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教育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
学校教育是形式化教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学校教育在奴隶社会萌生有其现实的条件:1.社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能够提供相当数量的剩余产品,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需的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专门的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开始分工,出现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使教育从生产劳动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分离出来,当时的王、史、卜、贞等人就是我国早期脱离生产的知识分子。
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具有推动文化教育发展与社会进步的作用,是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
3.文字的创造发展和知识的积累,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教育内容和专门传授知识、技能的社会条件。
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是学校萌生的直接条件。
我国殷墟出土的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
古代的埃及、巴比伦和印度等出现了早期的学校,这些国家正好也是较早产生文字的国家。
知识的积累也使学校教育的产生成为可能。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
国家的建立,意味着阶级对立的更加深化。
在奴隶社会中,拥有财产、不劳而获者,只能是少数,并且往往是处于权力顶端的少数。
有权、有闲、有钱,进而分化出了一批特殊的教育对象。
统治阶级迫切需要把这些人培养成为本阶级的继承人和统治人才,以加强对劳动人民的思想统治。
这些都需要创建学校。
在这样的条件下,“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教育的机构”——学校产生了。
一般认为,在原始社会末期就有了学校的萌芽,但作为独立存在的社会实践部门的学校,则是在奴隶社会才出现的。
据考证,公元前2500年古埃及王国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学校。
据我国《礼记》等书记载,在夏朝已出现了“庠”、“序”、“校”等施教机构,到了殷商和西周,又有了“学”、“瞽宗”、“辟雍”、“泮宫”等教育机构的设立,这些可视为我国最早的学校。
专题2-1:远古时期的学校1.成均之学“成均”乃是乐师作乐的地方。
在五帝时代,氏族和部落经常要举行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
这时,音乐和舞蹈成为必不可少的项目。
而从事这些文艺活动的人,可能就是氏族和部落上层人物的子弟。
在当时,这些人已有条件脱离生产劳动,专门进行学习。
从成均的教育内容以及受教与施教者状况的分析可以看出,它已具有专门化的趋向,是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
2.虞庠之学一般来说,古籍中记虞庠之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学校名称。
虞庠之学以孝的教育为主要内容,这与它的起源有直接关系,《礼记·明堂位》称:“米廪,有虞氏之庠也。
”因其藏过养人之物,则发展成为“善养人”之所。
“庠”在原始公社的最初含义,就是饲养牛羊等牲畜的场所。
由于原始社会有敬养老人的风俗习惯,这项工作是由老年人担任的。
他们一面负责饲养牛羊等牲畜,一面兼顾看管少年儿童。
久而久之,“庠”就由单纯饲养牛羊的场所演变为敬养老人和教育儿童的地方了。
3.庠夏朝的“庠”是从“虞舜”时期的“庠”直接沿袭下来的。
不过,二者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差别。
因为夏朝已经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形成了相互对立的两个阶级。
奴隶社会的土地占有形式,是奴隶主阶级的“国有制”,这反映在教育制度上则是“学在官府”,所谓“夏后氏养国老于上庠”,夏“庠”是为奴隶主贵族开设的,养的是奴隶主贵族的“国老”和教育他们的后代。
由此可见,夏朝的“庠”,实际上是掌握在奴隶主贵族手中的一种统治工具。
4.序《孟子•滕文公上》记载:“序者,射也。
”夏朝的“序”是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练习骑射的地方。
夏朝的统治者非常重视军事训练,他们“伪政尚武”,是武人专政,故有“夏后氏以射造士”之称。
夏朝的“序”把练习骑射做为教育内容,含有武士教育的意义。
5.校《说文》:“校,从木,交声”。
《孟子》中说:“校者,教也。
”夏朝的“校”同“序”一样,也是一种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
在这里,奴隶主贵族及其子弟不仅受到内容相当广泛的军事训练,而且还要通过十分严格的各项考核。
据考证,“校”的出现在时间上要比“序”略晚一些,其教育意义则比“序”更大一些。
所以夏朝的“校”,实际上是一种发展比较完备的军事体育性质的教育机构。
古代学校萌芽于原始社会,产生于奴隶社会,发展和兴盛于封建社会,在古代学校几千年的历史轨迹里,古社会学校教育的特征主要呈现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已具有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执教人员。
奴隶社会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专门从事知识传授活动和知识分子和专门的教育场所、教育机构。
学校为教育的发展提供固定的教育场所,使学校有了一个稳定的场地,从而使教育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2.学校教育对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和严格的等级性由于阶级的产生,学校一开始就被剥削阶级所垄断,成为统治阶级的工具。
统治阶级控制着教育权,把学校作为培养奴隶主阶级和封建统治阶级接班人的场所,教育的目的是为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劳动人民被剥夺了受学校教育的权利,学校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夏商周三代的文教政策为“学在官府”,只有奴隶主及其子弟才能享受学校教育,劳动人民子弟被排斥在学校大门之外,只能接受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隋唐以后,是实行科举取士制度,使教育变为科举的附庸,统治阶级利用这种方法把教育完全纳入培养官僚人才的轨道。
在欧洲封建社会中由于政教合一,学校完全掌握在僧侣手中。
因而学校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养教士,以宣扬迷信和维护封建秩序的基督教义为学习的主要内容。
3.学校教育内容严重脱离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
“礼”是别上下、分尊卑,维持世袭的等级制的典章制度和道德规范;“乐”是祭祖天地、鬼神、祖先,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的音乐和舞蹈;“射”、“御“是射箭、驾车等作战技术;“书”是语言文字的读写及文学历史方面的知识;“数”是计算以及历法、天文等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
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四书”“五经”,与生产劳动毫无关系。
在欧洲,不论雅典、斯巴达教育还是中世纪的教育,也都只重视思想统治教育和军事体育,而蔑视生产知识的学习。
欧洲中世纪教会教育中的“七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的王冠是神学,“七艺”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为了论证神学的合理性。
4.官学与私学并行的教育体制古代官学分中央和地方两个层次,地方官学率先兴起,它由地方官府所办,所需经费来源于官府,西周时的“乡学”即是典型的地方官学。
中有官学创于汉,盛于唐,衰于清末,是由封建王朝直接举办和管理,旨在培养各级统治人才的学校系统。
私学起于春秋,是与官学并行、行于民间的教育,中国的私学伴随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整个发展过程。
专题2-2:中国古代学校体制1.私学的兴起公元前8世纪以后,周王朝的统治逐渐衰微,各地的诸侯国逐渐强大,社会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教育制度也随之变化。
国家对“官学”的控制力逐渐丧失,许多典籍开始流落到民间,一些通晓诗书的知识阶层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这就是我们习惯上所说的“士”。
这些“士”凭借自己掌握的知识,聚众讲学,发表政见,力图为社会改造和发展指明一条路径,产生了许多思想流派,“私学”就在这种背景下产生了。
孔子就是这种“私学”的创建者和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2.稷下学宫战国时代的齐国为了培养和延揽人才,实现富国强兵、争雄天下的政治目标,在都城临淄设立了一座学校,因位于稷门之下,故称“稷下学宫”。
学宫不但有规模宏大的校舍设施,还有相当正规的教学活动和十分严格的规章制度。
由于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的方针,就读者只发议论而不担责任,因此学术氛围浓厚,思想自由活跃,学派林立并存,各派之间围绕天人关系、古今之变、礼法、义利等问题展开辩论,四方游士、各国学者纷至沓来,最盛时期的游学之士多达数千人。
至齐威王、齐宣王时代,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顶峰,成为战国时期诸子百家荟萃的中心。
战国时期的名士邹衍、淳于髡、慎到等都曾在此学习,孟子和荀子又曾在此任职,而荀子曾三度出任学宫的“祭酒”。
3太学与国子监太学原本指周代设立在天子都城的学校,也称“辟雍”。
到公元前135年,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在长安设立了国家最高学府,取名“太学”。
国子监则由晋代的国子学发展而来,至公元六世纪,隋文帝改国子监为“国子寺”,统一管理国子学、太学等,尔后又将国子寺改为“国子监”。
六学之中,国子学地位最高,吸收三品以上官员子弟入学,太学吸收五品以上官员子弟,其他则吸收低级官员子弟。
唐代以后,国子监几经变化,到明代成为兼有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两种性质的东西,到清代又取代太学,成为国家唯一的最高学府,职权范围已大大缩小。
4.私塾与书院私塾在古代又称“学塾”、“教馆”、“乡塾”、“家塾”等,历史渊源很早,《尚书》中已有记载,单称“塾”。
西周时期,塾是乡学的一种。
一般认为,孔子创立的私学就应当属于“塾”。
由于中国小农经济发展缓慢平稳,私塾的教学形式与内容也很少变化,大量存在的私塾为古代教育的普及起了很大作用。
书院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有点类似今天的私立大学。
它最早出现在公元639年的唐代初年,是一个私人读书治学的场所。
总观书院教育,其教学内容与官学并无太大不同,但它以研究和讲解理学为根本,除了名师讲授,注重学生自学,同时提倡学术自由和辩论,这都是书院教育有益于后世的特点所在。
历史上最著名的书院是北宋初年的四大书院:石鼓书院(在今湖南衡阳市)、岳麓书院(在今湖南长沙市)、睢阳书院(在今河南商丘市)和白鹿洞书院(在今江西庐山),另一说有嵩阳书院(在今河南登封市)而无石鼓书院,其中,以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影响最大。
5.教育形式主要采用个别施教或集体个别施教的教学组织形式古代社会生产的手工业方式决定了教育上的个别施教形式。
在古代社会,教育的形式是个别教育,即一个教师教几个或十几个学生,学生不分年级,教材各不相同,在教学方法上崇尚书本,引经据典,要求学生呆读死记,对学生实行棍棒纪律等。
这种形式适应了当时低下的生产力水平和科技文化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