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南文化小论文

河南文化小论文

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同时也是甲骨文的故乡、《周易》的发源地、红旗渠精神诞生地。

悠久的历史积淀和优美的自然风光造就了安阳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具体可以概括为“三根两游”,即:中华文字之根、中华文化之根、中华人祖之根和民族精神游、山水风光游。

一是“文字之根”。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文字,除了甲骨文字以外全部都湮灭了,只有甲骨文字与现代汉字一脉相承,传承至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二是“文化之根”。

五经之首的《易经》,就发源于安阳的里城。

《易经》所包含的朴素唯物主义的哲理,以及它的神秘色彩,在中华文化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独特的作用。

三是“人祖之根”。

三皇五帝之中,就有颛顼、帝喾两位圣贤在我们安阳建都,至今还有他们的王陵,引起了专家学者的极大兴趣。

“民族精神游”是安阳旅游资源的一个鲜明特点。

古代名将岳飞诞生在安阳,岳飞的“精忠报国”精神,是我们民族精神的精华。

安阳也是“人工天河”——红旗渠的故乡,“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更是激励我们实现民族振兴的精神力量。

安阳不仅有古老而灿烂的历史文化遗迹,而且有优美的自然风光,位于安阳西部的太行大峡谷被誉为“八百里太行之魂”和“北雄风光最胜处”,“山水风光游”就展现了安阳丰富的自然旅游景观。

徜徉一座城市,地名是认知和品读城市个性的概念和工具。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地名则是跃动的音符。

城市是历史的积淀物,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在这个城市留下自己的印迹。

老地名蕴含着城市记忆,纪录着城市生命的演进历程,体现城市的筑城形制,街道布局和文化意蕴。

“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安阳地名文化承载着这座城市生生不息发展历程。

地名是有生命的,有品格的,一如安阳一名所蕴涵的宁静和谐、昌明祥瑞。

厚重的安阳地名文化地名是地缘文化和语言文化演进的窗口,悠远的城市的记忆和历史文脉的更新延续构成城市魅力。

对地名文化内涵的探寻,可以洞察到地名实体背后丰富的历史人文信息。

历代安阳人民创造了丰厚的地名文化,无论以山川形制、方位姓氏、人物景致,或以革命英烈、民间传说、历史掌故命名,每个地名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含义。

从小南海、渔阳村到灵泉古寺的历史轨迹;从水冶、铜冶、铸钟街到熔铸司母戊鼎的熊熊炉火;从李珍、子珍、双全到英烈万感楼的浩然正气;每个地名都镌刻着历史的风云际会,记述着曾经的沧桑变迁。

安阳地名文化,构成安阳古都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是一部博大精深,绵延不绝,绚丽多彩的大书;也是安阳乡土名城文化的生动教材。

老城的九府十八巷已洗去岁月的铅华,退去历史的原色,却晕染出悠远宁静的生命体验。

无论小巷的命运如何,古城的历史会延续。

历久弥新的洹河文化是安阳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帜。

地名中蕴涵着城市的历史文化传统,是城市文化底蕴的重要载体;那些亲和淳朴的老街地名,已融入城市的文化氛围,融入人们的精神家园,流淌着浓郁的乡土文化情愫。

历史名城由它的标志和母体建筑组成,二者缺一不可。

城市的街道地名所对应的城市空间,历史进程,地理环境,经济社会,乡土风情等历史人文信息相当丰富。

品读那些文化蕴涵丰厚的地名,给人带来无尽的遐想、流连、会味,留给人们久远的教益和启迪。

安阳地名,无论山川河泊、平原沃土、阡陌道路、古代桥梁,还是县区乡镇、村屯营铺;从昔日老城里晨钟暮鼓的九府巷陌,到安东新区的广夏万间、通衢大道;入夜的易园和市民文化广场光影婆娑,流光溢彩;古朴与时尚,传统与现代相交融。

安阳地名,是城市之根、文化之魂的传承延续。

它所包含的厚重历史文化传统一脉相承;文明、和谐、创新、超越的城市精神生生不息。

地名是一座城市宝贵的文化资源和精神财富,它能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是城市的软实力。

地名同时反映一座城市的文化观念和文明程度,画龙点睛般烘托提高整个城市的文化品格。

爱我古都安阳,知之深方愈发爱之切。

对代表安阳丰厚自然人文禀赋的地名和实体建筑进行发掘、保护、传承,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阳,是具有33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我国八大古都之一,甲骨文和《易经》的故乡,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历史文化积淀深厚,被誉为“文字之根、文化之根、人祖之根”。

世界文化遗产-殷墟博物院殷墟,古称“北蒙”,又称“殷虚”,是闻名中外的中国商代晚期都城遗址,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古代都城遗址。

这里犹如一座展示华夏历史瑰宝的艺术殿堂,它给人以古代文明的陶冶和启迪。

红旗渠,构筑在风景如画的太行山悬崖峭壁之上,被世人称之为“人工天河”,在国际上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

其中红旗渠源、青年洞、空心坝、总干渠分水闸、南谷洞水库、弓上水库、红英汇流、桃园渡槽、曙光洞,夺丰渡槽、水力发电站等地都值得一看。

红旗渠显示了“人定胜天”的伟大力量,这种永恒的精神定会在新的一年中鼓舞着我们,让我们斗志昂扬地去迎接美好的生活给予的挑战。

【安阳春节民俗活动】抬阁旧时民间迎神赛会中的一种游艺项目。

在木制的四方形小阁里有两三个人扮饰戏曲故事中的人物,由别人抬着游行。

抬阁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灯展就像是一台晚会中的歌舞,有了它才有色彩,才有激情,快来看看这热闹的灯展吧。

从安阳文化古都谈古代哲理与内家拳拳理“洹水安阳名不虚,三千年前是帝都”。

郭沫若的诗句把安阳的历史阐释得淋漓尽致。

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安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各个历史时期文化遗存遍布全市,它们见证着中华民族走向文明的每一个进程。

寻找原始人生活痕迹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是中原地区唯一的旧石器时代遗址,1963年被列为河南省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它位于安阳市西南25公里的北楼顶山之腰,坐西朝东距小南海仅1公里,是一处溶岩洞穴。

顺着小南海水库沿盘山公路一直向上,一路观赏山间的风景,不免感慨大自然的瑰丽。

走进小南海洞穴遗址,一座栩栩如生的原始人雕像坐落在洞外,向人们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石洞背靠大山,洞前是相对开阔的地面,东南方距离洹河甚至不足1华里。

走进狭长的石洞中,里面最宽处不足3米,高约2.5至3米,石洞向西南方向延伸至50米远,不禁让人浮想原始人当年的生活状态。

附近村民告诉记者,1960年3月,安阳人民修小南海水库,开山取石时发现这一天然石洞。

1960年四五月份,由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旧石器考古专家安志敏主持了第一次试掘,1978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试掘。

两次试掘都在洞口附近,出土有石器7078件,多种动物化石及用火灰烬。

石器一般器形较小,绝大部分为人工打制的石片。

石料以燧石为主,石英次之,也有少数火石、石髓及石灰岩等,种类计有石核、石片、敲砸器、尖状器和多种刮削器,也有少数装饰品。

动物化石有野驴、水牛、野猪、斑鹿、羚羊、狗、猩猩、鸵鸟蛋、刺猬、狼等。

据科学测定,洞穴的文化遗存,上层堆积距今约13000年,下层距今约2到2 .5万年。

其时代和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相差无几。

文化层厚6米左右,可分5层。

据分析,由于此处地理位置优越,原始人定居洞穴后,制造工具,烧食野兽,到小南海中饮水、捕鱼,到东边平地采摘野果,到西山狩猎,此处渐渐成为古代人类生息繁衍的场所。

由于它是河南境内发现的第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是建国后在华北地区首次发现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洞穴遗址,被郭沫若先生定名为“小南海文化”。

它填补了考古研究上旧石器时代过渡到新石器时代的缺环,为人类的发展历史以及其他各方面的科学研究,提供了难得的宝贵实物资料。

小南海原始人洞穴遗址的发掘,彰显着安阳的古老文明。

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造就北齐石窟小南海石窟原是宏伟的灵山寺,现仅存三座石窟,三窟造像大同小异,规模相近,风格古雅,位于安阳县西南25公里小南海北滨,面临洹水,背靠大山,依山而凿。

从形体结构和风格题材来看,与河北省峰峰响堂山石窟遥相呼应,相辅相成,是北齐时期石窟艺术的珍品。

由于它位于风景优美的小南海附近,所以称之为小南海石窟。

踏进灵山寺并不起眼的山门,映入眼帘的是两块已经与后面山体截然分开的巨石,石窟就开凿在巨石上。

“原来这些石窟都是与山体连在一起的,由于开山取石,才使它与山体脱离。

”70多岁的村民李大爷讲,为了保护这些珍贵文物,石窟与山体分离后,当地政府专门把它们圈成一个院落,并派专人进行看管,做些日常维护工作。

西窟平面呈方形,面积大约在2.4平方米左右。

正中雕释迦牟尼佛一尊,结跏跌坐于长方形台座,左右为胁侍菩萨二像,两侧壁各镌刻菩萨三立像。

门作拱券状,门楣上雕有滚龙两条,中间有一莲花。

门两旁都雕刻有护法神王一尊,组成火焰拱门。

在三个石窟中,中窟的规模相对较大,它平面也呈方形,面积较小。

正中雕释迦佛一尊,火焰背光,内浅刻6个腾空飞舞的飞天,左右刻二胁侍菩萨,两侧壁各镌侍立菩萨3尊,其间各浅刻3尊小型菩萨,手拿莲枝。

东壁上部有浮雕弥勒说法图案,西壁有浮雕莲枝菩提树图案。

座台上刻有三个伎乐人。

全窟萦壁遍布拜佛积德、敬佛造像的题刻。

门亦作拱状,有门槛。

门额饰形象生动的二青龙,间有火焰宝珠,下为两只金翅鸟。

门洞两旁对称地刻有挺立着的天王浮雕,威武雄壮。

门额上有大片削平岩石镌“方法师镂石板经记”,记载着当年的故事。

东窟毁坏相对比较严重,与其他两个石窟相同,平面也呈正方形,面积为1.66平方米。

正面中间雕琢释迦佛1尊,左右刻二胁侍菩萨,两侧壁各雕3尊菩萨。

其间弥刻大小佛像23尊,没有统一布局,看上去不像是一次雕刻成的。

“东窟是从其他地方整体搬迁过来的。

”说起东窟的由来,李大爷来了兴致。

东窟原来位于附近村庄里,由于附近一些石料场不断放炮崩山,危及文物安全,而且容易遭到人为破坏,安阳县文物保护部门决定将东窟整体迁移到中窟围墙内。

北齐时期的三大石窟,让人感叹古时劳动人民鬼斧神工的雕刻艺术和匠心独具的创造,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安阳文化艺术源远流长,从北齐繁衍到了现在。

寻访后岗三叠层文化走进安阳高楼庄,一幢幢居民楼林立,很难看出古代原始人生存过的痕迹。

然而,在高楼庄的地下,却遗留着黄河中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与青铜时代遗址。

据了解,1930年,获得美国哈佛大学考古学硕士学位的梁思永学成归国,第二年春天,他主持了安阳后岗遗址的发掘,共开探沟25个,发掘面积216平方米,发现有白灰面房址、陶器、石器和骨器等。

当年秋天,他又进行了第二次发掘,开探坑20个,发掘面积385平方米,除发现有白灰面房址外,还发现了一段长70米的夯土围墙。

与之前的发掘不同,根据发掘出的遗物统计,依据土质土色的区分和遗物特征,他将发掘出的文化层合并为3个大的文化层,即上层的小屯文化、中层的龙山文化和下层的仰韶文化层,也就是中国考古学史上著名的“三叠层”。

此后,这个遗址又被进行了数次挖掘。

仰韶文化的彩陶钵、碗、罐形鼎,以及三角斜线纹、多道短线纹等彩陶纹样特征鲜明,遗存被命名为仰韶文化后岗类型,年代为公元前4390年到公元前4180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