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面试真题及答案初中化学《化合价》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提问】我们之前学习过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那么大家还记得这两个物质的化学式要如何书写么?(三)巩固提高【提出问题】已知元素的化合价该如何书写化合物的化学式?【学生回答】知道了元素的化合价,可以根据成分元素的化合价推求实际存在的化合物中元素原子的个数比,从而写出化合物的化学式。
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提出问题】两种不同的元素在结合成化合物时,原子个数比与化合价有怎样的关系?【学生回答】化合价之比与原子个数比互为倒数。
(四)小结作业小结:请学生总结本堂课的收获。
作业:阅读课本,思考已知化合物,该如何推求其中元素未知的化合价?四、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举例说明化合价的实质是什么?【参考答案】在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例如NaCl 中,一个氯原子得到1个电子是-1价,1个钠原子失去1个电子是+1价。
在共价化合物里,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1个原子跟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电子对偏向那种原子,那种原子就显负价,电子对偏离那种原子,那种原子就显正价。
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2.你通过这节课想让学生获取怎样的知识?【参考答案】学生需要掌握两点:首先,能背诵出一些常见元素的化合价。
其次,能说出化合价的一般规律,即非金属元素与氢、金属化合显负价,与氧化合显正价氢1(+1)、氧2(-2)应记住:正、负总价和为零;许多元素有变价,条件不同价不同。
初中化学《溶液》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可以回忆一下自己在喝雪碧、可乐时是什么味道? 【学生回答】雪碧、可乐喝起来都是甜的。
【教师追问】同学们能说一说这是什么原因吗?【学生回答】因为雪碧、可乐属于混合物,溶解了很多糖、香精等添加剂。
【教师引导】没错,同学们说的都很正确,在生活中像可乐,雪碧这样的液体有很多,那像这样的液体在化学中我们把它叫做溶液,溶液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溶液世界里又有哪些奥秘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溶液的形成,揭开溶液世界的神秘面纱。
(二)探究新知1.溶解现象【教师提问】将食盐放入水中会有怎么样的现象发生?【学生实验】食盐溶水。
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教师提问】只有食盐这样吗?其他物质会不会?【学生实验】利用高锰酸钾、蔗糖开始溶水实验。
【教师提问】将其他物质放入水中,发生了什么?【学生回答】物质消失并进入了水中。
【教师讲解】我们把物质放入水中,物质消失并进入水中的这个过程称为物质的溶解。
(板书书写)【教师提问】物质溶解的本质是什么?(组织学生讨论,并参与讨论。
)【视频展示】播放溶解过程的动画,让学生更为直接的了解溶解过程。
【合作探究】溶解过程:将物质放入水中,构成这些物质的离子(如食盐中的钠离子)或分子(如蔗糖中的蔗糖分子)不断向水里扩散,最终均匀的分散到水中。
【教师提问】溶解后形成的体系又会有什么特点呢?2.溶液【学生回答】溶解后形成的体系,放置一段时间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教师总结】我们把溶解后形成的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做溶液。
(板书书写)【教师讲解】溶液由两部分构成:溶质和溶剂。
被分散的物质叫做溶质,如食盐,分散到它里面的物质称为溶剂。
(板书书写)【教师提问】溶剂一定是水吗?【学生实验】将碘放入酒精中。
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教师提问】将碘放入酒精中,有什么现象发生?【学生回答】碘消失了,并且酒精由无色变成了红棕色。
【教师提问】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学生回答】碘在酒精中发生了溶解,形成了溶液。
【教师讲解】在日常生活和科研工作中,水是最为常见的溶剂,有时我们还要使用到其他溶剂。
所以,我们的溶剂不只是水,还有很多其他的溶剂,如酒精等。
(三)巩固提升(四)小结作业【学生总结】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课下通过家庭小实验探究溶质能否无限度的溶解在溶剂中。
四、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用汽油或加了洗涤剂的水都能除去衣服上的油污,二者的原理相同吗?【参考答案】汽油和洗涤剂清洗油污的原理不同。
汽油能溶解衣服上的油污,从而具有去油污的作用,而洗涤剂具有乳化作用,能使衣服上的油污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随水流走,从而具有去油污的作用。
2.结合本节课说一说在教学过程中“小组讨论”应该注意什么?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参考答案】设置“小组讨论”时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讨论问题的时机,要设置合适的教学情境提出问题;其次,提出的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思维水平和知识能力水平;再次,问题要具有一定的启发性,能够协助学生理解本节课所学知识;最后,在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点拨疑难问题、适时给予指导。
因此,我将小组讨论设置在本节的难点“溶液的微观过程”上,让学生在观看动画的基础上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把握物质溶解的微观过程,既符合学生思维和认知水平,又增强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我及时的进行点拨和指导,达到最好的探究效果。
初中化学《离子》一、考题回顾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教师提问】教师展示铁、水、食盐的三幅图片,请学生说出各个物质是由什么粒子构成的。
【学生回答】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
原子得电子形成阴离子,原子失电子形成阳离子。
【教师提问】像氯化钠这样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成的化合物还有很多,例:氯化镁、氯化钾等。
请学生同桌间讨论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具有怎样的共同特征?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学生回答】由离子构成的物质均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构成,一般含有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是由阴阳离子结合而来的。
2.分子、原子、离子的转化【教师提问】分子、原子、离子都可以直接构成物质,请同学们举例说明。
【学生回答】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金刚石、硅等;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氢气、氧气等;由离子构成的物质有氯化钠、氯化钾等。
【教师引导】这些粒子之间不是完全独立的,他们之间可以实现转化。
请学生小组讨论得出分子、原子、离子的转化关系。
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讨论交流】原子可以结合成分子,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失去或得到电子形成离子;离子得到或失去电子形成原子。
【教师补充】教师用关系图的形式表示出来。
(四)小结作业【教师提问】引导学生经过本节课的内容谈收获。
【学生回答】本节课学习了离子的形成过程和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转化。
【作业】阅读教材72页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从核外电子排布的角度思考离子的形成过程。
【板书设计】2.本节课你如何直观的让学生认识到分子原子离子间的相互转化?题目来源于考生回忆【参考答案】本节课主要通过图片、动画、举例子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原子、离子及其分子之间的构成与转化关系。
然后又通过老师问、学生答、学生举例的形式,说明有哪些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离子构成的。
结合案例学生讨论得出分子,原子,离子的相互转化关系。
以此让同学们化抽象为具体,更加形象直观认识分子,原子,离子的转化关系。
2018下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初中化学面试真题及答案第一批初中化学《气体的收集方法》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5日上午山东省济宁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气体的收集方法2.内容:在通常状况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因而常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二氧化碳。
方法提示:气体的收集方法收集某种气体的方法,主要取决于这种气体的性质。
例如,不与空气反应的气体,密度比空气大的用向上排空气集气法收集(图2-16a),密度比空气小的用向下排空气集气法收集(图2-16b)。
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气体可以用排水集气法收集(图2-16c)。
3.基本要求:(1)要求配合教学内容有简单的板书设计。
(2)教学过程中要有课堂互动环节。
(3)请在十分钟内完成试讲。
答辩题目:1.实验室收集氢气可以用什么方法2.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探究中,能否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素材?二、考题解析【教学过程】环节一:复习导入【教师提问】之前我们已经学习了如何制取氧气,氧气在收集的时候可以采用什么方法。
【学生回答】向上排空气法,排水法。
【教师总结】对于其他的气体又该如何来收集呢?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收集有没有规律可循呢?这节课一起来研究。
环节二:新课教学1.演示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取【教师提问】现在请大家看投影,老师提供三种实验方法:①碳酸钠与稀盐酸的反应;②石灰石和稀盐酸的反应;③石灰石和稀硫酸的反应,同学们进行小组实验,然后仔细观察现象,分析三种方法哪个比较适合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为什么?组内讨论一下。
【学生回答】①选择石灰石和稀盐酸,用碳酸钠反应太快,不易控制;②选择稀硫酸,会生成硫酸钙微溶,会阻止反应继续发生。
【教师讲述】在实验室里,制取二氧化碳我们常用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来制取。
请同学们写出反应原理。
【学生回答】化学方程式是:CaCO3+2HCl=CaCl2+H2O+CO2↑【教师演示】教师演示二氧化碳的制取实验。
制取后请学生思考如何进行收集。
【教师提问】从气体密度与空气的比较、是否溶于水和是否与水反应等方面比较二氧化碳和氧气的相关性质,确定制取二氧化碳应采取哪种收集装置?【学生回答】气体密度与空气的比较是否溶于水,是否与水反应二氧化碳相同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溶于水,与水反应氧气条件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略大不易溶于水,不与水反应二氧化碳易溶于水且与水反应,所以不能采取排水法收集,但是二氧化碳和氧气都比空气密度大,所以同样可以采取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2.气体收集方法的总结【教师提问】气体的收集装置有哪几种?【学生回答】排水装置、向上排空气和向下排空气装置。
【教师提问】选择气体收集装置需要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回答】考虑气体的密度、水溶性、是否与水反应。
【教师提问】为什么要考虑这些因素?【学生回答】向上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向下排空气法适用于密度比空气小的气体;排水法适用于收集不溶于水、不与水反应的气体。
环节三:巩固提高画出实验室常见的气体收集装置的装置图。
环节四:小结作业小结:学生总结本节课重点知识,教师补充。
作业:请学生课后思考收集气体后如何进行检验和验满。
【板书设计】【答辩题目解析】1.实验室收集氢气可以用什么方法?【参考答案】可以采用排水法与向上排空气法。
2.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探究中,能否选取生活中的一个素材?【参考答案】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就是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在生活中以及小学科学实验中已经知道了食醋可以溶解鸡蛋壳,因此可以选取这一素材。
初中化学《分子结构》一、考题回顾题目来源:1月5日上午四川省成都面试考题试讲题目:1.题目:分子结构2.内容:由分子构成的物质在发生物理变化时,分子本身没有发生变化。
例如,水在蒸发时,它只是由液态变成了气态,而水分子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它的化学性质也没有改变;当品红溶于水时,品红分子和水分子都没有变成其他分子,它们的化学性质也各自保持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