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适航概述(课堂PPT)

适航概述(课堂PPT)

1.1.2 内涵
适航性包括初始适航性和持续适航性。 初始适航性保证飞机在设计和研制阶段满足适航性指标和要求, 飞机通过初始适航审定就可取得适航证; 持续适航性是指飞机交付使用以后适航性的保持,其核心是为了 保障飞机的使用安全性。
初始适航性审定是在航空器交付使用之前,适航管理部门依据 各类适航标准和规范,对航空产品设计、制造的审定,以颁发 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和适航证为主要管理内容,通过一系 列规章和程序来验证航空产品的设计特性、使用性能以及制造 质量和安全状态,以确保航空器和航空器部件的设计、制造按 照适航部门的规定进行。
10
§1.2航空器适航性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1 国外航空器适航性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美国民航最早提出了适航的概念,目前其民用航空器适航技术 和管理体系已经非常成熟。世界上多数国家早已开展适航管理 工作。
适航审定站在整个航空运输系统的层面上,从技术和管理两个 方面为航空器的安全水平把关。
持续适航性审定是在航空器投入使用之后,依据各种使用、维 护、维修和改进等方面的标准,使其适航性得以保持。
9
§1.2航空器适航性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1 国外航空器适航性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依照《国际民用航空公约》,各成员国需建立民用航空器适航 管理机构,履行国家适航部门的职责,开展民用航空器适航管 理工作。
3.逐步强调了综合因素,是抽象的集合概念,是航空器中每一涉 及安全的部件和子系统,以及整体性能和操纵特点的安全品质 的综合反应。
4.强调了适航性是以预期运行环境的航空器使用限制为界定条件
的;(预期运行环境包括大气、机场、航路、空中交通管制等。
使用限制包括速度、高度、重心、质量以及发动机和其他设备
的使用限制。 )
适航性是个抽象的、物理的、全过程的集合。 适航性这个词并不是出于理论或学术研究的需要,也不是出于
设计、制造航空器的需要,而是出于为维护公众利益的民用航 空立法的需要。在民用航空活动的实践中,为达到某种适航性, 民用航空器必须符合法定的适航标准和处于合法的受控状态。
7
§1.1 航空器适航性的定义与内涵
5
§1.1 航空器适航性的定义与内涵
1.1.1 定义
随着航空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民用航空的发展,以及对航空安全 认识的深化,适航性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
尽管上述列举的适航性定义和解释不尽相同,但有其共性的几 个要点:
1.均局限于民用航空器(除军事、海关、警察等部门使用的国家 航空器之外)2.Βιβλιοθήκη 以在实际飞行中所应具有的安全性为归宿。
1.1.2 内涵
适航性不仅是民用航空器的固有属性,同样也是国家航空器(军 事、警察、海关)的固有属性。
适航性是指该航空器包括其部件及子系统整体性能和操纵特性 在预期运行环境和使用限制下的安全性和物理完整性的一种品 质。这种品质要求航空器应始终处于保持符合其型号设计和始 终处于安全运行状态。
8
§1.1 航空器适航性的定义与内涵
3
§1.1 航空器适航性的定义与内涵
1.1.1 定义
适航,即适航性的简称,它是民用航空器一种属性的专用词, 其英文是“ Airworthiness”。
早期一般辞典的定义:适航性是航空器适宜于空中飞行的性质。
4
§1.1 航空器适航性的定义与内涵
1.1.1 定义
1980 年,美国科学院在《改进航空安全性》的报告中所给出 的定义:适航性是“在预期的使用环境中和在经申明并被核准的 使用限制之内运行时,航空器(包括其部件和子系统、性能和操 纵特点)的安全性和物理完整性。” 1983 年,在日本《航空宇宙辞典》中适航性被定义为“从确保 安全的立场出发,民用航空器的性能、强度及构造特性、装备 程度、方法的总称。 ” 1992 年,德国LBA 对适航性的定义是“航空器的设计、制造 符合于可接受的安全标准和达到适当的要求(在预期的使用环境 中和在经申明并被核准的使用限制下) ,并具有与可接受的大纲 一致的维修。 ”
目录
第一章 航空器适航性概述 第二章 航空器适航性法规 第三章 航空器初始适航管理 第四章 航空器持续适航管理 第五章 航空器适航符合性验证方法 第六章 航空器机载系统和设备安全性评估方法 第七章 系统安全性评估实例分析 附录
1
第一章 航空器适航性概述
2
内容提要
航空器适航性定义 航空器适航性内涵 国外航空器适航性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国内航空器适航性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美军从20 世纪80 年代在借鉴民航适航性的基础上,把适航理 念引入了军用航空领域,现已形成了较为完整的适航体系。
11
§1.2航空器适航性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1.2.1 国外航空器适航性的发展历史及研究现状
美国军用航空器的适航性要求是由航空器安全性技术发展演变 而来的,它主要经历了如下5 个阶段的发展:
履行《国际民用航空公约》缔约国所承担的责任和义务,保障 民用航空安全,维护公众利益,促进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这 是一项国际性很强的工作。
飞机的适航性源于安全性,飞机安全性的研究经历了事故调查、 事故预防、系统安全、综合预防等阶段,最后演化为适航性。
在民航方面,美国FAR(联邦航空条例)系列对一般商用飞机、 运输机、旋翼机、运输旋翼机、航空发动机等都有具体的适航 审定标准,欧洲民航的JAR 和我国民航的CCAR 都相应地直接 引入了FAR。俄罗斯沿用了苏联的适航标准——《苏联民用机 适航规范》 ,伊尔一76 飞机的设计经过了其审定。
5.逐步扩展到持续运行的动态因素——维修和使用等。
6
§1.1 航空器适航性的定义与内涵
1.1.1 定义
总体来讲,适航性是指航空器适合/适应于飞行(Fit to fly) 的 能力,是航空器的固有属性。
适航性是通过航空器全寿命周期内的设计、制造、使用、维护 和管理的各个环节来实现和保持的。适航性要求首先体现在技 术方面:系统安全性与物理完整性;其次体现在管理方面:技术状 态与过程控制的管理等。
20世纪 20年代初期 至40年代前期
20世纪 40年代中期 至60年代中期
20世纪 60年代后期 至80年代中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