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如何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如何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2.恩格斯关于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思想

❖ 恩格斯晚年在《法德农民问题
》中具体阐述了在一个小农经
济占主导的落后国家如何实现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问题,即
主要应当完成“生产资料转归
公共占有”这一社会主义的任
务,而具体的解决措施就是合
作社。
❖ 恩格斯晚年提到了合作社的两种形式:国有土地上的农业工人合作社和土地 集体所有的农民合作社。农业工人合作社的组织形式,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理 解:
第一阶段
1949年10月至 1953年,以办互 助组为主,同时 试办初级形式的 农业合作社 .
第二阶段
1954年至 1955年底, 初级社在全 国普遍建立 和发展
第三阶段
1956年初至 1956年底, 高级社迅猛 发展及农业 社会主义改 造基本完成
❖ 2.改造背景
随着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开展,个体农业经济 愈来愈不适应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就当时在 国民经济中占绝对优势却又分散、脆弱的个体农 业来说,在土地改革以后,由于摆脱了封建主义 的束缚,农业生产在一个时期内有过相当大的发 展,但受小农经济的局限,增产潜力有限,难以 适应工业化对粮食和工业原料作物迅速增长的需 求,无力为国家工业化积累资金和扩大工业品的 市场。只有加快对个体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才 能适应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要求,发展农 业和提高整个社会生产力。
❖ 第一,农业集体化是解放农村生产力的伟大 革命。
❖ 随着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苏联的粮食生 产展现了基本上不断上升的趋势,由于粮食生产 的增长, 苏联在一九三五年取消了粮食和食品配 给制, 副食品的供应也逐步得到改善。集体农庄 庄员的收入也迅速的增加了。
❖ 正当资本主义世界连续爆发两次世界性的经 济危机的时候, 苏联却呈现了一片欣欣向荣的气 象
❖ 第三,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进一步巩固 了工农联盟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 苏联在一九二八年出现的粮食收购危机, 曾 经使工农联盟一度面临遭到破坏的危险。但在农 业集体化实现之后, 广大农民提高了社会主义觉 悟, 加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及其联系的加强, 使 工农联盟在新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农民 从实践中深刻认识到只有保住这个社会主义国家, 才能主宰自己的命运。因而不惜用鲜血和生命捍 卫自己的国家。
4.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历史局限性
❖ 第一,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不是完全以发展农业经济、保 护农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 而更主要的是以国家生存 的需要为立足点;
❖ 第二, 斯大林认为, 又大又纯的生产资料公有制形式才是 社会主义, 而把非公有制成分都看成是社会主义的对立物, 对其进行彻底改造;
❖ 第三, 斯大林违背了列宁关于改造小农必须遵守自愿、示 范、渐进的原则, 片面、教条地强调农村生产组织形式的 意义, 强制推行农业集体化, 结果导致苏联农民不接受、 甚至抵制集体化运动;
❖ 第二, 农业集体化的实现和农业生产的增长, 保证了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的迅速完成, 推动了
国民经济的大发展, 因而得以在不太长的时间, 把苏联建设成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 1938年, 苏联就由一个农业国变成工业国。 1937年工业总产值已超过德国、英国、法国, 跃 居欧洲第一位, 世界第二位。从一九二六年至一 九四零年, 钢每年增长100万吨, 煤每年平均增长 1000万吨, 石油每年平均增长150万吨。苏联工业 的迅速增长, 为后来胜利地击败德国法西斯奠定 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 对待中农则沿用列宁妥协结盟 的政策,使中农成为社会主义改造 过程中无产阶级可以依靠的力量。 而对于富农则是采取消灭的政策, 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把富 农作为一个阶级彻底消灭。到1 9 3 7 年前后,苏联农村有93% 的 农民参加到集体农庄,农业集体化 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 建立。
❖ (3)农业工人合作社是与计划性农业相联系的,是社会主义高级
阶段的社会经济的一个部分。因此,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低级阶段 的农民集体所有制的合作社还要向农业工人合作社转变,只有这样才 能完成向完全的共产主义过渡。
三、列宁斯大林的实践
❖ 1.列Leabharlann 对马恩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的继承❖ 在苏维埃政权甫一成立之时,列宁马上实行 土地改革,剥夺大土地所有者的地产,使土地变 为全民地产,并且“根据当地条件,按劳动土地 份额或消费土地份额把土地分配给劳动者”, 从 而保证农民能够坚定的支持无产阶级,建立巩固 的工农联盟。即使是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 为了保证军队和工人的粮食供给不得不征收农民 所有余粮,但是列宁仍然坚持在农村要采取同农 民结成联盟的方式,“力求同他们的妥协,关心 他们的一切愿望,在确定社会主义改造的方式方 面向他们让步。”
二、马克思恩格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论述
❖ 1.马克思对所有制问题的认识
❖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私有制是非劳动者的私有制,他们 占有的生产资料是剥夺来的,是资本化了的剩余价值,无 产阶级的国家可以采取没收或赎买的办法将其收归国有。
❖ 而农民和手工业者的个体所有制是劳动者 的私有制,他们的生产资料是自己劳动的 积累或者主要是自己劳动的积累,原则上 不能剥夺。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只能经过 合作化的途径,逐步把他们从个体所有制 改造为劳动群众的集体所有制。
❖ 按“新村运动”中主导力量的变化,“新村运动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第一阶段:政府主导农村建设阶段(20世纪70 年代到80年代中期);
❖ 第二阶段:政府与社会共同发展阶段(20世纪 80年代中期90年代初期);
❖ 第三阶段:农民主导发展阶段(20世纪90年代 以来)。
(2)发展特色与经验
❖ (一)重视改善基础设施,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 进程
LOGO
如何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总体思路
1 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介绍
2 马克思恩格斯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论述
3
列宁斯大林的实践
4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历史回溯
总体思路
5 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及启示
6 全面评价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一、我国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 1.基本情况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是把过渡时期以生产资 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小农经济,改造成为以生产资 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集体经济,发展农业 生产,改变农村十分落后的状况。
(1)发展历程回顾
❖ 1950年韩国颁布《土地改革法》,废除旧的租赁 关系,将土地直接想耕种者开放,即自耕农的土 地限制在3町以内(约45亩),超过部分由政府购 买,再出售给缺少土地的农民,而农民分配到的 土地,其租金可以用现金和实物在5年内分期偿还 完毕。此外,韩国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的“新村 运动”也对其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 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 第四, 斯大林把优先发展重工业放在了过高的地位, 忽视 了国民经济按比例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
五、世界农业发展历程及启示
1.韩国
4.台湾
2.日本
3.欧洲
5.美国
❖ 1.韩国农业发展概况
❖ 韩国是在二战后从日本殖民统治下获得解放 并宣告独立的。当时韩国的国民经济以农业为主 ,生产严重倒退,物资匮乏、粮食供应紧张、失 业和通货膨胀严重,被列为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然而,在60年代后的30年内,韩国不仅成功摆 脱了朝鲜战争的影响,而且一直保持着世界经济 史上罕见的高速增长态势,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 注,被许多经济学家称为“韩国奇迹”。
(1)改革阶段历程
阶段一
政府采取强硬措施废除封建半封建土地所有制,确 立自耕农体制,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小规模家庭 占有和经营,农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结合。
阶段二
放宽土地所有权流转限制,提倡土地转让和相对集 中,鼓励扩大土地占有规模。1961年制定的《农业 基本法》标志着日本农业政策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1)这里的合作社是农业工人合作社,而不是农民合作社,因为 在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主义社会中,不存在农民个人的土地所有。
❖ (2)在国有土地上的农业工人合作社以及工业中的合作社,只是 生产资料首先归国家所有之下的一种生产组织形式,而不应成为独立 的合作社所有制,这意味着生产资料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是分离的。在 恩格斯看来,生产资料归国家所有,合作社只是使用这些生产资料。
❖ (二)重视促进农民增收,改善农民生活 ❖ (三)重视发展农协组织(尤其是基层农协) ❖ (四)韩国政府还十分重视土地的集中化管理和
集约经营
❖ 2.日本农地制度的变迁及其启示
❖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但农业领域内的封建生产关系仍严重存在,广大 农民无地或少地,被迫成为佃农,地主利用对土 地的占有权收取高额地租。这种土地所有制阻碍 了农业的发展,也给国家的工业化、市场化、现 代化建设带来威胁。于是,日本开始致力于土地 制度的改革。通过三个阶段的改革形成了农地私 有为主,小规模家庭占有、合作化经营、社会化 服务的农业经营体制。

——《斯大林全集》第十卷
❖ 斯大林的农业集体化道路大致可概括为:
❖ 在很短的时期内,通过群众运动的方式,用行政 命令,派工人下乡的办法,将农民使用的土地集 中起来,组成劳动组合式集体农庄,并且全盘集 体化与消灭富农同时进行。
❖ 国家还通过组织机器拖拉机站,加强对农庄的领 导和实现农业机械化。
2.苏联农业集体化特点
❖第一, 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以一场社会大变革 的面貌出现的;
❖第二, 苏联的农业集体化运动是为苏联社会主义 工业化运动服务的;
❖第三, 苏联实现农业集体化的时间短; ❖第四, 农业集体化运动与消灭富农阶级联系在一
起; ❖第五, 苏联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实现途径比较单
一, 就是建立集体农庄。
3.苏联农业集体化运动的成就
❖ 第四, 苏联农业集体化的实现,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史上,找到了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第一种模式。
❖ 苏联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在这样的国家里, 把二千五百万分散的个体农户组织到社会主义集体经济中 来, 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集体农庄, 这是一 个伟大的创举。像十月革命一样, 又一次使全世界为之震 惊, 反动派为之膛目, 进步人类则从中受到了鼓舞。尤其 是给小农业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国家, 提供了引导农民走上 社会主义道路的宝贵经验。这些经验是苏联人民的宝贵财 富, 也是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