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送红军教学设计十送红军教学设计范文篇一:十送红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背景知识:在中国工农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之前,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着许多革命民歌。
如:《送郎当红军》等。
其中,《十送红军》是在第五次国内革命战争反“围剿”失败、红军即将踏上长征路的背景下,流传在江西革命根据地的民歌。
现在,我们听到的《十送红军》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搜集整理后的作品。
它保留了原民歌的素材基础,同时也有艺术上的加工与提高。
《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
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十送红军》的旋律有一个主体(A)和两个变体(B与C),从而构成ABABACA的结构形态。
应该说,各段之间都有着内在的联系,从而形成整首歌曲的统一风格。
与此同时,每段旋律又融进独具特色的音乐因素。
从而使各段之间又形成鲜明的对比。
此外,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且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
尽管在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穿插其中,然而从整体上,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印象。
统观全歌,其音乐情感是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融为一体的。
歌曲由来:江西革命根据地战斗非常频繁每当红军上前线,各村的老百姓到村头,大道,河边送别红军,边唱边送,其中流传着一首送别红军的民歌,曲调口语化,歌词中夹杂着不少方言,唱半句歇半句,旋律优美,如泣如诉。
我们今天听到的《十送红军》就是经过专业音乐工作者在保留原来流传的民歌的基本素材,搜集,整理,艺术的加工创作的音乐作品,他艺术的再现了革命根据地的历史画面。
江西民歌特点:曲调委婉悠扬,优美流畅,节奏规整,结构严谨,感情真挚。
二、教学目标(一)欣赏江西革命根据地流传的革命民歌《十送红军》,通过这首歌曲了解当地的民歌及民间音乐特点,了解歌曲的创作背景及音乐风格。
(二)能够感受《十送红军》的内容及地方风格,并学会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十送红军》。
(三)喜欢我国江南地区的民歌及民间音乐,乐于主动了解江南地区的音乐文化。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歌曲的音乐风格特点及所表达的情绪。
2、歌曲演唱的正确性及流畅性,注意旋律中连音与顿音,准确表达歌曲情感。
难点:树树(里格)梧桐音程九度大跳的演唱技能四、教学准备范唱音响资料备课五、教学过程(一)、导入:创设情景引发兴趣聆听歌曲《红军阿哥你慢慢走》(二)新课学习1、欣赏歌曲初步感知体会情绪思考回答1)歌曲的演唱形式是什么(女声独唱···)2)歌曲的音乐情感怎样的(深情祝福期盼留恋依依不舍)2、背景知识简介3、复听歌曲探究理解听赏结合感知风格1)从音乐要素入手,讨论分析歌曲的拍子、速度、节奏、旋律以及歌曲的结构,进一步感知歌曲的情绪,准确的把握歌曲,理解歌曲。
(教师简介装饰音以及连音线的作用)2)提问:歌曲旋律、歌词有什么特点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更具江西地方特色(教师引导:短句间歇时有短小的间奏、加花间奏)(旋律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给人伤心、难过、抽噎的感觉,军民鱼水情深。
装饰音的运用,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更具江西赣南地方特色。
)4、歌词分析:《十送红军》的歌词以叙事为基础,并借叙事来表达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强烈期盼。
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如:“一送红军下了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上野鹿声声哀叫,树树梧桐叶落光。
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5、学唱听练训练技能熟练歌曲1)开嗓,打开口腔2)轻声跟范唱哼唱旋律,感受歌曲的旋律变化。
3)边划拍边唱,掌握2/4拍的节奏规律,用稍慢的速度,要有旋律感,特别是连音和倚音,要求学生尽量模仿范唱去唱。
4)难句突破,(通过听唱、相互学习及教师指导的方式解决)树树(里格)梧桐5)学唱歌词,在情感表现上,要准确,学会流畅的表达歌曲,把握好歌曲的风格,教师要做正确引导。
(三)拓展视野积极实践学会表现学会创造1歌曲《十送红军》是一首表现送别之情的歌曲,古往今来有很多表现这一情感的诗和歌曲,谁能说出一些?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汪伦》···歌曲:《送别》《盼红军》《红军阿哥你慢慢走》···2欣赏古筝、二胡演奏《十送红军》体验不同器乐演奏的艺术效果,产生不同的审美体验。
3根据《十送红军》的音乐情绪及图片,创编一个情景短剧。
(如盼归,送别,依依不舍等)。
给学生创造表演的空间,让其自由的发挥,体现互动互学原则。
学生进行表演,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学唱了《十送红军》,让我们在音乐审美过程中接受了一次革命传统教育,历史无容忘却,在发展经济建设,创建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青少年更应该发扬红军的革命传统,继承长征的精神。
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篇二:十送红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歌曲《十送红军》是红军长征之前,流传于江西革命根据地的众多民歌之一。
歌曲旋律优美流畅,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歌曲旋律中有一个主体(α)和两个复体(b和c)从而构成αbαbcα的结构形态。
在每一段的旋律运行中,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并在短句的后面予以停顿,虽然在短句间歇时有间奏穿插其中,但从整体来看,它依然给人以抽噎的感觉,在情绪上难脱压抑沉重的现象。
全歌给人的情绪感觉是融留恋、期盼、祝福、深情等多种情绪为一体。
装饰音及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极富江西地方特色。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了解这首江西民歌的音乐特点,语言特点,能用深情怀念的情绪演唱歌曲。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听辨、对比、分析等形式,使学生感受歌曲各段落的不同旋律及不同的音乐表现,进而达到理解歌曲,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歌曲的学习,使学生受到革命传统教育,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感受战争年代老百姓和红军的鱼水之情,教育学生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艰苦朴素、不怕困难、坚韧顽强。
教学重点:用深情怀念的情绪,准确的演唱歌曲1、3、6段旋律。
教学难点:认识区别本首歌的三种不同旋律。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走进江西1、组织教学,师生问好!2、歌曲《江西是个好地方》,以音乐的形式走进江西,感受江西的人文美景,了解江西的红色历史(多媒体创设意境,更形象直观的了解江西)。
3、请学生介绍江西的红色历史。
4、教师导入课题:学习红色经典《十送红军》师:江西是个好地方,山清水秀好风光。
在这片神奇的红土地上,孕育了中国革命的摇篮-井冈山,共和国的摇篮-瑞金,军旗升起的地方-南昌,中国工人运动的策源地-安源等等,也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这些伟大的红色历史是形成和产生江西民歌和江西革命民歌的源泉,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来自红土地的红色经典:《十送红军》,通过歌曲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发生在江西这片红土地上的故事,感受红土地的红色经典。
二、学唱江西民歌,感受红色经典㈠.初听:(欣赏歌曲初步感知体会情绪)(完整欣赏歌曲一遍)问题:1。
歌曲的基本情绪?2。
歌曲反映什么场面(通过欣赏讨论交流)红军要离开根据地,即将踏上长征路,在几年的土地革命中红军早已和广大群众结下了鱼水深情,这首歌曲反映就是革命根据的的广大群众对红军依依不舍的心情。
㈡。
复听(分析歌曲探究理解听赏唱结合感知风格)问题:歌曲每段的旋律都有变化,你听出来了吗?(初唱旋律,感受旋律的不同)板书:(三种不同的旋律)①第一种:②第二种:③第三种:(播放歌曲)1哪些段的音乐是相同的?2各段都采用了什么演唱形式?3歌曲旋律、歌词有什么特点?4你认为歌曲什么地方更具江西地方特色(交流)旋律委婉悠扬,优美流畅,多以短句的形态出现,每句之后都有个小间奏,唱一句一停顿,给人伤心、难过、抽噎的感觉,军民鱼水情深。
节奏规整,结构严谨。
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人感到情真意切、难舍难分。
装饰音的运用,方言衬词“里格”“介子个”的运用,使歌曲更具江西赣南地方特色。
2、再唱:(细哼歌谱学唱听练训练技能熟练歌唱)师:让我们一起来学唱这首歌,感受根据地的人民对红军的深厚情意,感受江西赣南民歌的风格特点1、听、看、跟老师划拍唱谱,感受2/4拍子的节拍特点。
2。
跟随伴奏音乐轻声哼唱第1段歌谱,感受歌曲的旋律的婉转。
3、完整学唱歌曲第1、3、6段歌词,在情感表现上,要准确,学会流畅的表达歌曲,把握好歌曲的风格,教师要做正确引导。
?分小组、男女生、师生歌曲接龙等形式完整学唱歌曲。
3、歌曲演绎根据《十送红军》的音乐情绪及图片,按小组分别编一个情景短剧。
(如盼归,送别,依依不舍等)。
给学生创造表演的空间,让其自由的发挥,体现互动互学原则。
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表演。
教师和学生一起点评。
三、拓展延伸1。
《十送红军》是一首以红军长征为背景的江西民歌红土地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歌,你知道的江西民歌有哪些说说歌名或唱上一小段(使学生了解江西民歌,进而激发对江西、江西民歌的热爱之情)如:送郎当红军、请茶歌、斑鸠调、毛委员和我们在一起等。
四、小结师:江西这片红土地孕育了丰富的文化,孕育了多彩的民歌,更孕育了勤劳纯朴的人民。
今天,我们唱响了红土地的歌曲,唱热了我们的心扉。
作为新时期的少年我们应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发扬红军长征精神,努力学习,建设祖国美好的明天!最后,让我们唱着《十送红军》结束这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