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管理财务知识}大学生家庭经济背景调查大学生家庭经济背景调查——家庭收入、消费结构的变迁及分析第一部分调查概况1、调查的意义及目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我国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使学生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精神,提高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发展道路的认同感、使命感和责任感。
《毛概实践》课程则通过社会调查活动,让同学们在亲身经历中体会了解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提高同学们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
本次社会实践调查主要针对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和农村家庭收支情况及收支结构的变迁,侧面考察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状况及其成果。
通过对社会再生产中分配和消费环节的研究,引导我们理性看待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存在的不足。
2、调查地域及时间江西省赣州市时间安排在2011年8月。
3、调查对象及基本情况城镇选取我的家庭(A)为代表,农村选取姑父家(B)为代表,具体情况如下表。
4、调查方式与父母采取半结构式访谈、问卷(表格)的形式,与姑父采取电话访谈的形式。
5、调查过程确定调查对象及调查目的设计问卷、列访谈提纲进行调查整理数据、记录数据、记录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第二部分访谈记录及数据(注:以下记录及数据均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经书面化、逻辑化、结构化整理)一、访谈记录A、对本人家庭的情况记录(作为城镇代表)1、您是什么时候开始工作的?在哪儿工作?什么工作?那时工资有多少?——1983年参加工作,在韶关市粤北有色金属建筑工程公司从事建筑技工,月薪约120.00元。
2、您工作初期行业普遍工资能达到怎样的水平?社会普遍工资又处于怎样的状况?——工作初期行业普遍工资100.00/280.00元间,社会普遍工资在200.00元左右。
3、您现在全年工资收入能达到多少?与身边亲友、同事相比收入处在一个怎样的水平?——现在全年工资收入约60000.00万元,与身边亲友、同事相比收入处在中等水平。
4、您现在的收入来源主要有哪些?它们在收入构成中各占有多大比重?——现在的收入主要来源于从事建筑业施工管理职务,其他则有像店铺出租。
5、您全年家庭支出费用大概有多少?主要用在哪些方面?——全年家庭支出费用约6万元,现子、女均上大学4~5万元,家庭开支约1万元,正常情况下悠着点用收支基本上能够平衡。
6、您对现有工资水平及工资政策有怎样的看法或评价?——我家有成员5人,属新城市居民,且有老母91岁,我从建筑业,妻子待业在家尽孝,十多年来一直照顾老母及小孩不能出去工作,子女均上大学,就我一人打工维持家业,却要上交个人所得税...强烈要求改革,不能用一刀切的方法解决,建议采纳家庭人均工资缴纳。
——感谢政府,让我老母亲(2010年元月1日起:90周岁起200.00元/月,90周岁下100.00元/月)在有生之年领到了200.00元/月薪。
7、您对对现今物价水平及生活成本有怎样的看法或价?。
——咱老百姓们的生活,平平淡淡的过才是真,悠着点吧,从来不曾也不敢相信或依赖政府,只求平安即福。
8、您对未来收入及生活条件有怎样的期待?——不曾想也不敢多想。
要说期盼吧,希望医保问题要全民统筹考虑,让中国人,人人有医保。
社保问题只要到了退休年令,让中国人,人人有老保。
证券市场国家不能维护其正常运行,让老百姓的财产不断缩水、愁闷的话,结果是政府失信于全国人民。
B、对姑父家庭情况的记录(作为农村代表)1、您家年纯收入多少?与同村相比居于怎样的水平?——我们家一年大概能有4万块钱,在村里面还算可以的。
2、您家全年消费支出多少?与同村相比居于怎样的水平?——自己消费倒用不了多少,在农村花不了多少钱,菜是自己种的,自己又养了牲畜。
这几年忙儿子结婚的事花了不少钱。
在村里日子还可以。
3、收入主要来源有哪些?各占多大比重?——现在收入基本上都是靠那个小厂,自己养点种点也就省了几个菜钱。
4、支出主要在哪些方面?各占多大比重?——支出就是厂里的设备多一点,再就是工人工资,他们吃住都在这里。
家里花钱的话也就是衣食上面。
5、是否参加新农保、新农合?若参加对生活有怎样的影响?——都参加了,现在看病可以报销很多了,自己花不了多少钱了。
6、对改革开放以来收入、生活状况的感触?——现在日子比以前过得好多了,以前我们小的时候经常也没饭吃,现在温饱都不是问题了。
但是城里面生活还是比较难,子女结婚后都进城了,买房子买车子都不容易,城里面的物价又高。
7、对未来的期待——也没什么期待,差不多也要退休了,干不动了。
现在老了就希望家里人没病没痛,子女幸福就好,就想早点当爷爷。
二、数据整理表A1、城镇居民收入及收入结构表A2、城镇居民消费及消费结构表B1、农村居民收入及收入结构表B2、农村居民消费及消费结构(注:由于时间跨度较大,以上数据由被访者回忆、均为约数,此处仅供参考。
)第二部分调查结果分析一、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就1、城乡居民收入快速稳步增长,收入方式多元化发展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城镇居民收入由10000元增长到70000元,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0元增长到14000元,增长6倍,年平均增长10.22%,平均每7年翻一番。
在农村地区,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由6000元增长到36000元,人均年纯收入由1000元增长到6000元,20年间共增长5倍,年平均增长9.37%,平均每8年翻一番。
从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在2000年到2010年之间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速度较快、增幅较大。
第一个十年的时间,城镇居民收入增长100%、达到20000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长83%、达到11000元;而到了第三个五年的时间,城镇居民增长250%、达到70000元,农村居民收入增长227%、达到36000元。
完成每万元的增长目标由原来的10年缩短到现在的2年。
如图图4—城乡居民消费性支出增长1所示,城乡居民收入增幅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态势。
农村居民收入由于初始水平底、底子薄,其增长水平曾一度超过城镇居民收入增长水平,但随着一波较大幅度的增长后,农村收入增长幅度迅速收缩,低于城镇水平。
城镇居民收入增长则保持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幅度,总体上领先于农村增长水平。
从收入结构的构成来看。
随着我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的确立并逐步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呈多元化发展,改变了原来单一化的收入格局。
在城镇,居民收入由原来单一的工资性收入转变为多种收入来源并存,并且呈现非工资性收入日益增长的趋势。
居民收入的来源主要由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构成、工资性收入任是居民收入的最大构成部分。
如图2所示。
农村居民收入则由单一的经营性收入逐步发展到以经营性收入为主,工资性、转移性收入并存的收入来源结构。
其中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主体构成部分。
如图3所示。
2、城乡居民消费能力大幅增强,消费结构逐步完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经济呈现持续性高速发展的态势,城乡居民收入快速稳步增长。
伴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增长所带来的是居民消费能力的大幅增强和消费结构的逐步完善。
从1990年到2010年的20年间,城镇家庭支出由10000元增长到5500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由2000650%。
农村家庭支出由6000元增长到24000元,人均消费性支出由1000元增长到4000元,增幅高达400%(如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图4所示)。
在消费性支出增长幅度呈现快速稳定的增长趋势,如图6所示。
在1990年到2005年间,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都是以比较稳定的幅度增长。
2005年后,随着收入的大幅提高以及城市物价上涨、生活成本的增加,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急剧上升,增幅高达120%。
而农村居民在这20年的时期内则保持相对平稳的增长态势。
对比表A1与A2、B1与B2可以发现,居民消费水平与居民收入水平呈直接的正相关关系。
从居民消费结构上来看。
近20年来赣州市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发生了质的变化,居民消费构成经历了由单一化向多元化、由以食物消费为主体转向为多种消费方式并存的发展格局,其中服务消费的比重快速上升,并且形成了非食物性消费所占的比重日益增大,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不断减小的发展趋势。
如图7所示。
1990年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约为0.6,从1990到2000年间,恩格尔系数稳步下调,到2010年大约达到0.4的水平。
城乡居民消费从温饱水平结构演变为富裕水平结构。
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分析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急剧扩大,城乡发展不平衡加剧在经济发展的初期城镇地区和农村地区存在一定的经济落差,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城镇地区得到的政策上、经济上的优惠远远多于农村地区,城镇借着改革的春风全速发展,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体制的束缚、政策的限制,长时间地落后于城镇。
城乡之间呈现出明显的权利不平等、人口流动停滞、资源配置不合理、发展不平衡的等级关系特征,这些都使得原本落后的农村地区与城镇的差距更加扩大。
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与巩固、城乡户籍制度的确立,使得农村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受到体制性的阻碍,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教育水平、文化事业发展水平的落差已经远远大于农村经济与城镇经济之间的落差。
1990年到2010年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由城镇居民收入由10000元增长到70000元,农村居民家庭年纯收入由6000元增长到36000元。
如图8所示。
在统计初的1990年,城镇居民收入是农村居民收入的1.6倍,二者相差4000元。
然而在统计末的2010年,城镇居民家庭收入是农村居民家庭收入的1.95倍,二者相差34000元。
在统计的20年间,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并呈现出加剧扩大的趋势。
城乡结构所面临的问题依然十分严峻。
2、恩格尔系数偏高,城乡消费差异显著、消费结构有待进一步完善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标准,恩格尔系数在40%—50%之间为小康型社会,30%—40%之间为富裕型社会。
经过20年的发展,家乡居民已经解决了温饱问题,全面进入小康社会,但花费在食物上的支出比重仍然过大(如图7,城镇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收入2010年城乡水平约为40%),仍然有比较大的下行空间。
在城乡居民消费差异上,以2010年为例,城市居民支出中,比重最大的为食品性支出(38%),其次为服务性支出(36%),再者为购买性支出(14%)。
农村居民中,食品性支出占大头(40%),其次为购买性支出(28%),再者为服务性支出(16%)。
由此可以看出城乡之间消费结构上的差异。
除食品性支出外,城镇居民偏重于娱乐、文化等服务性的消费,农村居民则偏重于家庭设备采购等购买性消费。
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传统的食品性消费、购买性消费在居民消费结构中所占的比重也会进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