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存在主义的理解

存在主义的理解

存在主义的理解
存在主义是一个哲学非理性思潮,存在主义的思想渊源主要来自于索伦·克尔凯郭尔的神秘主义、尼采的唯意志主义、胡塞尔的现象学等。

存在主义的主要创始人是海德格尔,将存在主义发扬光大的是萨特。

其哲学主张包括存在先于本质,存在是偶然的荒诞的,人生是场悲剧。

其中它讨论了自由与责任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对比理性主义思潮,存在主义这一非理性思潮恐怕就会遭受不少非议。

在不少人心中都有一种感觉,情感和理智相冲突时,人们往往选择后者,避开前者。

而理智往往被我们用理性代替,是否理性就能解决一切,就该是合乎真理的呢。

笛卡尔的主客二元对立对我们影响深远,并以我思故我在肯定理性的主体能力,后来经验主义者伯克莱,休谟不断质疑修正,康德三部批判著作将理性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乃至后来马克思、韦伯等人,哲学传统几乎要完全瓦解。

后来胡塞尔重要弟子海德格尔提出了与笛卡尔完全相反的理论,“我在故我思”,认为哲学不该从“知识”入手,而该从“此在”入手,此在不只涵盖传统理性,他是全人,是有情感、有时间、有历史的主体。

从此哲学界封闭性的本体论研究不再囿限于人的理性。

新的认识论肯定想像、潜意识、原型、挑战、希望、信仰、同情、抉择以及意志。

(这也是非意识流小说兴起发展的重要原因)
在前不久我看的一本《心理学和人类困境》书,是由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的数篇论文和演讲稿辑录而成。

其中就谈到到现代人普遍存在的焦虑感,过去我们用理性极力回避它,而我们的心理学家在阐述中提出最好的治疗是直面焦虑,焦虑往往是人进步的动力。

笛卡尔将情感和理性分开,越来越影响许多人的选择,逃避那些不确定的情感因素,如我们直觉意识等,而分化出合理的理性。

实际上我们的理性理论,真实存在必将有感情渗入。

罗素在他的《西方哲学史》首篇提出,人类的很多成就往往带着某种沉醉的成分,这种沉醉成分就是激情和人的无意识等不确定情感。

存在主义正是将曾经哲学封闭本体论的研究拓宽。

存在主义强调个人自由选择,人被丢在自由的真空中,打出生那天起人注定要受自由之苦,他要抛开一切传统习俗的束缚做出种种选择,因为只有自为的选择才能感受到存在,人在行
使选择权利同时,也为自己的选择承担责任。

这种理论就像把人变为一张白纸,图案得由你来画。

存在主义诞生于第一次世界战争后,人类体验到科技,权利带来无限文明,以及包容一切的宗教信仰结构的瓦解,人们感觉自己无家可归,是人类社会的外人,极力寻找归宿感,迫切需要一套理论来化解自己异化的感觉。

当人们感受到自己如白纸一样,并预料到涂上颜料后的情景时,人们或许就会更谨慎的作出选择,调整前进的步伐。

虽然存在主义强调存在先于本质,不但不是对意义的轻视反而更加在意,轻视的是不加思索的传统意义。

因此我想所谓文学上的局外人,零余者,实在不少是对意义特别在意的人,但他们找不到生的意义,传统的约定俗成的章程赶着他们往前走,他们感觉不到自为的选择,也就是自我的存在,如行尸走肉。

这也反映存在主义其引起的弊端,过分在乎自由选择而导致的悬浮感。

在龙应台的文章《我离世界有多远》也可见到这点,她说“存在主义彷徨为我们青涩的迷茫找到了一个气质相配的解释:人除了必须是他自己之外,其余什么都不是;人孤独的被弃臵在这个世界,处于无穷无尽的责任当中,没有任何援助,人除了建立自己之外,没有别的目的;人除了在此世上锻造自己之外,也没有别的宿命。

除非人首先理解这些,否则人不能做什么。

”我想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得到两点,存在主义的任务是让我们建立我们自己,即我们的目的,这指向未来;另外我们寻找我们的归宿,即我们的根,这指向过去,我们的存在即在未来和过去的时空中。

我有很长段时间在存在主义的理论中走不出来,要自己做选择,得去客观了解你存在的世界,自己和周围的一切,而且需要常常保持怀疑。

你对任何条规不假思索的接受就是对自我选择的背叛,把自己等同于物。

大家知道,人最本质的属性是人会思维,人是唯一能意识到自己存在的生物。

可是我改变太快,今日的我推翻昨日的我,没有人与我说话,落寞之霜使我发颤,我究竟想在高处寻找些什么。

其实这样的怀疑不确定,让我对世界包括自身充满着好奇,但同时使我的选择毫无章法,好象一只没有航向的扁舟。

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空间很大,我得给它建立意义,我得建立自己的文化,让小船不再迷茫,做一座孤岛也好,毕竟有自己的坚持。

我个人较喜欢那些不太激昂拥有丰富心灵美好人格魅力的智者,他们的生活总是那样祥和宁静,从他们的文字中我们往往可以得到安抚和启示,那些朴素的文字总是那么缓缓的流入我们的心坎里。

在美国作家阿尔.博姆《相约星期二》中,我们看到那个饱含深情注视着谈话者的莫里教授,他是本书作者的大学老师,此书是莫里临终前给学生上的人生上的最后十四堂课的记录。

他在论爱的永恒这一章节时,提到“在大问题上——如何思想,如何评判——你必须自己选择,你不能让任何一个人——或任何一个社会——来替你作出决定”打破折号的地方是教授说话呼吸十分艰难的停顿。

他同时告诉我们也不是处处做抉择,比如一些交通规则等人类共同达成的协议。

他还提到”我们应该看到自己的潜能,让自己尽量去适应各种发展和变化”从中我想可以提取部分信息,选择可以因事情而定,除了我们自己为自己做的选择,我们还需要去适应社会已经形成的某些好的选择。

其实我想我们产生的许多虚无感,荒谬怪诞意味是可以通过我们人与人间交流达成更多共同选择而得到消除的,当与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更多重合时,人的归宿感会更强,建立我们自身将更有信心。

莫里呼吁我们“投入到人的感情世界里去。

建立一个由你爱的人和爱你的人组成的小社会”或许这是将人从存在主义悬浮感中解救出来的最好的方式吧。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