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夏季仔猪拉稀及其防治

夏季仔猪拉稀及其防治

目前夏季高温天气,腹泻,高热病,以及猪瘟病症处于高发期,很多猪都出现了这样那样的病症。

那么,这些病症又是如何发生的呢?他们有哪些特征,又该如何进行防治呢?我们都知道,猪场之中猪群的健康,关系到我们猪场的整体经济效益,所以,如果能够控制住猪场的疾病发生率,保证猪的健康成长,我们将会获得更大的发展。

下面,国营洛阳兽药厂,将带您一起去了解猪场仔猪拉稀的发病原理,并将告诉您对于这些病症的防治情况。

仔猪拉稀,根据发病机理不同,分为以下几类病症:
(一)细菌性腹泻
1.仔猪红痢:仔猪红痢病由C型魏氏梭菌产生的毒素所引起。

主要发生于出生3日龄以内的仔猪,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患猪以排血红色痢便和肠黏膜坏死为特征。

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排血红色痢便,有的病猪粪便中含有坏死组织碎片和小气泡,恶臭。

多数病例呈急性发生,患猪发病快,病程短,死亡率高。

最急性病例1~2天死亡,急性病例5—7天死亡,少数慢性病例呈间歇性或持续性腹泻。

剖检病死猪可见肠腔内充满血样的内容物,肠黏膜充血、出血、易脱落,肠系膜充血,肠系膜淋巴结鲜红肿胀。

2.仔猪黄痢:仔猪黄痢病的病原体为大肠杆菌,主要发生于出生1周龄以内的仔猪,以出生1~3日龄的仔猪最为常见,该病以夏季较为多发,病猪精神沉郁,食欲废绝,口渴,迅速消瘦,排黄色或黄白色糊状粪便,粪便中含有乳凝物小块,腥臭。

严重病例者患猪肛门松驰,排粪失禁,玷污尾部、会阴和后腿部,肛门呈红色或紫红色。

剖检病死猪可见肠道膨胀,有多量黄色液状内容物和气体,肠黏膜呈急性卡他性炎症变化,以十二指肠最为严重,空肠,回肠次之,结肠较轻。

3.仔猪白痢:仔猪白痢病由大肠杆菌感染所引起。

气候剧变,阴雨潮湿,母猪乳汁不足、乳汁过浓或过稠等均可引起该病的发生。

该病多发生于7—30日龄的仔猪,以7~14日龄的仔猪最常见且发病较为严重,1月龄以上的仔猪较少发生,病程一般2—7天,病猪以排乳白色或灰白色浆状或糊状的腥臭粪便为特征。

病猪拱背,被毛粗乱,肛门周围粘满粪便。

剖检病死猪可见结肠内容物呈浆状、糊状或油膏状,呈乳白色或灰白色,部分粘附于黏膜上,不易完全剥离,肠黏膜有卡他性炎症变化,肠系膜淋巴结轻度肿胀。

4.猪痢疾:猪痢疾由肠道内猪密螺旋体与肠道内厌氧菌相互作用而发病。

多发生于7—12周龄的仔猪。

病猪发病初期体温达40—41℃,排黄色或灰色软便,不久减食,后期粪便呈水样,常混有血液、粘液和黏膜,随之粪便呈油脂样或胶胨状。

病猪拱背吊腹,迅速消瘦,食欲减退,渴欲增加,最后患猪因脱水衰竭而死亡。

5.仔猪副伤寒:仔猪副伤寒由沙门氏菌引起。

多发生于2—4月龄的仔猪,该病的发生无明显的季节性,但以多雨潮湿季节较为多发。

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症症状,患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食欲废绝,病初发生便秘,随后则下痢,排恶臭稀粪,病后2~3天,病猪的鼻端、两耳及四肢内侧皮肤发紫,病猪精神萎靡,低头呆立,步态摇晃,体温下降,不久则死亡。

该病以慢性型最为常见,病猪体温稍有升高,精神不振,病初发生便秘,后呈持续性或间歇性腹泻,排淡黄色或黄绿色恶臭稀便,并混有血液、坏死组织或纤维素状絮片,病猪呈渐进性消瘦。

剖检病死猪:急性型病例呈败血症病理变化:慢性型病例肠黏膜呈弥漫性坏死性糜烂,表面被覆一层灰黄色或黄绿色易剥离的麸皮样物质,肠壁粗糙增厚,肝、脾和肠系膜淋巴常可见到针尖状灰黄色坏死灶或灰白色结节。

(二)病毒性腹泻
1.猪流行性腹泻(PEDV):猪流行性腹泻主要发生于冬末春初的寒冷季节,以11月份至翌年3月间发生较多,各个年龄段的猪均易感染,但以1—5日龄内的仔猪感染率最高,症状最为严重,病死率也最高。

病猪体温正常或稍微升高,精神沉郁,食欲降低,日龄较大
的猪症状较轻,日龄较小的猪症状较重。

仔猪发病初常发生呕吐,排灰色或黄色粥样或水样稀便,恶臭。

剖检病死猪可见小肠肠管胀满,充满黄色内容物,肠壁变薄,肠系膜呈树枝状充血,肠系膜淋巴结水肿。

2.猪传染性胃肠炎(TGEV):猪传染性胃肠炎对各个年龄段的猪均易感染,但以2周龄以下的猪较为多发,且死亡率较高。

患病仔猪常在吸吮母乳后发生呕吐,不久出现剧烈腹泻,排黄色或灰色水样稀便,粪便中常混有未消化的凝乳小块,恶臭,病猪日龄越小,病程越短,死亡率越高。

3.轮状病毒病(PVV):轮状病毒病以冬末春初季节最为多发,且多发生于2月龄以内的仔猪,死亡率较高,可达50%以上。

病猪精神沉郁,不愿走动,常于采食后发生呕吐,排黄色或灰褐色水样或糊状稀便,并常因腹泻脱水在3—7天内死亡。

另外,仔猪发生猪瘟和猪伪狂犬病也有腹泻的症状,但患有猪瘟的病猪一般便秘与腹泻交替出现。

(三)寄生虫性腹泻仔猪因寄生虫病引起的腹泻常以球虫、蛔虫、锥虫引起的腹泻较为多见,多以20日龄以上的猪较易发生,一般患猪呈慢性经过,通常病猪腹泻伴有食欲不振、咳嗽、呼吸困难、贫血等症状,有些病例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有些病例伴随有体温升高症状。

病猪发育不良,逐渐消瘦,衰竭死亡或形成“僵猪”。

(四)非疾病性腹泻
1.仔猪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引起仔猪腹泻:因为哺乳仔猪和断奶仔猪的消化机能不够完善,由于仔猪的消化酶分泌不足及胃内容物pH值偏高(一般大猪的正常胃内容物pH值为3~4,而仔猪的胃内容物pH为5~7),小肠绒毛发育滞后,胃蛋白酶的活性较低,仔猪对蛋白质的吸收利用能力较差,如在哺乳仔猪补料和断奶仔猪饲喂的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不仅造成蛋白质饲料的浪费,加大了仔猪的养殖成本,而且极易引起仔猪消化不良而发生腹泻。

2,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过高引起仔猪腹泻:猪是杂食动物,饲喂猪的饲料中适量的粗纤维含量可以促进猪的胃肠蠕动,增强猪的消化功能,但在猪的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过高将会适得其反,特别是饲喂仔猪,如饲喂仔猪的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超过4%,将不仅会导致仔猪吸收营养物质的能力下降,而且极易引起仔猪腹泻,另外,饲料中加入过量的钙和氯,微量元素中铁含量过高,均会引起仔猪腹泻。

3.营养因子缺乏引起仔猪腹泻:仔猪缺乏维生素(如叶酸、烟酸、泛酸)、矿物质或其他必需的营养物质(如微量元素锌、硒、铁、铜),会导致仔猪的抵抗力降低而出现下痢。

患病仔猪排淡黄色、白色、灰绿色糊状或水样恶臭稀粪。

4.应激因素引起仔猪腹泻:由于仔猪自身免疫系统、消化系统尚未发育健全,对各种应激因素,如断奶后母仔分离,饲料变化,仔猪分群同群仔猪发生变化,免疫注射,阉割以及温度、湿度及环境变化等,仔猪均非常敏感,会引起仔猪产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最终会导致仔猪采食量下降、消化不良而引起腹泻。

此外,仔猪饲喂霉烂变质的饲料,冰冻饲料以及未经煮熟的豆制品,均易导致仔猪发生中毒而引起腹泻。

仔猪病毒性腹泻
仔猪一旦发生腹泻,其仔猪的胃肠道必将会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害,即使经过治疗痊愈,其仔猪的胃肠道功能也难以恢复正常,即会直接影响机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从而引起饲料报酬与增重不同程度的下降。

因此,要有效地防范仔猪腹泻的发生,务必在坚持防重于治原则的基础上,采取一系列的综合防控措施。

具体来讲,防范仔猪腹泻可采取以下综合防控措施:
(一)搞好预防接种,增强仔猪的免疫力怀孕母猪在产前21天左右注射1次仔猪黄白痢疫苗(K88K99疫苗),仔猪出生12天口服多价幼畜腹泻停。

除此之外,养殖场(户)还应根据当地疫病的发生情况,有选择性地给仔猪注射魏氏梭菌病、猪流行性腹泻、猪传染性胃肠炎以及轮状病毒病等病的疫苗,以增强仔猪的免疫力。

(二)搞好环境卫生,严防病源侵袭养殖场(户)应建立严格而完善的消毒制度,定期对环境、猪舍及用具等进行消毒,定期对母猪乳房部位进行清洗消毒,特别是仔猪在第1次吸吮母乳前要用0.1%的高锰酸钾溶液对母猪的乳头和腹部的污垢物进行洗净并消毒,为防范于未然,可在仔猪腹泻发病的高峰期进行处理。

仔猪拉稀的控制方法
仔猪12日龄到断奶,拉稀率可以高达90%,但断奶后,拉稀就可以基本上消失。

用药后,可以暂时的好转,但过后几天又会拉稀。

有些农场,在一些技术员或饲养员意识中,这种拉稀,可能是仔猪吃奶的太多,由于消化不良导致的拉稀,所以就控制母猪饲喂料量,往往控制了料后,还是得不到很好的效果。

只能早点断奶,仔猪才不会拉稀。

通过考察,改正饲养管理方式,仔猪拉稀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1、母猪在分娩到产后7天,一天平均饲喂8~10斤料。

2、产后7天后,母猪能吃多少就喂多少。

一般可以吃到14~17斤料。

3、实行三针保健,如得米先(长效土霉素),3、7、14日龄进行肌注。

4、全程中草药复方剂保健,主要针对减少隐形感染疾病的母猪排毒,加强母猪身体健康水平,从而达到仔猪健康成长。

提示:如果发现此现象,这一批拉稀猪,实行上面四点,进入正常生产后,可以撤除3或4点中的其中一个。

其他的补铁,疫苗接种等等按照之前的程序进行。

饲喂时间一天三次,夏天,最后一次饲喂,安排在晚上8点,可以增加母猪的采食量,饲料拌湿(用手握紧料,有滴水从手中流出,松后成团)。

其实拉稀主要因素:
1、就是你给母猪饲喂料过少,导致母乳不足,仔猪抵抗力下降,病原感染。

2、如果母猪得不到充足的食物,会分解体内脂肪,来满足仔猪能量的需求,
但对于高脂肪(饱和长链脂肪酸)的奶水,此刻幼畜消化机能尚未发育健全,内源性消化酶分泌量不足,所以导致拉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