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历史必修·人民版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二轮复习)
(1840-1895)
授课时间:2015年4月1日上午第3节
授课班级:高三(6)
授课教师:庄爱平
【2015年考纲要求】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
(3)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2.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新思想的萌发
(2)林则徐“开眼看世界”;魏源的《海国图志》
4.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3)报刊的发展
【学情分析】
我校为省三级达标高中。
2015届高三共有两个文科班。
高三年级的历史学习,是学生在高中阶段学习历史的终点,更是关键。
一轮复习已经结束,根据我们学校高三学生起点低,基础差的实际,二轮复习本着准确定位教学起点,夯实基础,瞄准高考,培养能力,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从而全面提高历史教学质量。
【设计思路】
1.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建立的历史,是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不断抗争与探索的历程,更是近代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历程。
本节课为高三第二轮复习课,打破人民版历史教材专题体系,节选中国近代史(1840-1895).复习时注意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三条主线的交融与影响,准确把握中国近代史的内容。
2.本节课以近代化(现代化)史观为指导,整合中国近代史知识,揭示中国近代化道路的艰难历程,学习时,应了解近代化(现代化)史观的基本内容,加深对节课内容的理解,提高复习效率。
3.近代化(现代化)史观认为相对于传统而言,近代化的过程就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变迁过程。
近代化的实质是实现社会的转型,从传统的农业社会转化为现代工业社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及《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甲午中日战争及《马关条约》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与失败。
经济上自然经济逐步解体,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思想上从林则徐、魏源等“师夷长技以制夷”。
社会生活上:外国生活方式逐步进入中国。
认识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2、过程与方法:讲授法、探究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从1840年开始,在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下,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新的经济因素处于萌发状态,中国人民一方面抵抗外国侵略,维护中国的独立与主权,另一方面,先进的中国人逐渐认识到中国落后,开始主张学习西方,开启了民智。
随着列强对中国侵略进一步加深,客观上带动了中国社会各方面的变革,中国近代化真正起步。
体会中国近代化的曲折与艰难。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中国是怎样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人民向西方学习的历程;近代化
【教学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案
【教学过程】
近代中国史总体概述:
一、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
二、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三、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
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四、分期界标:“五四”运动
⒈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领导;三民主义为指导思想;资产阶级共和国为前途
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领导;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思想;新民主主义国家为前途
(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
【阶段特征】
一、政治:
⒈封建制度日益衰落,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⒉人民反封建反侵略的不断增强。
二、经济
⒈自然经济日益解体;
⒉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早期现代化;
⒊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⒋近代工业体系慢慢形成,但不完整。
三、思想
⒈开始向西方学习;
⒉民主思想逐步产生。
四、外交:闭关锁国的局面逐渐被打破,中国被迫日益对外开放。
【考点整合】
一、列强侵华与农民阶级的抗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
(1)原因
①根本原因是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以英国为首的西方国家蓄意打开中国国门,使中国沦为其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3)影响(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①中国的主权遭到破坏,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逐步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③西方思想文化传播,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学习。
2.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
(1)原因:英法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在华利益。
(2)过程
①1856年,英法联合发动战争。
②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洗劫并火烧圆明园,中国战败求和。
(3)结果: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10月签订《北京条约》。
(4)影响: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
3.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年)
(1)前期
①1851年金田起义,太平天国运动开始,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双重任务。
②1853年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反映了广大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但其绝对平均主义具有空想性。
(2)后期
①1856年,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的转折点。
②1859年,颁布《资政新篇》,是在中国最早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但没有反映农民的要求和愿望。
③1864年,太平天国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
4.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
(1)原因:日本资本主义发展需要在中国抢占商品市场,掠夺生产原料。
(2)结果:中国战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
(3)影响: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②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
③中华民族觉醒。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1)在外国商品的冲击下,中国小农经济中的“织”与“耕”分离,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2)欧美各国从中国掠夺原料和农产品,中国逐渐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2.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
时间原因表现影响
3.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2)交通与通讯工具的进步
(3)近代报刊的出现
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1、代表人物:林则徐、魏源
2、主要思想及著作:师夷长技以制夷;《海国图志》等
3、“开眼看世界”的思想发展成一股社会思潮;探究、学习西方逐渐成为中国近代思想的主流
◆考向聚焦一:近代列强侵华特征及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关系
探究思路:特征,关系,结论
◆考向聚焦二:多元史观解读中国近代通商口岸的开放
探究思路: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文明史观,社会史观◆考向聚焦三:中国与西方近代化的比较
探究思路:领导力量,起步方式,社会基础
【课堂小结】
【作业布置】
【板书设计】
工业文明冲击下中国近代化探索(1840-1895)
一、列强侵华与农民阶级的抗争
1、第一次鸦片战争
2、第二次鸦片战争
3、太平天国运动
4、甲午中日战争
二、经济结构的变化和社会生活的变迁
三、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1、代表人物
2、主要思想及著作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