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导论一、重要概念1.货币答:货币是一种被人们所接受的,用做交换媒介、计价单位和具有价值储藏作用的商品或者法定的凭据。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在金属货币条件下,货币同其他商品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但货币是一种特殊商品,它除了以自然属性满足人们的特定需要外,还具有特殊的社会职能,即具有表现、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和直接进行交换的能力,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储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信用货币条件下,货币是一种交换媒介,表明保有或向社会索取等量物质财富的权利。
货币作为商品,只是对货币的使用权进行交易的一种特殊商品。
货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
它是商品价值形式发展的必然产物。
物物交换中,商品的价值表现经历了偶然的简单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三个阶段。
纸币是货币的完成形态。
货币的形式从实物货币、金属货币、纸币发展到信用货币和现代的电子货币,形式不断更新,趋于多样化和电子信息化。
但其基本职能不变。
2.价值尺度答:价值尺度是货币具有的表现一切商品价值和衡量商品价值量的功能。
这是货币的首要职能。
货币的这个职能克服了在物物直接交换条件下,由于价值表现不同而给商品流通造成的困难。
货币出现后,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货币来表现,货币成为商品价值的惟一表现形式。
通过货币,不同商品的价值就可以很容易地进行比较了。
货币通过与商品交换,把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货币量,这一定的货币量就是商品的价格。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
在货币本身价值不变的条件下,商品价值的大小是通过货币量(即价格)的变化来表现的。
商品价值量大,表现的货币量就大,价格就高;商品价值量小,表现的货币量就少,价格就低。
所以商品价值量的大小是通过价格的高低变化来区分的。
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并不是说价格在任何时候都能和商品价值保持一致,价格常常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这是市场供求因素影响的结果。
商品供大于求,价格就下跌;商品供小于求,价格就上涨。
因此,价格是由商品价值决定,并在供求影响下形成的。
3.流通手段答:流通手段,是指货币在商品流通中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的职能,其作用是实现商品的价值。
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货币作为流通手段,使商品交换由货币出现前直接的物物交换,即W-W,转变为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即W-G-W,从而使商品交换分为买和卖两个环节。
买、卖两环节时空上的分离容易引起买卖脱节,使得社会分工形成的生产者相互依赖的链条有中断的可能,从而孕育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当然,经济危机的爆发只有在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生产者的联系十分紧密的条件下,才能转化为现实。
4.储藏手段答:所谓贮藏手段,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而贮藏或保存起来的职能。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必须是足值的、实在的货币,如金银铸币、金银条块及贵金属器具等。
货币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能起白发地调节货币流通数量的作用,即“蓄水池”功能。
因为在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当流通中的货币过多时,货币购买力下降,多余的金属货币便会自动退出流通领域而被贮藏起来;而当流通中需要的货币量不足时,货币的购买力增加,贮藏的金属货币又会重新进入流通领域。
这样,由于货币的贮藏手段职能,流通中的货币量自发地得到调节,并与商品流通的货币需要量相适应。
5.支付手段答:当货币作为价值运动的独立形式进行单方面的转移时,就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在这里,货币不再作为交换的媒介,而是成为补足交换行为的一个环节,作为交换价值的绝对存在,独立地结束商品交换(W一G一W)的整个过程,是一种价值单方面的转移,如偿还债务,支付工资、租金,借贷,纳税等行为。
货币发挥支付手段的职能,是建立在信用产生的前提之上的。
货币执行支付手段职能,一方面,克服了现款交易对商品生产的限制,促进了商品生产和流通的发展;另一方面,又进一步加深了商品经济的矛盾,加大了爆发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在赊购赊销的信用交易中,许多商品生产者之问都存在债权债务关系,从而形成债务链。
只要有一个债务人不能履约付款,就会引起一系列的债务人不能按期付款的连锁反应,从而导致一些商品生产者因无力清偿债务而陷入困境甚至破产,严重时甚至会引发经济危机。
6.世界货币答:所谓世界货币,指货币越出国内流通领域,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的职能。
它是价值表现和实现的国际化。
世界货币的职能主要包括:①执行一般支付手段的职能,指最后的支付手段,即用以平衡国际收支差额的支付手段。
②作为国际间一般的购买手段,用以购买外国商品。
③作为国际间财富转移的一种手段,即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如援助、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等。
货币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只能以贵金属的条块形态出现。
但当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信用货币,成为世界上普遍接受的硬通货,实际上也发挥着世界货币的职能。
7.实物货币答:实物货币是指作为货币的价值与其作为普通商品的价值相等的货币。
实物货币是货币最原始、最朴素的形式。
它本身既是商品,同时又发挥着货币的作用。
实物货币在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朴素的商品货币,以其自然物理形态作为货币;第二个阶段是贵金属货币。
前者充当货币具有不稳定性、接受范围有限、难以分割、缺乏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的缺点。
贵金属则更适合充当货币。
它的主要特点是价值稳定、易于分割、易于储藏、具有统一的价值衡量标准。
贵金属货币需要铸造。
其局限性在于流通成本比较高,产量有限,难以满足不断增加的商品流通对货币的需求。
8.金属货币答:金属货币指以金属为币材的货币。
初期的金属货币以条块形态出现,称为“称量货币”,即通过检验成色、称重量来确定其价值。
近代的金属货币,则以“铸币”形态出现。
所谓铸币,是指经过国家证明,具有一定形状、重量、成色并标明面值的金属货币,如铜币、银币、金币。
金属作为币材,一般是从贱金属开始。
最普遍、使用时间最久的是铜钱。
后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社会财富的增加,为适应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的提高、数量的扩大,币材由贱金属(铁、铜)逐步向贵金属(银、金)过渡,并最后固定在金银上。
9.纸币答:纸币是以纸张为币材,印成一定形状、标明一定面额的货币,它是国家强制发行的、作为法定的流通手段的货币符号。
它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据考证,我国北宋的“交子”,可能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西方纸币的发行比我国大约晚700年。
纸币又可区分为兑换纸币与不兑换纸币。
前者指持有人可随时向发行银行或政府兑换铸币或金银条块的纸币,其效力与金属货币相同。
而后者则是不可以向发行银行或政府兑换成铸币或金银条块的纸币,现代社会中各国流通的纸币都属于不兑换纸币。
纸币流通规律作为货币流通规律的派生形式,是货币流通规律在纸币流通条件下的特殊表现,其内容指纸币发行量决定于商品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金属量。
它体现的是纸币与货币金属之间的比例关系。
用公式表示如下:单位纸币所代表的货币金属量=流通中的纸币总量属量流通中所必需的货币金10.存款货币答:存款货币指客户存在银行的活期存款。
在西方国家,活期存款的存户可随时开出支票在市场上转移或流通,充当交易媒介或支付工具,执行货币的职能。
由于存款货币以在银行的活期存款为基础,根据支票的授受,将银行账户上所记存户的债权加以转移,故亦称银行货币。
在现代工商业发达的西方国家,存款货币占据重要的地位,大部分交易都是以这种货币为媒介进行的。
11.电子货币答:所谓电子货币,目前理论界尚存在争议,但共识性定义是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定义。
它是指在零售支付机制中,通过销售终端、不同的电子设备之间以及在公开网络上执行支付的“储值”和预付支付机制。
这里的“储值”,指保存在物理介质(硬件或卡介质),如智能卡、多功能信用卡等中用来支付的价值。
“预付支付机制”则是指存在于电子计算机转账系统、用于支付的电子数据,通常被称为“数字现金”。
它们由二进制数据(位流)和数字签名组成,可以直接在网络上使用。
12.信用货币答:信用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工、强制流通、不以任何贵金属为基础的独立发挥货币职能的货币。
目前世界各国发行的货币,基本都属于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的存在形式主要有:现金、银行存款、信用卡、电子货币等。
信用货币量直接与中央银行的信用规模相关。
信用货币具有较强的弹性。
通过信用规模的调整,可以影响经济的规模。
所以调节中央银行的信用规模,维持适度的信用货币量是任何国家货币政策的核心内容。
13.货币制度答:货币制度(Monetary System),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出法律形式确定的该国货币流通的结构、体系与组织形式。
货币制度的形成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
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包括:①确定本位货币金属和货币单位;②确定本位币和辅币的铸造、发行和流通程序;③确定纸币的发行和流通程序;④规定金准备制度和外汇准备制度。
总结世界各国货币制度的演变过程,大体上经历了金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信用货币制度等阶段。
14.本位货币答:本位货币亦称主币,指一国法定的作为价格标准的基本通货。
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