职务可随时为国君所免除,因而地方官员由职务所派生的权力并不是像分封制之下的各级封君那样具有永恒性。

与此同时,郡县地方长官所掌握的主要是行政执行权,决策权则主要收归中央,这样国君的意志就可以通过各级地方政府一直贯通到社会的最基层-乡里。

如此看来,以郡县制为基础的封建君主中央集权制下君主权力远较分封制下的君主权力为大。

②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了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

承认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必须引起土地兼并和庶民分化,这种分化势必引发激烈的阶级斗争。

这样一种严重的阶级斗争格局需要一个表面凌驾于社会之上维护私有财产秩序的封建中央集权制国家,通过这个国家对各种社会矛盾加以调节,如对土地兼并的限制和对自耕农经济的保护,推行“以农为本”、“重农抑商”政策,从而使地主和自耕农经济与商品经济保持大体协调发展,减缓自耕农破产而沦为流民的过程,降低农民起义爆发的频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