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李鸿章的体育思想
发表时间:2010-11-15T09:59:17.037Z 来源:《魅力中国》2010年8月第3期供稿作者:袁庆1 万仲平2 [导读] 公元1823年2月李鸿章生于安徽省肥东县的一个耕读之家
袁庆1 万仲平2 (江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江西南昌 330022)
中图分类号:K252 文献标识码:A
摘要:1840年以后,在中国社会走向近代化的过程中,在众多对社会有重要影响的人物中,李鸿章是影响时间最长的。
文章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从李鸿章的生活年代背景简单介绍他的养生、军事和体育教育思想及他的思想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李鸿章体育思想原因公元1823年2月李鸿章生于安徽省肥东县的一个耕读之家。
1847年,他以进士出身步入官场,不久便参加了镇压太平天国的活动,并以此为基础,称谓后来淮军的统领。
他先后被清政府任命为江苏巡抚、两江总督、湖广总督等职。
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使他成为当时政府中最有实力的人物,政治生涯达到了巅峰。
1894年甲午战争之后,李鸿章开始脱离权力中心,并与1901年走完了他的人生道路。
李鸿章生活的年代,正值中国社会的转型期、东西文明的碰撞以及内忧外患的局面,这些都对李鸿章产生了很大影响,所以他的体育思想带有显著地时代痕迹。
1.养生体育思想
李鸿章6岁开始读书,从小就表现出的才思、气魄与其他人的迥然不同而得到其父的赏识。
后来跟着是享塾老师的伯父李文煜学习,再后来拜当地的一位姓周的名儒老师为师。
正是由于受家庭教育和儒家思想的影响,他对儒家思想文化和如何做人有着独特的自我认识,而这恰恰使他与传统的养生体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李鸿章曾制定了十六条养生戒律,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反映出了他的养生之道。
他认为,生活之中的养生之道一定要注意的。
李鸿章曾多次向家人介绍他运用按摩和导引进行养生的心得。
其导引具体内容为:1、叩齿2、咽津3、浴面4、鸣天鼓5、运膏肓6、托天7、左右开弓8、摩丹田9、擦内肾穴10、擦涌泉穴11、夹脊穴12、洒足。
他在《致四弟》的家书中说“人虽有文章、名誉、而无强健之身体,亦何所用之?”所以他说“故养生之术,不可不注意也。
养生非求不死,求暂时之康健而处安乐之境而。
”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他对身体强健的重要认识,养生的目的是为了强身健体。
中国传统的养生体育的内容,既包括身体的修炼,也包括精神的修养,而这种精神的修养就是心理调节,这种心理调节称谓李鸿章养生体育的又一重要内容。
,并体现在生活得各个方面。
他告诉自己的亲人,“体气多病,得名人文集,精心读之,亦足以养病”,告诉亲人,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坚持良好的心态。
李鸿章认为,人得养生应该有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
人只有在自强的条件下,才可能做到自立,国家也是这样。
做到以“诚”为本。
这是为人的基本素质。
李鸿章之所以把“诚”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境界,这和他从小就受到的儒家文化的熏陶是分不开的。
2.军事体育思想
1862年李鸿章仿照湘军制创建了淮军,它是李鸿章私人招募的军队,不受清廷兵部的指挥。
作为淮军统帅的李鸿章,因为“职在主兵,亦不得不考求兵法”,从带兵中学会了练兵,从战争中的不断磨练,逐渐形成了他的一套军事体育思想。
鸦片战争使国人认清了西方列强侵占中国的野心,也让国人看到了西方列强军事装备的技术进步。
淮军初创时武器装备十分落后,受到外国人的嘲笑,一开始,李鸿章不以为然,认为军队“军贵能战,非徒饰观美”,但他在上海亲眼看到洋枪队与太平军作战的情景时,才真正感到中国军队武器装备的落后,因此下决心学习西方,增强淮军战斗力。
李鸿章明确指出要“师其所能,夺其所侍”,以推进中国军队建设的近代化。
所以李鸿章指出首先要不断学习和掌握西洋武器和装备。
在鼓励学习和掌握新式武器装备方面,李鸿章走在前面,成立了江南制造总局,主要仿造洋枪、洋炮、洋船并兼有购买洋枪样跑的任务。
李鸿章认为,装备了新式武器的军队,还必须进行新式武器的装备训练,以掌握新式武器的使用方法。
“制器与练兵,相为表里。
练兵而不得其器,则兵为无用”,从中我们就可以看出李鸿章深刻认识到学习西方军队训练方式和购买武器同等重要,所以要大力引进和采用西洋的兵操训练。
李鸿章很早就开始了对西方军队练兵方法和攻防战术的了解与学习,雇佣大批外国军官到淮军的各营中担任军事教习,帮助淮军进行兵操训练。
除了推动兵操训练以外,李鸿章还对整个清朝军队的近代化建设问题也曾有所建议,明确提出重新组建的陆军军队一律改为洋枪队,沿海防营并换用后门进子枪,各海口仿照洋式,修筑沙土炮台。
聘用德国人为淮军的兵操教练,选拔年少力壮的中下级军官赴德国学习陆军知识。
3.体育教育思想
李鸿章认为“西人求学实济,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入塾读书,共鸣其理”,所以他强调学西学,办教育是“中国自强根本”和“目前当务之急”。
他多次呼吁“士大夫留心经世者,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奏请“各海口必应添洋学格致书馆,以造就人才”,要改变过去中国的传统教育,认为“中国士大夫沉浸于章句小楷之积习,武夫悍卒又多粗蠢而不加细心,以致所用非所学,所学非所用。
无事则嗤外国之利器为奇技淫巧,以为不必学。
有事则惊外国之利器为变怪神奇,以为不能学”。
他还抨击无用的科举制度,建议设立“洋学局”,献身于这类学问的人同样取得功名,所以1881年和1885年李鸿章在天津分别创办了水师学堂和武备学堂。
在《光绪政要》中,对天津水师的课程开设要求“日间中学西学,文事武备,量晷分时,兼并课程”,并强调说“以升降娴其技艺,即以练其筋力”,意思是说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教育的同时,还要接受体育训练。
水师学堂的体育课内容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足球、跳栏比赛、跳远、跳高、游泳、滑冰、木马、单双杠和爬山运动等等。
武备学堂当时开有学科和术科两种,术科即有体育之意,说明在学堂应该有正常的体育教学活动。
小结
李鸿章从小受家庭教育的影响,在李鸿章的身上曾打下深深地儒家文化的烙印,从他的养生体育思想中体现的淋漓尽致,他的自强和自立给我们后人深刻的启示,无论做人做事,以诚为本,自强自立。
从他的军事体育思想中可以看出他是一位追求进步的,吸取他人长处为我所用的人。
这对以后对我们生活学习等等各方面都有着积极的作用。
李鸿章能够在教育方面提出开设新式学堂,要求不但要接受专业知识的教育,而且应该接受身体锻炼,并派遣留学生出国学习等主张并付诸实施是难能可贵的,是对封建教育的冲击和改革,为西方近代体育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为中国近代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谭华.体育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李鸿章全集(第6卷)[M].海南出版社,1997
3. 李砂砂. 略论李鸿章的教育思想[J]. 阴山学刊,200
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