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剖析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剖析

新课标高中生物必修二教材剖析《遗传与进化》是高中生物课程的三个必修模块的之一,本模块安排的课程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称“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指出:“必修模块的选择是生物科学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现代生物科学发展最迅速、成果应用最广泛、与社会和个人生活关系最密切的领域。

所选内容能够帮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认识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以及生命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相互作用。

因此,必修模块对于提高全体高中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我的校外实习所教正是本模块的内容,结合着我的教学体会,我将从“本模块的教学设计思路”、“学生学习本模块的价值”及“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三个方面来阐述。

一、本模块的设计思路新教材必修二的目录按章节来划分为七章,分别是遗传因子的发现、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基因的本质、基因的表达、基因的突变及其它变异、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生物进化理论。

而实际上,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本模块应当包括遗传的细胞基础、遗传的分子基础、遗传的基本规律、生物的变异、生物的进化等六部分内容,可以看出来,本模块作者设计时所考虑的并不是一味的追求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而是在确定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时还考虑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了具体的内容标准等。

在教学中写教案的过程中,我注意到了以下几点。

1. 知识目标的要求大多属于理解水平按所用知识性目标动词,具体内容标准中属于了解水平的有3项(举例说出、简述、列出),属于理解水平的有14项(阐明、说明、概述、搜集、举例说明),属于应用水平的有2项(总结、分析),这些理解水平的要求高频率出现,可以看出本模块的知识性目标的基本要求是理解。

理解水平,意在要求学生把我内在逻辑关系,与已有知识建立联系,进行解释、推理、区分、扩展等。

这既是教材内容深度和广度的体现,也体现了内在逻辑关系。

2. 重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本模块中提出应用的两项要求体现如下,一项是“总结人类对遗传病的探索过程”,另一项是“分析孟德尔遗传实验的科学方法”,两项都是关于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另外课本总是不吝篇幅叙述某一位科学家的故事,比如“道尔顿对红绿色盲的发现”“沃森和克里克发现的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这些无一不体现了本模块的的教材安排上,目标之一是引导学生体验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培养他们的生物科学素养。

3. 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在本模块的具体内容中,体现关注科学技术与社会的联系的例子有:“搜集生物的变异在育种上应用的实例”、“关注转基因生物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探讨认领遗传病的监测和预防”、“关注人类基因组计划及其意义”、“探讨生物进化观点对人们思想观念的影响”等。

这体现了本模块设计工作者对培养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视。

统观本教材,我发现了两个小规律。

首先是课本的安排把教学内容定位在基因水平。

总共七个章节,无不体现在基因水平,加强了学生对遗传与进化的认知水平从基因考虑的角度性,具有如影随形的效果。

第二是教学内容的编排顺序基本按照科学历史的进程来安排的。

从孟德尔到摩尔根再到沃森和克里克等,从拉马克到达尔文再到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这样的安排,既展示了科学的过程和方法,又体现了个体水平、细胞水平、分子水平的遗传学知识的内在联系。

引导学生体会这个过程,从这个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众多科学家所表现出的科学精神、态度和其他优秀品质,从而给他们带来启发和感悟。

本模块章节安排及内在联系(下图一)基因在哪里?基因是什么?基因是怎样形式功能的?基因在传递的过程中怎样变化?生物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如何变化?人类如何利用生物的基因?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从杂交育种到基因工程基因的突变及其它变异基因的表达基因的本质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遗传因子的发现人类是怎样认识到基因的存在的?遗传与进化通过图上可以看出,本模块遗传部分的内容基本是循着人类认识基因之路开展的。

有这样的内容安排,学生学习遗传知识的过程就犹如亲历了一百多年来科学家孜孜以求的探索过程,容易受到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启迪。

而且,更为重要的是,每一章的学习都围绕一个核心内容开展,学习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继而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模块二的设计内容上也体现出了编者的技巧和深谙高中生的知识水平和认识能力。

体现在对内容编排上把握基础性,体现先进性,并且维持在现行高中的知识水平,避免出现过深过难;知识内容以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为重点,适当兼顾一些拓展性内容。

例如,教材中关于基因的内容,正文涉及的都是核基因,对于细胞质基因则往往以小字的形式出现在课本边框。

内容的设计形式上也有其特色。

注重联系实际,每节都从“问题探讨”开始,为教师讲课的导入提供了可以信手拈来的材料,而且为学生预习提供了可行性动力来源,往往又贴近生活实际。

“本节聚焦”把本节需要掌握的核心内容设计其中,使学生在预习时有所参考,课后复习时也难作为复习质量的一种检查。

比如说课本第二章第一节的本节聚焦:减数分裂的含义是什么?配子的形成过程为什么必须经过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是怎样进行的?虽然本节课学习时教学大纲安排了三个学时,实际上就是围绕这几个内容开展的。

这样的安排,特别好。

课本习题方面的特点也让人不得不提。

在新课正在进行的过程中,就往往会遇到“旁栏思考题”,它的存在,可以使生深入理解正文主栏内容,开拓思维、活跃思维、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和发散思维。

这在课本的重点内容上体现较为明显,例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DNA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等章节处,这样的发散性思维的习题的出现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课后练习题包括“基础题”和“拓展题”两部分,基础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拓展题则对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十分有效。

自我检测题分了四个部分:“概念检测”、“知识迁移”、“技能应用”、“思维拓展”。

这四部分的检测功能可以用下面四句话概括。

概念检测——检测概念理解的准确性,分析概念之间的逻辑联系。

知识迁移——利用在课堂上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接决新的问题,这部分的题通常和生活实际是联系起来的。

技能应用——培养学生的对手能力,科学探究能力。

思维拓展——发散思维,培养学生进行更广更深的思考进一步培养他们对科学的探究兴趣。

以一言以蔽之,课本的习题,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基本上个个都是经典。

二、学生学习本模块的价值1.在知识教育方面的价值本模块是高中生物必修的第二个模块,它是继“分子与细胞”之后,“稳态与环境”之前的内容,与上述两个模块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它们的作用如下:“整个必修模块使学生的认知对象围绕生命系统——包括细胞、个体、群体、生态系统等各个层次;认知目标就是理解不同层次生命系统的物质和结构基础、发展和变化规律、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这是由课程标准的内容概括本模块的知识价值时的参考依据。

就本模块来说,它的价值就体现在揭示了生物在繁衍过程中遗传物质是如何传递和变化以及如何起作用的,就是从基因的角度来完成学生对这方面的认知目标的。

2.在能力培养方面的价值本模块安排的探究活动十分丰富,包括实验3个,探究2个,模型构建2个,调查2个,资料分析7个,思考与讨论16个,技能训练5个。

这些探究活动的进行,可以全面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搜集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和科学的探究能力。

对于科学家应用那些科学方法所取得的效,本模块往往会做详细的介绍,比如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得遗传的两大定律所用的“假说——演绎法”,这种科学方法,不仅介绍了孟德尔如何取得成功的,而且为学生们做了一个很好的心理暗示,提供了可以学习的明确对象,以后他们做科学研究或是遇到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也可以试着运用这些科学方法。

“类比推理法”的实例就是萨顿的假说,课本介绍类比推理的内容是“这是科学研究中常用的方法。

19世纪物理学家研究光的性质时,曾经将光与声进行类比。

声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其原因在于它有波动性。

后来发现光也有直线传播、反射和折射等现象,因此推测光也可能有波动性。

上面介绍的萨顿的推理,也是类比推理。

他将看不见的基因与看得见的染色体行为进行类比,根据其惊人的一致性,提出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假说。

应当注意的是,类比推理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的必然性,其正确与否,还需要观察与实验。

”类比推理方法的介绍,从这个方法的应用没有学科的限制来介绍,并且提出物理学家运用这种方法研出来光的波动性的例子,给学生带来的启发是不可估量的,也许这有助于将来的做警察的学生破案,也可能有助于培养的下一代生物人去探究新的领域。

但是文中最后提出了这种科学方法所得出的结论并不具有逻辑上的必然性,还需要观察实验来验证其正确与否,也告诉读者,看待什么问题都需要一分为二,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模型建构的方法的安排,在本模块主要的运用有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的构建,例如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减数分裂中染色体数目和行为变化的模型和种群基因频率变化的数学模型等。

模型的构建,确实可以提高学生的动动手能力,同时加深他们对知识的掌握并增强他们对知识的驾驭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方面的价值本模块所蕴含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容十分丰富,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一下几个方面。

体现对立统一的观点 模块的内容是“遗传与变异”。

我们知道,遗传和变异是一对矛盾,前者是指经由基因的传递,使后代获得亲代的特征,后者是指同种生物后代与前代、同代生物不同个体之间在形体特征、生理特征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差别。

遗传有利于变异的积累,变异则有利于生物适应环境的不断变化。

课本把这两个对立的内容安排到一个模块,体现了对立统一的观点,并且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同时体会世界万物的对立与统一。

生物的遗传和变异与环境的变化时相互作用的,生物既要适应环境,也会影响环境,导致生物与环境共同进化,这又可以教会学生认识到遗传变异与环境变化在进化中的统一。

从遗传角度来看,所有的生物都共用一套遗传密码子;从进化的角度来看,所有的生物都有着共同的起源,这又体现了本模块所涉及的多样性与共同性的统一。

这些特色的角度,有助于使学生形成对立统一的世界观。

生物进化观点的体现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做“士别三日,刮目相看”,从生物进化的观点上来看,也有其道理。

本教材109-127页详细而又深入地介绍了达尔文的生物进化理论,对达尔文的巨大贡献和局限性也做了辩证的分析,这就有利于学生进一步确立生物进化的观点,提高对进化论领域的不同观点的鉴别和认识能力。

在他们的情感态度里也建立起生物进化的观点,世界万物没有一成不变的,建立了这种认识才能更好的适应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