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外国档案馆

外国档案馆

一、档案馆的起源。

档案馆库是国家机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它在世界上所有各种类型的档案机构中历史最为悠久。

近两个世纪的考古发现证实,最古老的档案馆库起源于人类第一个阶级社会——奴隶社会时期。

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印度以及古代中国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是最先进入奴隶社会的地区,自然也是最早产生档案馆库的地方。

这些地方具备了档案馆库产生的两个基本条件:一是有了最早的文字记录——书写在纸草、羊皮纸和刻在泥板等原始载体上的文书,以及管理这些文书的工作。

这是档案馆库得以产生的物质基础。

二是奴隶主阶级为了进行统治,为了治理国家,必须设机构保存能够证明其至高无上权力、能够使奴隶手无寸铁的凭证或证据。

二、奴隶制时期的档案馆库。

奴隶制时期包括自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代埃及形成为奴隶制城邦国家,至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各国考古工作者在古代埃及、古代两河流域、古代希腊和古代罗马进行了长期的反复的大量的考古发掘,证实在长达数千年的奴隶制时期存在过各种古代档案馆库,它们是:法老或王宫档案库、神庙档案馆、宰相档案库、私人档案库、王国图书档案馆、城邦档案馆、预言书档案馆、贵族档案馆、平民档案馆、国家档案馆、皇帝档案馆。

这些档案馆库都是适应不同地区各个奴隶制国家的需要而产生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奴隶制的形成和发展。

其中的皇帝档案馆是奴隶制末期规模最大、内部机构最健全的一种档案馆。

公元前30年到公元476年是罗马帝国时期,这个时期的皇帝成了终身执政官和保民官,统管国家军事、外交和内政等一切国家事务。

皇帝档案馆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并取代了国家档案馆。

到公元4世纪,该馆在向拜占庭搬迁时已设有皇帝诏令、奏章、来往书信和内务文件四个档案部,分别收藏这四大类档案,每部设专人管理并处理相关事务。

皇帝档案馆是奴隶制时期档案馆库发展到最高水平的标志。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档案馆。

封建社会是人类历史上又一个漫长的历史时代。

从世界范围来说,各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差别很大,从发展状况来看,各个封建国家有极不相同的兴衰史。

各种档案馆的产生和发展体现了封建社会发展的水平和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大体有7种类型的档案馆:封建庄园档案馆、教会档案馆、城市档案馆、国王档案馆、社团档案馆、殖民地档案馆和机关档案馆。

这些档案馆从总体上反映了封建社会各个发展时期的基本特征,当然它们并非在同一个国家都同时存在。

其中,社团档案馆是一个综合概念,它包括各种行会(公会)档案馆、银行档案馆、公证档案馆、大学档案馆等。

行会档案馆是城市商业、手工业发展的产物,是手工业者行会和商业同业公会保存档案的机构。

银行档案馆是1364年在意大利热那亚出现首家银行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新型档案馆。

公证档案馆起源于13世纪末和14世纪初的欧洲,负责收藏公证人和公证机构活动中形成的公证档案及有关资料。

大学档案馆是高等学校的有机组成部分,欧洲的第一所大学于11世纪末首先出现于意大利,随后法国和英国在12世纪创办了巴黎大学和牛津大学。

到14世纪欧洲已拥有四十多所大学,学术中心从教会真正转移到了城市大学,因而也就陆续出现了大学档案馆。

城市档案馆最先出现在11世纪-15世纪的欧洲。

它是随着欧洲自治城市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档案馆,主要收藏城市公共活动中形成的档案,包括国王发给城市的自治特许状、特许证书等。

四、古代档案馆库的性质和特点。

古代档案馆库,无论是奴隶制时期的,还是封建社会时期的,也无论是哪一种类型的,从宏观上说,其性质都基本相同。

这就是说,它们都是专为统治阶级服务的一种特殊武器库,如前所述,是保存“剑”的“鞘”。

因此,古代档案馆库都具有如下特点:第一,附属性。

上古时代和中世纪的档案馆库都隶属于它们的拥有者,都是拥有者的内部机构,不具有独立的档案馆的地位。

第二,机密性和封闭性。

对外保密,不许他人接近,不向公众或社会开放,是古代档案馆的基本特征。

这是由于古代档案馆的“武器库”性质所决定的。

第三,继承性和世袭性。

古代的所有档案馆库都可以世代相传,也就是说可以依法、按遗嘱继承,也可以按帝位、爵位世代相传。

第四,馆藏来源的单一性。

古代任何档案馆只收藏其所隶属者和拥有者的档案。

第五,分散性。

无论是奴隶制时期的各类档案馆库,还是封建社会的各种类型的档案馆,都由拥有者作为内部事务自行管理,馆库之间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任何联系。

五、近现代档案馆。

近现代档案馆,是负责集中和永久保存档案,并提供档案为社会服务的档案管理机构。

提供档案为社会服务,是它区别于古代档案馆的主要标志。

法国国家档案馆是世界档案史上第一个实行对社会、对公众开放的综合性国家级档案馆。

它是法国档案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1789年7月14日在法国爆发了震撼世界的资产阶级大革命。

半个月后又以成立国民议会档案馆为契机,揭开了档案改革的序幕。

1790年9月12日,法国国民议会颁布了国家档案馆条例,该条例规定将刚成立的国民议会档案馆改为国家档案馆,除继续负责保管国民议会的档案外,还要负责收藏历史档案、新政权中央国家机关的档案以及与国家行政区划、国家法律、公共规章等有关的一切档案文件。

条例还规定,国家档案馆要实行对社会、对公众开放的原则。

馆长由国民议会选举产生,每届任期六年,可以连选连任。

这一具有重要意义的档案法规文件,标志着世界上第一次有了脱离机关而独立存在的综合性国家档案馆,也标志着国家档案馆事业的开始。

可见,法国国家档案馆是近现代档案馆的发端。

欧洲各国在它的影响下相继成立了对社会开放的综合性国家档案馆。

六、社会主义国家档案馆诞生。

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使新的社会主义政权在俄国诞生。

在建设苏维埃国家机构的同时,也成立了作为这种国家机构组成部分的国家档案馆。

1922年苏联的成立,使社会主义的国家档案事业在更大范围内获得发展,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国家档案馆网。

苏联在1991年解体之前,是世界上档案馆类型最多、数量最大的国家。

它建设档案馆的经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被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所借鉴,使社会主义性质的档案馆从一国发展到许多国家。

然而,历史的发展是曲折的,本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由于东欧的剧变和苏联的解体,社会主义性质的档案馆在数量上虽大为减少,但它依然存在,依然屹立于世界档案馆之林。

七、各国设置档案馆的动因。

如果说在古代,档案馆的设置主要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即为了治理国家和对被统治阶级进行统治,那么在当代,公有和非公有的各种类型档案馆雨后春笋般地出现,则反映了时代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档案意识的普遍提高。

因此,当代设置档案馆的动因已远远超越了古代。

现代社会设置档案馆的动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的有五:第一,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和巩固国家政权。

这在任何时候任何国家,都是设置档案馆的基本动因。

这就是为什么每个国家的档案事业建设,都是从建立国家档案馆起步。

第二,为了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

在西方世界无论是对国家还是对私人来说,这都是设置经济或科技档案馆、企业档案馆的重要原因。

各国都把对发展经济和科学技术有用的档案,视为经济和科技信息的源泉,是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第三,为了提高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在注重效益的当今社会,不仅是一个国家的政府,也是各种集团和个人求生存的关键因素之一。

第四,为了繁荣文化事业。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离不开科学文化事业,而科学文化事业的繁荣,又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体现。

档案是一种文化财富,是每个国家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的一种最重要的信息资源,是繁荣科学文化事业的史料源泉。

第五,为了维护公民个人的切身利益和权利。

这是设置档案馆的原因之一。

档案,尤其人事档案、家族档案以及与公民状况有关的档案,是用来证明和维护公民应享有的权利及确定公民社会关系的无可替代的原始资料。

档案馆保存这些档案,或设立专门的人事档案馆,可以满足国家人事管理和个人查取档案证明的需要。

八、当代档案馆设置和划分的依据。

当代档案馆设置的依据,也就是档案馆类型划分的依据,归纳起来有如下五条。

第一,按档案归属。

据此档案馆分为公有的(国家的或公共的)和非公有的。

在西方国家,非公有档案馆是指非国家的即非公共性质的所有各种类型的档案馆,如私人企业档案馆、家族档案馆、教会档案馆、政党档案馆、大学档案馆等。

第二,按级别或国家行政区划,设有中央和地方档案馆。

如法国在中央有国家档案馆,在地方有省档案馆和市镇档案馆。

这些档案馆同时又是综合性的。

第三,按历史时期或历史断代,分历史档案馆和现代档案馆。

如俄罗斯联邦有古代历史档案馆、近代历史档案馆、现代及当代档案馆。

第四,按国家某些专业部门或馆藏划分为专业或专门和综合性档案馆。

这类档案馆主要是按国家综合管理的需要和专业部门的特殊需要设立的。

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外交、国防、国家安全等具有特殊意义的档案都由外交部、国防部、国家安全机关单独设馆保存。

第五,按档案载体、记录方式和制作方式设有音像档案馆、影片档案馆等。

以上这五种划分档案馆的依据,可以交叉使用,也可单独使用。

九、当代各国的公有档案馆。

公有档案馆,是指按归属权属于国家所有的档案馆,其馆藏档案是公共财产,经费由国家预算或地方预算拨给。

公有档案馆由国家用法律手段或行政手段设立,其主要类型有四种:1、国家档案馆。

它是各国档案事业的主体,是各类档案馆中最重要的一种综合性档案馆。

它普遍向社会向公众开放,既为政府各机关服务,又为科研和个人服务。

国家档案馆具有如下共同点:第一,馆址:中央级国家档案馆,绝大多数都设在每个国家的首都,第二,馆藏档案成分:大多数国家档案馆都是既收集保管历史档案,又接收保管现政权各种机关的档案,既有文书档案,又有科技档案、音像档案、照片影片档案等等。

第三,书写档案的语种:不少国家的国家档案馆收藏有用多种文字写成的档案。

第四,馆藏档案的归属权:不管是哪种社会制度的国家,其国家档案馆所藏档案除寄存的外,都是公共财产,归国家所有,并纳入国家文化遗产,是国家的重要信息资源。

第五,馆藏来源:国家档案馆馆藏来源的主渠道是国家政府各机关,所藏历史档案都是随着政权的变化而没收和接管的。

少数档案是捐赠和购买的。

不同点有二:一是隶属关系,少数国家档案馆隶属于档案事业行政管理机关,多数隶属于本国政府或其某一个部;二是名称,受历史和文化传统以及语言特点的影响,除国家档案馆外,还有公共档案馆、总档案馆、国家公文书馆等称谓。

各国的国家档案馆都是终极性的、永久保存档案的场所。

同时,由于其馆藏还在不断增加,又被称为“开口”档案馆。

2、历史档案馆。

这是一种按历史时期或历史断代设立的公有性质的档案馆,只部分国家设有这种档案馆。

其馆藏已没有固定的来源,因此被称为“闭口”档案馆。

这种档案馆每年由国家提供专门经费向社会各界乃至国外征集历史档案。

3、机关档案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