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之差与一步之遥
1.教材分析
由于社会环境的复杂多变以及青少年有限的社会阅历和生活经验,青少年常常面临着来自社会、家庭和学校的各种诱惑和不法侵害。
尽管我国为保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从家庭、学校、社会、法律等不同方面制定了保护措施,但由于环境和条件的限制,使得这些保护措施有时难以落到实处。
本单元分为两课,第八课《一念之差》引导青少年识别身边的诱惑,形成抵御诱惑的意识。
第九课《一步之遥》通过青少年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对比,引导青少年认识从不良行为到严重不良行为再到违法乃至严重违法犯罪的过程。
区分了一般违法和犯罪的不同,介绍了犯罪的三个基本特征以及对违法犯罪的制裁。
但是,区分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不是本课的最终目标,区分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它们之间的联系,从而引导学生领悟“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培养自律的意识。
对于青少年而言,防微杜渐是最好的方法,有错即改,远离违法和犯罪。
教材知识结构如下: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和理解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培养辨别是非的能力。
(2)学习运用抗拒诱惑的方法,逐步形成自我控制和抵抗诱惑的能力。
(3)了解违法和犯罪的区别,了解犯罪的三个特征以及我国的刑法体系,认清犯罪的危害,加强自我防范。
过程与方法:
运用案例分析、学生小组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学生追求科学、健康、充实的生活态度,鼓起战胜不良诱惑的勇气和信心。
(2)学会依靠家长、老师和朋友的帮助,抵制不良诱惑。
加强自我防范意识,为做知法、用法、守法的好公民奠定基础。
3.学生情况分析
中学生身心发展尚未成熟,抵御诱惑的能力比较弱,容易受到不良的诱惑,而诱惑和犯罪密切相关。
对于违法犯罪,他们有一个基本的认识,但是对于不良行为与严重不良行为的关系、不良行为和违法犯罪的联系的认识却很模糊,尤其是中学生比较容易冲动,容易受到不良诱惑,很多的青少年犯罪都是在一时冲动之下酿成严重后果,有的甚至在上囚车后还不知道自己究竟有什么错。
无知是青少年犯罪的主要原因。
因此加强对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预防犯罪的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供多样的案例和尽量多的讨论、辨析的机会,让学生充分发挥各自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判断能力。
在讨论身边的诱惑的时候,教师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自主发现不良的诱惑。
有条件的地方,教师可以组织模拟法庭,通过实践,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学习处理违法和犯罪问题。
还可以通过辩论及演讲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体会抵制不良行为和预防违法犯罪的关系,懂得防微杜渐、知错必改。
本单元教学最终的落脚点是学生良好行为的养成,因此帮助学生掌握抵制不良诱惑、防微杜渐预防犯罪的必要技巧,应该成为教学的重点
危险的诱惑
提出下列问题:如果是你捡到了这个盒子,你会打开吗,
后面发生了什么事?
学生发言后教师继续讲故事。
(这人开始吓了一跳,没敢打开盒子。
可不久就恢复了勇
气,并产生了好奇:这盒子里面究竟装的是什么东西呢?什么
东西有如此强大的力量呢?最终他没能经受住诱惑,打开了盒
子。
结果,这盒子里的东西跑出来了。
从此,人类就有了洪水、
瘟疫、疾病、犯罪等等的灾难。
原来这是“潘多拉”魔盒,
里面装的都是邪恶。
)
讲完故事后请学生自由谈体会。
总结:人生活在社会中,总会面临各种各样的诱惑,有精
神的、物质的,有积极的、消极的。
如果经受不住不良诱惑,
就会带来不良后果,甚至带来难以挽回的恶果。
多拉”魔盒。
活动一:身边的诱惑
教师:诱惑是神秘的,它往往利用人们的好奇心引诱人、
俘虏人。
让我们来想一想,在我们的身边是否有这种用神秘来
引诱我们的诱惑呢?
利用“头脑风暴”法,让学生尽量多地“搜捕”出身边的
诱惑,将它们“一网打尽”。
学生讨论:游戏的诱惑、电视的诱惑、玩的诱惑。
教师呈现“中学生身边的诱惑”调查结果,引发讨论。
发现身
边的诱惑,提
高抵御诱惑
的能力。
活动二:
“中学生身
边的诱惑”
调查结果
小组讨论:该怎样看待这些诱惑?在什么情境下它们对同
了解情况以和自己对比。
拒绝不良诱惑
防微杜渐
过则勿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