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初中地理结业考试安徽乡土地理复习试题(含答案)1.安徽省从纬度上看,地处半球 , 纬度地区。
从海陆位置看,属于省份,与长江三角洲相接,距海。
2.安徽省简称。
全省划分为个省辖市(原并入合肥市)。
通常称为皖北,淮河与长江之间为,为皖南。
行政中心是。
3.全省人口总数居全国第8位。
新中国成立以来,人口数量迅速。
20世纪70年代实行以来,人口增长速度逐步得到有效控制。
由于人口基数,每年净增人口仍然,人口形势十分严峻。
人口密度远全国平均水平。
淮北平原、长江沿岸平原人口密度。
人口分布地域差异明显,大别山区、皖南山区人口密度。
全国劳务大省。
少数民族,人口数量。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口城镇化;人口老龄化速度开始;人口受教育状况显著。
4.平原、山地、丘陵相间的地形。
北部为;中部为和;南部为和。
全省最高峰:(黄山主峰)。
5.地处我国东部季风气候区。
气候的主要特征为:四季分明,明显,温和,夏雨集中。
淮河以北为(温度带)(干湿地区)地区;淮河以南为(温度带)(干湿地区)地区。
降水分布特点:南北,山地,平原和丘陵地区。
旱涝灾旱频繁,在各种自然灾害中次数最多,范围最广,危害最大。
其中尤为突出。
6.主要的河流和湖泊:横贯安徽北部,自西南向西北横贯安徽,有“八百里皖江”之称,南部的,属钱塘江水系。
安徽省最大湖泊,是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有“皖中明珠”之称。
7.过渡性的植被和土壤:自然植被分布具有从温带向亚热带过渡的特征,自北向南依次为、落叶阔叶和常绿阔叶混交林、。
大别山区和皖南山地植被呈分布。
土壤呈现自北向南过渡的明显特点,淮北地区主要为,江淮地区为黄棕壤和黄褐土,皖南为黄壤和。
在江淮和皖南地区有大片肥沃的水稻土。
8.农业大省:形成了淮北的、长江流域的和、淮北和沿江的、和的林、茶等优势产业带9.五大优势矿产:煤炭:储量居华东地区首位,集中分布在。
铁矿:分布遍及全省,以、当涂、繁昌、庐江等地最为集中。
铜矿:主要分布在沿江的、池州、怀宁、庐江等地。
明矾石、石灰石等非金属矿产也比较丰富。
10.工业:以和煤矿为中心的两淮能源基地历来是长江三角洲的能源供应基地。
“钢城”是华东地区重要的钢铁工业中心,是我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之一。
有“古铜都”之称的是目前全国最大的电解铜生产基地。
汽车工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建成了、等重要的汽车工业基地。
家用电器工业闻名全国,、、是全省重要的家用电器工业中心。
11.高新技术产业:建成了等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12.主要铁路:南北向:、-阜淮线--、合九(九江)线东西向:、宁(南京)西(西安)线、宁铜(铜陵)线、铜九(九江)线13.公路运输:已形成以为总枢纽,以、、、等为区域中心的四通八达的公路网。
14.内河航运:长江、淮河、巢湖在全省内河航运中占重要地位,、是全省重要的内河港口。
15.民用航空:、是国家一类空港口岸16.城市格局:“一点两线”(1)以为中心点的省会经济圈(2)以、、、(简称宜)为重点的皖江沿线“马芜铜宜”城市群索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新途径和新模式、深入实施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具有重要意义,也必将为安徽经济的快速的发展提供强大的动力。
18.文化与旅游:地域文化中影响深远的有和等。
19.丰富的旅游资源:五大名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1990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名录》,是中国第一个同时作为文化、自然双重遗产列入名录的;(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道教名山);、(生物资源丰富,风景优美);皖南古村落(西递、宏村)――世界文化遗产,“桃花源里的人家”、“中国画里的乡村”;歙县――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新安江、太平湖以及众多的洞穴等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革命纪念地。
天柱山、琅琊山、巢湖、花亭湖、大别山区的五大水库和天堂寨。
寿县、亳州――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淮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革命纪念地【答案】一.1.北中低内陆不远2.皖16 巢湖市淮河以北皖中长江以南合肥3.增加计划生育大很多高于高较低输出多少加快加快改善4.淮北平原大别山区江淮丘陵长江沿岸平原皖南山区莲花峰5.季风湿润暖温带半湿润亚热带湿润多少多少淮河流域6.淮河长江新安江巢湖7.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垂直棕壤红壤8.小麦水稻油菜棉花皖南山区大别山区9.两淮地区马鞍山铜陵10.淮南淮北马鞍山铜陵合肥芜湖合肥滁州11.合肥高新技术开发区12.京沪线京九线淮南线皖赣线陇海线13.合肥芜湖蚌埠阜阳安庆14.芜湖蚌埠15.合肥黄山16.(1)合肥(2)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3)淮南淮北蚌埠17. 2010年1月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18.黄山九华山清凉山牯牛降太平湖天柱山琅琊山天堂寨“从加到乘”评析静安区教育学院特级教师曹培英万航渡路小学副校长张敏万航渡路小学罗杰张:“从加到乘”这节课,罗杰老师上得比较轻松,感觉效果蛮好的。
我们发现罗老师的教学设计很有特色,把教材用活了。
你能不能介绍一下,这节课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活动安排的意图。
罗:“从加到乘”是数学新教材第三册第二单元中“乘法的引入”的第二课时。
这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在上节课初步接触了几个几,会写连加算式的基础上,让学生懂得同数连加用乘法简便,会把同数连加的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知道乘法算式怎么写、怎么读,以及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首先是进一步加工教材内容。
新课程理念强调不要一味地“教教材”,而是“用教材”。
“乘法的引入”这部分教材是由游乐园、几个几和从加到乘三部分组成的。
我将游乐园作为一个贯穿全课的情境,利用这个情境展开从加到乘的教学。
为此,我适当处理并拓展了教材内容。
在引入环节,借助课件让学生观察游乐园里划船的项目,数几个3来引出同数连加。
教材中是6个3,但现在的学生计算水平还是比较容易算出答案的。
于是,我一边引导学生数数有几个3,一边把6个3拓展到了10个3来进一步感知几个几。
这样,当学生要一口气报出10个3连加的算式时,当他们看到长长的板书时,明显地感到同数连加太繁了,造成一种强烈的冲突,他们迫切地想去找到用何种方法使同数连加的算式简便,为乘法的引入打好了基础。
其次是采用了自学的方法。
这节课中有关乘法的认识、读法、写法和各部分的名称,都是需要学生理解并掌握的。
我是用了看书自学的方式,让课本来告诉学生。
虽然,他们只有二年级,但是通过新教材一年多的学习,完全有能力独立看书理解。
通过课堂实际反馈,学生也的确具备了基本的自学能力。
还有就是让学生尝试把同数连加改写成乘法。
学生看书自学后,他们是否真正理解了呢?这时,关键是让学生交流,通过表达把这些知识内化。
反馈后再通过进一步应用,引导学生把引入部分几个几的同数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
这个过程既是一种展现数学思维的互动的过程,也是一种数学文化的渗透过程。
这个过程始终紧扣课题,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加号和乘号、加法和乘法的关系。
张:从实际教学效果看,你的设计思路和安排意图,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请你再介绍一下这节课的练习设计是怎样考虑的。
特别是谈谈你在用好、用足教材方面的经验。
罗:如果认真钻研教材,找到教材内容之间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新教材中有些内容的设计是可以反复使用的。
例如,我在巩固练习层次中引导学生“找找还有什么内容求总数也可以用同数连加来表示的?”学生回到游乐园这幅图中找到了:有4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手中有5个气球。
4个5,4×5=20。
后面,判断是不是同数连加的香肠图、馒头图的题目和最后把12个小圆点圈一圈,说说有几个几,并用乘法算式表示的这些题目,都是课本前面一课时几个几中的内容。
我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了运用和拓展。
比如,由馒头图引出了3个0。
张:这些练习设计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我们还是请曹老师对这节课作一些更深入的分析。
曹:“从加到乘”这节课的成功经验,罗杰老师刚才自己总结了四点:第一,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也就是在理解了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从教学实际出发,对教学内容作出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第二,采用了让学生阅读课本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第三,让学生尝试把同数连加改写成乘法,以此检验学生的阅读成效,是不是真正看懂了。
第四,充分利用课本资源,一题多用,一图多用,而且用的比较自然,比较有效。
这些都是其他老师可以借鉴的。
我再谈三点。
首先,从教学目标的达成来看:这节课的主要目标是初步认识乘法,具体地说,就是初步理解乘法的含义,会写、会读乘法算式,以及知道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其中最重要的是乘法的含义,包括对引进乘法必要性的认识,即为什么要引进乘法。
怎样让学生获得这些认识,当然,最好是让学生自己体会、感悟,而不是简单的办法就是教师讲,学生听。
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自己感悟呢?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学生经历从加到乘的过程。
这正是这段教材和罗老师这节课最重要的一个特点。
它反映了新的课程观,即课程应当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经历。
由此可以看出,教材的这个课题取得非常好,凸现了学习的过程性。
老师对教材的加工,把6只小船增加到10只,可以说也是为了让学生经历更为强烈的认知冲突,便于学生感悟乘法的简便。
老师对教学的处理,引领学生边观察边数,一个3,两个3……一直到十个3,也起到了强化同数连加概念的效果。
其次,从学生的思维活动过程来看:在这节课中,学生经历了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过程,也就是由直观的小船,抽象成连加算式,再抽象成乘法算式。
还经历了由一般到特殊的思维过程,即由一般的几个几到几个。
再次,从数学的人文性来看:教师采用话外音的方式,介绍了乘号的来历,乘号为什么用一个×来表示,原来,发明者认为,既然乘法是一种特殊的加法,那就把加号旋转45 °,用来表示乘,不是很好吗。
介绍这个背景知识,也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乘法与加法的关系。
可以说结合教学内容,有机地渗透数学的人文性,是这节课与众不同的一个亮点。
罗:我感到自己这节课中还有不少可以改进的地方。
例如在学生理解了同数连加可以用乘法来表示时,我原先的设计是让学生把2个3、3个3、10个3的连加算式改写成乘法算式后,一起来考虑1个3可以写成1×3,更有利于学生体会数学知识的完整性。
可当时在拍摄课堂实录的时候,一紧张把这个环节给漏了,我觉得挺遗憾的。
曹:不必遗憾。
因为认识不能一次完成。
在今天这节课上,已经出现了3个0的特殊情况。
可以了。
过分追求一节课内容上的完整,有时利少弊多。
不过在今天这节课上,如果提出1个3怎么用乘法表示,估计学生能回答。
但即使解决了这个问题,整数乘法的概念也还需要补充:0个3怎么用乘法表示。
这个问题就不适合在今天这节课上解决了。
其实,在数学的理论中,整数乘法定义为同数连加,则相同加数的个数至少是2,一个几、零个几都需要经过补充定义,才能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