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认识角》
设计理念
角的概念比较抽象。
根据低年级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特点
和几何初步知识直观、操作性强的知识特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
要充分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参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
生在体验中学习,在实践中探索,在合作中交流,在创造中发展。
本节课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尝试、探索的教学原则,立足于学生的实际,力求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
在教学中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
知识出发,采取摸角──指角──做角──玩角──找角等多种
感官参与活动的方式,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第67、68页。
学情与教材分析
《认识角》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教材从引导学生观察实物中的角开始,让学生初步感知生活中的角,再抽象出角的几何图形。
然后通过
实践操作活动:用一张纸折角或用两根小棒摆角、或用吸管等做角,逐步形成角的表象,最后特别注重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找角、做角、比角等过程,以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
角的知识
对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的生活经验已初步形成了角的表象,
学生熟练掌握本节课内容,意味着为以后进一步学习三角形、长
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几何图形奠定了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实际,直观认识平面图形中的角。
2.引导学生经历“找一找”、“折一折”、“比一比”等活动过程,通过动手操作,探索角的特点,认识角。
3.学生通过认真观察、思考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独立
学习能力的创造意识,体会数学生活化的教学思想。
教学准备
课件、剪刀、钟面、吸管、纸、小棒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质疑导入
1.认一认:你们认识这些图形朋友吗?(出示学过的图形)
2.摸一摸:蒙上眼睛摸出这些图形,并说说是怎么摸出来的。
3.说一说:关于角,你想知道什么?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图形入手,通过蒙眼摸图形,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再通过质疑,激发学生
的求知欲。
】
二、结合实物,认识角
1.联系实物,直观认识角。
(出示实物)让学生从实物中指出角。
2.课件演示,抽象出数学中的角。
(课件演示从物体中抽象出角)
3.认识角的各部分组成及名称。
⑴学生摸三角尺上的角,感知角的特征,认识角的名称。
⑵学习规范地指出角。
【学情预测:在指角时,可能还有很多学生只指出角的顶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先指顶点,接着从顶点开始沿射线方向指两条边,最后画弧线。
】
4.巩固练习,深化感知
⑴判断角
⑵图形上找角
【学情预测:在五角星图中,如果发现学生标出比5个更多的角,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
】
【设计意图: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
经验和感官的体验,大胆说出角的特征。
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有
趣的现实背景,让学生在判断角的过程中,建立清晰的角的概念。
】
三、动手实践,深化理解。
1.做角,根据老师提供的各种材料动手做角
【学情预设:用各种材料做角时,用圆形纸片折角,有的学生
折出的可能不是角,或有的学生可能会把不是角的图形也认为是
角,这时可展示正确的角与错误的角,让学生通过比较,纠正对
角的错误认识。
】
2.展示学生做的角
【设计意图:做角的过程中,同学之间合作学习,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集思广益,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
】
四、实际操作,拓展延伸
1.第一次玩角(体验角的大小与边张开的大小有关)
指导学生把角的两条边张开、合拢,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角
的大小与边的张开的大小有关。
2.第二次玩角(会比较角的大小)
请学生做一个角比老师的角大,讨论怎么样才能说明你的角
比我的角大。
强调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顶点和其中的一条边要重合,才能
正确地比出角的大小。
3.第三次玩角(体会角的大小与角的边的长短无关)
通过演示:拉长和缩短角的边,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角的大
小有无变化,再组织学生讨论,得出结论。
【学情预测:“角的大小与角两边的长短无关”这是本课的难点,如果有的学生一时无法理解,教师要引导学生:当角两边变
长、变短时,角的两边位置没移动,角的两边没叉开,角的张口
没发生变化,角的大小就不变。
】
4.归纳小结:角的大小与角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两边
的长短无关。
【设计意图:通过比活动角,让学生自主探究角的特征,认识
角的大小与角的两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自主探索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
五、联系实际,辨析升华
1.寻找教室里的角
【学情预测:找教室里的角时,可能有的同学会指出桌角,由
于有的桌角是弧形的,并不符合课上所学的“顶点是尖尖的”这一特征,可能会有同学反对桌角是角这一说法,这时教师可追问两人:
你为什么认为是角?你为什么认为不是角?之后,教师不作出明
确判断,但应进行解释:为了美观,也为了不伤到人,工人们将
桌角加工成了弧形。
】
2.寻找城市中的角
3.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角
【设计意图:通过找角,让学生体验:角,这一数学知识就在
我们身边,数学与生活紧密相连,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
生活。
在欣赏中教师与学生彼此分享美的感受,丰富教学内容,
使学生体验数学理性中的感性,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
】
六、全课总结
1.从这节课中,你对角有哪些认识?
2.布置作业:把一个正方形剪掉一个角,还有几个角?亲自
动手试一试,再下结论。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提倡: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体会教
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也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接知如接枝。
”教学时以“蒙眼摸图形,初步感知角”引入,让学生带着好奇,
满怀兴趣参与到学习新知中。
再让学生通过在实物中找角,依次观察钟面、剪刀等物体,
并指出这些物体表面的角,达到初步建立角的表象的目的。
在学
生指出实物表面的角之后,利用多媒体课件从实物抽象出数学中
的“角”,然后摸摸角有什么感觉。
在学生充分感知角的基础上,教师再利用语言描述出角的特点: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并通过
练习巩固学生对角的初步认识。
在巩固环节,第一组题目是对本
节所学知识进行一个检验,看学生对角的知识掌握与否;第二组
题目是通过数一数各种几何图形的中的角,来深化和扩展学生的
学习内容。
接着利用生活中的各种材料做角,升华对角的特征的
理解和感悟。
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这是本节课的难点。
让学生动手玩
活动的角,通过学生的摆一摆,比一比、说一说,组织学生在自
主探索,合作交流中,真正理解并掌握这一难点。
让他们在尝试
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然后让学生找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有角。
由具体到抽象,又
由抽象回到具体,从而使学生获得了从感性向理性深化的体验。
在各抒己见的发言中,使知识得到更深的理解。
最后带着学生轻松欣赏生活中美丽的角。
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延伸了学生的学习兴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