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课件
部编版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课件
第二部分(4-13)
3. 品析“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反映出孔乙己的思想意识与经济地位的矛盾, “站着喝酒”说明他生活贫困,经济地位和社会地位同“短衣 帮”一样;“穿长衫”说明他硬摆读书人的架子,不愿与“短 衣帮”为伍。“唯一的”说明在酒店里只有他一人是这样,他 既被上层统治阶层排挤又不容于下层人民,预示着其悲剧命运 的必然性。
社会的揭露和批判。(重点)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 才。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 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 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 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 《南腔北调集》《三闲集》《二心集》等。
1
5 孔乙己
小 说
点击播放影视作品——《孔乙己》
大凡读过鲁迅小说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孔乙 己》的;大凡读过《孔乙己》的人,无不在心中留下孔 乙己这个遭到社会凉薄的苦人儿的形象。据鲁迅先生的 朋友孙伏园回忆,鲁迅先生自己也说过,在他创作的短 篇小说中,他最喜欢《孔乙己》。今天,我们就一起走 进小说——《孔乙己》,去体味它复杂的情感内蕴。
一 读一读字音
dǐ chuò 大抵 阔绰
jiàn
shì
间或 侍候
yǎo
kǎn
舀水 门槛
chàn 羼水
hūn 荤菜
zhǎng 涨价
jiàn 荐头 yàn 砚 zhàng 涨红了脸
魔法记忆:语境记音法,他涨(zhànɡ)红了脸问:“这酒 怎么又涨(zhǎnɡ)价了?”
二 写一写字形
服biàn( 辩 ) tuí( 颓 )唐 yíng( 营 )生 zhàn( 蘸 )酒 不xiè( 屑 )置辩
1. 了解文章背景,梳理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文章的 主题思想,探究小说人物的性格内涵,体会物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来展示人物思 想性格的写法;品味小说辛辣深刻的语言,理解社
会环境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难点)(重点)
3. 了解作者对腐朽罪恶的封建科举制度和病态冷酷的
《孔乙己》课文朗读。
圈点要求
1.划分文章部分、层次分别用双竖线、单竖线。 2.认为用得好的词语用方框。 3.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4.有疑问的地方,用问号标注。
第一部分(①-③): 写孔乙己活动的典型环境——鲁镇咸亨酒店。
第二部分(4-13): 写孔乙己的典型性格和悲惨遭遇,揭示主题。
特殊情节
导思2:文中多处安 排不同的“笑”, 有何作 用?
关键词: 抨击、戕害
孔乙己
侧面人物
导思2:文中还写到了 哪些人物? 他们对 刻画孔已己有何作用?
环境描写
导思4. 文中既有 社会环境描写,也 有自然环境描写, 有何作用?
请同学们听读课文,并在课本上及时做好旁批和圈点。体 会作者感情,感受文章的风格。
2.“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 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 得。”简要说明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 【答案】渲染了咸亨酒店里势利、冷漠的气氛,为主人 公出场提供典型的生活环境。这是文章第一次出现笑, 孔乙己是一个连酒店的小伙计都可以嘲笑的人,更加突 出了孔乙己被当作笑料的可悲的社会地位,为孔乙己悲 剧性的结局埋下伏笔。
第一部分(①-③)
1.小说开头是怎样介绍鲁镇的酒店的格局和喝酒的两种人的,这属
于什么描写?目的何在? 【答案】 鲁镇的酒店的特殊格局——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 隔开了喝酒的两种人:一种是“短衣帮”,他们“靠柜外站着” 喝, 这是穷苦的劳动人民; 另一种是“长衫”主顾,他们踱进 店里, “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是悠闲、阔绰的剥削阶 级。 这属于社会环境描写。 通过一短一长,一外一里,一站一 坐的鲜明对比,揭示了顾客贫富的悬殊,阶级的对立,这是孔乙 己生活的社会环境的缩影,为下文写孔乙己“站着喝酒而穿长衫” 的特殊身份作了铺垫,也预示着人物悲剧命运的必然性。
3.之乎者也: 用来形容半文不白的话或文章。 例句:这个人开口子曰诗云,闭口之乎者也,让人 觉得酸气冲天。
4.阔绰: 阔气。 5.君子固穷: 意思是君子能够安于贫困,固,安守。 6.间或: 偶然,有时候。 7.颓唐: 精神萎靡。 8.污人清白: 毁坏人家的名誉。
主人公
导思1.文章通过哪 些事情刻画孔乙己?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三 记一记词义
1.不屑置辩: 认为不值得辩论或申辩。 不屑置辩、不以为然辨析
同:这两个词都有“不认同某人的看法”的意思。 异:区别在于:“不屑置辩”侧重于不值得争辩。而“不以为然” 侧重于不同意,多含有轻视意。 例:(1)他如此强词夺理,大家都不屑置辩。 (2)他嘴上虽然没有说什么,心里却不以为然。 2.缠夹不清: 搅扰、夹杂不清。
《孔乙己》写于1919年3月,最初发表在《新青年》 杂志上,后收入小说集《呐喊》。当时新文化运动虽已 揭开序幕,但封建复古的逆流仍很猖獗。对复古主义的 各种逆流,鲁迅十分愤懑。为拯救青年一代,他写下此 文,艺术地再现了深受封建科举制戕害的读书人形象, 有力地批判了封建科举制度。
名家论孔乙己
鲁迅——孔乙己是一个遭社会凉薄的苦人; 叶圣陶——潦倒、不幸的读书人; 刘再复(评论家)——贫贱而悲惨的“多余人”,失去 人的尊严与资格、被社会所耻的下层知识分子; 钱理群(北大教授、鲁迅研究家)——值得同情与焦虑 的,有着悲剧性、荒谬性地位和命运的知识分子。
4.“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 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 有补,也没有洗。”这两句话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答案】外貌描写。孔乙己“身材很高大”,具备劳动能力,却 不去做活,可见他懒惰或是不屑劳作的迂腐。“青白脸色”,说 明他营养不良,生活贫困。“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为下文 “短衣帮”们嘲弄孔乙己偷东西挨打埋下了伏笔。“一部乱蓬蓬 的花白的胡子”,长衫“又脏又破”,表明了孔乙己好逸恶劳、 潦倒不堪,却又死要面子。由此可见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 愚弄和迫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