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教案
[教材分析]:
《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是《国际贸易基础知识》第三章第三节的内容,是这一本教材重点章节。
第三章内容是从对外贸易产生与发展来看,把各国的对外贸易政策基本分为两大类型,即自由贸易政策和保护贸易政策。
而绝对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是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础,理解掌握绝对成本理论和比较成本理论有助于学生理解各国之间为什么要进行国际贸易,为什么要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但教学内容理论性太强,学生会感到抽象、深奥、枯燥、难懂,在教学过程中,将通过案例、计算等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理解并运用于实践。
[教学设计思路]:
一、从案例中得出分工能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
二、进一步引入到分工也存在于国与国之间,通过计算证明绝对成本理论
三、总结绝对成本理论的局限性,进而引出比较成本理论,并计算演示
四、对比“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
五、通过学习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树立学生正确的学习观和择业观,做好职业规划
[教学目的]:
1、重点理解并掌握绝对成本理论、比较成本理论
2、掌握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的计算方法,提高计算能力
3、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
4、培养分工合作精神,树立正确的职业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理论难点:运用绝对成本与比较成本理论计算国际分工带来的好处[教学方法]:
案例法、比较法、发现法、计算演示法
[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
[教学课时]:
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导入案例:
小故事:
在美国东部住着皮尔先生和他的太太,一清早,他们被日本生产的索尼牌闹钟叫醒的。
梦中他正在考虑应该买一辆德国生产的车还是购买一辆日本生产的车。
在皮尔先生家里,每天的早餐是
使用法国制造的咖啡壶,加拿大输送至美国的天然气,烧煮来自印度尼西亚、巴西、哥伦比亚混合咖啡。
此外,早餐还有瑞士生产的饼干和面包,夹着比利时生产的草莓酱,正吃着早餐呢,门铃响了,保姆米娜(墨西哥人)来打扫卫生。
教师问:请问皮尔先生生活中为什么能使用到那么多外国商品?是如何来完成的?(请学生讨论做答)
教师归纳:分工,劳动者从事各种不同的而又相互联系的工作。
二、分工的作用
1、分工能使劳动者的技术熟练程度增进,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2、分工使人们专门从事某项作业,可以节省与生产没有直接关系的时间
3、分工使专门从事某项作业的劳动者比较容易改良工具和发明机械
教师语:亚当•斯密认为适用于不同个人之间的分工,也适用于不同国家之间。
三、亚当•斯密人物介绍
1、亚当•斯密,英国人
2、1776年出版《国富论》,被誉为经济学的鼻祖
3、历史背景:英国爆发第一次工业革命,确立了世界工厂的地位,不怕与外国商品进行竞争,提倡实行自由贸易政策
四、绝对成本理论 假定英国、葡萄牙两国都生产葡萄酒和毛呢这两种产品,他们的生产情况见下表。
1、提问:在酒的生产上,哪个国家的劳动生产率高?在毛呢的生产上,哪个国 家的劳动生产率
高?
国家 酒产量 所需劳动毛呢产量 (单位)
人数(人/ (单位)
分工前
分工后
交换后
英国
葡萄牙 英国 葡萄牙
英国 葡萄牙
所需劳动
人数(人/英国的
毛呢
120 70 110
―1年
葡萄牙- 的酒
80
2、提问:英国专门集中力量生产毛呢,葡萄牙专门集中力量生产酒,各自的产
量是多少?
3、提问:分工前,酒和毛呢的总产量分别是多少?分工后,酒和毛呢的总产量
分别又是多少?
4、提问:若酒与毛呢按1:1等量进行交换,交换后两国各自所拥有的产品总量
分别是多少?与分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
5、 结论:分工后,酒和毛呢的总产量都增加了。
交换后,两国所拥有的产品量
也增加了。
6、 绝对成本理论:亚当•斯密主张如果外国的产品比自己国内生产的要便宜,
那么最好是输出本国在有利的生产条件下生产的产品去交换外国的产品,
而不要
自己去生产。
如果每个国家都按照其绝对有利的生产条件(即生产成本绝对低) 进行专业化分工和交换,则对所有交换国家都是有利的,将会使各国的资源、
劳
动力和资本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将会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
7、 教师举例说明:裁缝不为自己做靴子,鞋匠也不为自己缝衣服
五、比较成本理论
教师问:大家来看一下,“绝对成本理论”中只提到要择优生产,但如果英国生 产这两种产品所需的劳动人数都比葡萄牙多(见下表),都是劣势,那按照绝对 成本理论是不可能进行分工的,我们不妨来计算一下能不能进行分工?分工以后 的结果又会怎样?
1、提问:英国在哪种产品的生产上劣势小一些?葡萄牙在哪种产品的生产上优
势大些?
2、 提问:英国专门生产毛呢,葡萄牙专门生产酒,各自的产量是多少?
国家 酒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 人数(人/ 毛呢产量 (单位)
所需劳动 人数(人/ 年)>
年)
葡萄牙 的酒
分工前
英国
1 120 1 100 / 葡萄牙
1
80 "
1
90
分工后
英国
葡萄牙
交换后
英国
葡萄牙
英国的 毛呢
3、提问:分工前,酒和毛呢的总产量分别是多少?分工后,酒和毛呢的总产量
分别又是多少?
4、提问:若酒与毛呢按1:1等量进行交换,交换后两国各自所拥有的产品总量
分别是多少?与分工前相比有什么变化?(由学生课堂上独立完成)
5、结论:分工后,酒和毛呢的总产量都增加了。
交换后,两国所拥有的产品量也增加了,说明两国也可以进行分工交换,对两国都是有利的。
6、比较成本理论:每个国家应集中力量生产那些“两利取重,两劣取轻”的产品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增加产品总量,节约社会劳动,形成互利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
教师问:比较成本理论由谁提出来的?他是谁?
(给1分钟时间让学生自主学习,找出答案)
的利益,引出“比较成本理论”
六、大卫•李嘉图人物介绍
1、大卫•李嘉图,英国人
2、1817 年出版了《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3、他的理论是自由贸易理论的重要基础之一,至今一直受到经济学家的推崇。
七、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的对比 绝对成本理论 大卫•李嘉图
八、课后启示
在现实生活中,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应该扬长避短,根据自 己的优势来选择自己的职业。
作为职业学校的学生,我们应该学好专业, 学精专 业,以自己的优势立足于社会,服务于社会。
即使我们有很多方面都处于劣势, 我们也不要灰心, 天生我材必有用, 我们可以选择相对优势的方面来开创自己的 事业。
九、课外作业: 结合自己的优势和劣势, 初步设想一下自己今后最有可能从事的工作。
完成以下 表格,测试自己的职业能力有多高?(详见附件 1)
十、教学反思
“绝对成本理论”与“比较成本理论”这节课内容是自由贸易政策的理论基 础,通过两国之间的分工生产,运用数学量化的方法,得出“取优去劣,择优生 产”的“绝对成本理论” ,进而通过比较法、启发法、发现法,对于“两劣” “两 利”国家也可以参与到国际分工中来, 并通过数学量化计算证明两国都获得更多
这节课,我循序渐进,一步一步化解教学知识点,完全让学生沿着我设计好
的路线,走出知识的迷宫,充分调动了学生探索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学
生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运算能力。
这节课中,我基本以引导为主,学生 为主体,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这节课还是存在不少缺陷。
弓I 入部分的案例分析,可能对学生的归纳能力、 洞察能力要求有点高,学生的知识能力有限, 在这个方面我如何引导、归纳非常 重要。
比较成本理论
亚当•斯密
取优去劣,择优生产
两利取重,两劣取轻 国富论》 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