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词解释1.临床药理学:是研究药物在人体内作用规律和人体与药物间相互作用过程的交叉学科。
它以药理学和临床医学为基础,阐述药动学、药效学、毒副反应的性质和机制及药物相互作用规律等;以促进医药结合、基础与临床结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推动医学与药理学发展为目的。
2.稳态血药浓度:药物在连续恒速给药或分次恒量给药过程中,血药浓度会逐渐增高,经过4-6个半衰期可达稳定而有效的血药浓度,此时药物吸收速度与消除速度达到平衡,血药浓度相对稳定在一定水平,这时的血药浓度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3.药源性疾病:药物诱发性疾病,药物作为致病因子而引起人体功能异常或组织结构损害并具有相应临床过程的症候群。
它不仅包括药物正常用法情况下所产生的不良反应,而且包括由于超量、误服、错用以及不正常使用药物引起的疾病。
4.治疗药物监测(TDM):以药代动力学原理为指导,分析测定药物在血液或其它体液中的浓度,用以评价疗效或确立给药方案,使给药方案个体化。
5.累积系数Rc:药物达稳态的平均血药浓度(C)与一次给药后的平均血药浓度(C1)之比值。
6.绝对生物利用度(F)=口服AUC/静注AUC。
AUC(生物利用度):药物吸收进血液循环的相对量或吸收程度。
7.相对生物利用度=受试品的AUC/参比品的AUC。
8.配伍禁忌:向静脉输液瓶或注射器内加入药物(一种或多种),由于药物物理化学反应而出现沉淀、氧化、分解失效,即配伍禁忌。
9.负荷剂量:凡使首次给药达到稳态水平的剂量称为负荷量。
10.抗生素后效应:将细菌暴露于浓度高于MIC的某种抗菌药后,再去除培养基中的抗菌药,去除抗菌药后的一定时间范围内(常以小时计)细菌繁殖不能恢复正常,这种现象称为抗菌后效应或抗生素后效应。
11.表观分布溶积(V d):进行药代动力学计算时,可设想药物是均匀分布各组织和液体,且其浓度与血液中浓度相同,在这种假设条件下药物分布所需要的容积称为表观分布容积。
V d=D t/C t(单位:L/kg)12.特异质反应:因先天性遗传异常,少数患者用药后发生与药物本身药理作用无关的有害反应。
13.半衰期:包括生物半衰期和血浆半衰期,通常是指药物的血浆消除半衰期,即血浆药物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而生物半衰期指药物效应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
半衰期可用消除速率常数(Ke)计算。
常以T1/2表示,单位为min或h。
14.生物等效性(BE):是指一种药物的不同制剂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给予相同的剂量,其吸收速度与程度的主要药物动力学参数无统计学差异。
15.双盲双模拟:A药组加B药安慰剂,B药组加A药安慰剂,则两组均分别用一真一假两种药,外观与气味均无不同。
16.非线性动力学过程: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都是以主动转运的方式跨膜转运的,此时药物的转运速率与生物膜两侧的浓度差无关。
因对数坐标图上的药物-时曲线的下降部分呈曲线,故称非线性动力学。
17.药物相互作用:从广义上讲,同时或相隔一定时间内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其中一种药物的作用受另一种药物的影响。
从狭义上讲,通常指两种或以上的药物在病人体内共同存在时而产生的一种不良影响,可以是药效降低或失效,也可以是毒性增加,这种不良影响是单独应用一种药物时所没有的。
18.抗菌谱: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
19.GCP:(临床试验管理规范)是有关临床试验全过程的标准规定,包括方案设计、组织、实施、监查、稽查、记录分析、总结和报告。
凡药品进行各期临床试验,包括人体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试验,均须按GCP进行。
20.新药:新药系指我国未生产过(未上过市)的药品。
增加新的适应症,改变给药途径制成新复方制剂和改变剂型的亦属新药范围。
21.时间依懒性抗菌药物: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抗菌药物同细菌接触的持续时间成正比,即药物的抗菌疗效取决于药物在组织中浓度维持在最小抑菌浓度(MIC)以上的持续时间。
特点:1 当血药浓度超过对致病菌的MIC(最低抑菌浓度)以后,起抑菌作用并不随浓度的增高而显著增强,而是与抗菌药物的血药浓度超过MIC的时间密切相关;2 PAE(抗菌后效应)较短或没有PAE(抗菌后效应)。
主要包括:青霉素及半合成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单胺类、碳青霉烯类、万古霉素、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等最佳给药方式:小剂量均匀分次给药,甚至持续给药22.浓度依赖性抗菌药物:指抗菌药物的杀菌活性与抗菌药物的峰浓度有关,即血药峰值浓度越高,对致病菌的杀伤力越强,杀伤速度越快。
特点:1 抑菌活性随着抗菌药物的浓度升高而增强,当血药峰浓度(Cmax)大于致病菌MIC 的8~10倍时,抑菌活性最强;2 有较显著的PAE。
主要包括:氨基甙类、喹诺酮类和硝唑类等。
最佳给药方式:采用分次给药,或联合应用其他抗生素。
23.安慰剂:是一种“模拟药物”。
其物理特性如外观、大小、颜色、剂型、重量、味道、和气味都要尽可能与试验药物相同,但不能含有试验药的有效成分。
如含乳糖或淀粉的片剂或生理盐水注射剂。
24.安慰剂效应(伪药效应、假药效应、代设剂效应):指病人虽然获得无效治疗,但却“预料”或“相信”治疗有效,而让病患症状得到舒缓的现象。
25.麻醉药品:指对中枢神经有麻醉作用,连续使用、滥用或者不合理使用,易产生身体依赖性和精神依赖性,能成瘾癖的药品。
二、填空题1.目前常用的口服降血糖药有:磺酰脲类、双胍类、胰岛素增敏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类型。
2、不良反应的判断的五原则包括:①疾病发生的时间性;②对其他致病因素的排除;③其他有关文献的支持;④撤药反应;⑤激发试验。
3、保护受试者利益,药物临床试验前必须进行:①方案先报伦理委员会审批;②受试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4、药代动力学缺陷有:药物氧化代谢酶多态性、结合代谢多态性、乙醇脱氢酶和乙醛脱氢酶多态性、水解代谢缺陷等类型。
确定病人是PM,EM型的方法有:基因类型检测、代谢比例测定。
5、支原体肺炎选大环内酯类;耐药金葡菌感染可选用苯唑西林、甲氧西林等。
6、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研究方法包括:个例报告、综合分析、记录联结、病例对照研究、队列调查。
7、Ⅱ期临床试验其设计应符合4RS,是指①受试对象的代表性;②实验的可重复性;③实验的随机性;④实验的合理性。
8、半合成青霉素中对绿脓杆菌有效的有:羧苄西林、哌拉西林;对产酶金葡菌有效的是甲氧西林、苯唑西林。
9、甲硝唑药理作用包括:抗滴虫、抗阿米巴原虫、抗厌氧菌。
10、药物相互作用的类型有:药剂学的相互作用、药动学的相互作用、药效学的相互作用。
11、精神药物包括①镇静催眠药、②精神兴奋药、③致幻剂;(3)其他:乙醇,烟草,挥发性有机溶剂。
三.简答1、简述新药临床试验各期的主要任务和特点答:分为四期。
Ⅰ期:研究人体对受试药的耐受程度及药物在人体的代谢动力学规律,为制定Ⅱ期临床试验用药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受试对象主要是健康志愿者和轻症病人。
Ⅱ期:采用双盲随机平行对照方法考察药物的疗效、适应症和不良反应,对新药的安全有效性做出确切评价,据此推荐临床给药剂量。
本期观察的病例数不少于100对。
避孕药不少于1000例,时间不少于12个月经周期Ⅲ期:扩大临床试验在多中心较大范围内进行药物评价,统一方法和校准,对临床试验进行质量控制。
试验单位不少于3个,试验组要求≥300例。
Ⅳ期:新药上市后监测。
在广泛使用条件下考察疗效和不良反应(注意罕见不良反应)。
2、简述新药临床药理设计的基本原理。
①应遵循重复、随机、对照三项统计学原则;设计时应符合”四性”原则(4RS),即代表性、随机性、可重复性及合理性.②对照试验应符合”齐同可比”的原则;对照组应能具备监控条件变化的作用;尽力而为采用安慰剂及双盲法.③病例分组必须随机化.④采用合理的统计学3、按Davis(戴维斯)分类法药物不良反应分哪几型?各有何特点?分为A、B型A型:是原有药理作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进一步增强和发展,如胰岛素所致低血糖,苯妥英钠引起神经系统毒性等。
特点: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有关。
一般能预测。
发生率高,死亡率较低。
B型:是与固有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
特点是与剂量无关。
主要与机体的特异体质有关,如变态反应。
难以预测,发生率较低,但其死亡率较高。
3、按Inman(英国南安普敦大学教授)分类法药物不良反应分哪几型?各有何特点?答:分为A、B、C型。
A型:是原有药理作用,副作用和不良反应的进一步增强和发展,如胰岛素所致低血糖,苯妥英钠引起神经系统毒性等。
特点:严重程度与用药剂量有关。
一般能预测。
发生率高,死亡率较低。
B型:是与固有药理作用无关的异常反应。
特点是与剂量无关。
主要与机体的特异体质有关,如变态反应。
难以预测,发生率较低,但其死亡率较高。
C型:以疾病形式出现,如糖尿病、癌症。
【Davis是AB型】4、请叙述药物不良反应监测的意义及范围。
意义:①发现各种类型的不良反应,发现长期毒性作用②为药物治疗提供参考③药物评价的重要指标④新药审批的重要资料⑤发现老药新用的途径⑥为淘汰药品提供参考依据监测范围:①有关新药任何可疑的不良反应;②明显影响患者治疗的不良反应:可能危及生命,可能致残,导致住院时间延长;③特殊群体用药:老年人,儿童,孕妇,产妇;④罕见或尚未报道过的不良反应;⑤药物相互作用所致的不良反应5、举例说明药物相互作用药动学方面机制有哪些?(1)影响药物的吸收:①PH值的影响,如酮康唑在酸性环境下溶解度高,当口服给药时不宜与抗酸药、抗胆碱药、H2RA、PPI合用。
②改变胃肠运动:如多潘立酮可使胃中的其他药物迅速入肠;吗啡可使胃排空延迟,从而使其他药物的峰浓度降低、达峰时间变慢③络合作用和吸收作用:含二、三价阳离子的药物可与其他药物形成络合物而影响吸收,如牛奶可使减少四环素的吸收。
④胃肠道环境的改变:某些药物如新霉素、MTX等可损害肠黏膜从而减少其他药物的吸收(2)影响药物的分布:①竞争血浆蛋白,如苯妥英钠与华法林合用时,因竞争血浆蛋白,从而使华法令在血中浓度升高导致出血②改变药物组织分布,如去甲肾上腺素可减少肝血流量,减少利多卡因的代谢,从而使利多卡因的血药浓度增高(3)影响药物的代谢:①药酶诱导,如苯巴比妥、保泰松等可诱导肝微粒体酶系,当其与华法林合用时,可使后者代谢增强,药效变弱②药酶抑制(4)影响药物的排泄:主要是通过影响肾小球滤过、肾小球分泌及肾小管的重吸收来发挥药物相互作用。
6、简述老年人使用抗菌药物需注意的事项。
答:老年人对药物吸收、分布及消除均有所改变。
由于血浆蛋白减少,肝肾功能减退,致血药浓度偏高,半衰期长,易中毒。
同时由于免疫力下降,感染机会增多,病情常迁徙难愈。
应用抗生素时应注意:①选用杀菌药物②选用毒性低的药物如β-内酰胺类,用量宜偏小,并根据肾功能调整③尽量避免使用毒性大的抗菌药,特别是肾毒性较强的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等,必须定期监测血药浓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