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课件.ppt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复习课件.ppt
的:抵抗派主要是“制夷”;洋务派镇压人民的反 抗 ,也有抵御外侮的企图
背景: 经济;政治;阶级;思想
3.维新变
早 代表: 期 主张:
评价:
资产阶级:王韬、郑观应 实行君主立宪制度,与外国商战
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没有付诸行动, 但为维新思想奠基。
法思想
代表:
发 展 实践:
影响: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戊戌变法 a.近代史上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b.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同:都主张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先进技术, 富国强兵,创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都是 鸦片战争以来“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的产物。
异(1)阶级立场不同(根本); (2)学习西方的内容不同,所要实现的政治
目的不同;政治:洋务派维护清朝的封建制度;维新派主
张兴民权,开议院,实行君主立宪。 经济:洋务派兴办官办工 业,维新派鼓励发展民族工商业。 思想文化:洋务派主张体西 单纯学习技艺;维新派主张:学习科学技术、制度、思想文化。
一个主题
学习西方与救亡图存紧密结合
三个阶段
器物
林则徐、魏源 “师夷长技以制夷” 洋务运动
制度
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 辛亥革命 (民主共和)
思想文化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传播
学习目标
1、记住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历程及内容 2.记住各个派别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张 3.能正确区分人物的阶级属性
一、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的发展历程
清朝封建统治。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迈出了近代化
(
)历程的第一步。
3.洋务运动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 维新派 ) 出现,早期以(王韬、郑观应)为代表,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 实行(君主立宪制)制度。后期( 康、梁、严 )为代表 , 宣传维新变法,发动(戊戌变法 )运动的到来。
郑观应评价洋务运动时曾说过“中国遗其体而 求其用,无论竭蹶趋步,常不相及”。这实际上是 指 A. B. C. D.
1、新思潮萌发(开眼看世界)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3、维新变法思想 4、走向共和 5、新文化运动 6、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
清王朝封建统治危机四伏、矛盾 历史背景 欧洲资本主义崛起—冲击中国
有识之士萌发向西方学习思想
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抵抗派 ;林则徐 魏源
1、新思潮萌发
(地主阶级抵抗
目的:
重新认识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 路
(2010年广东六校二次联考)梁启超认为 “戊戌变法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小,而实二 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下列有 关维新变法运动的评价,与此说法吻合的是 A. B. C. D.
(2010年高考北京文综15题)“君为主,则 必尧舜之君在上,而后可久安长治;民为主, 则法制多纷更,心志难专一。究其极,不为 流弊。惟君民共治,上下相通,民隐得以上 达,君惠亦得以下逮”。根据材料和所学, 判断这段文字的作者是
4.走向共和----革命派
背景:④
代表
民主共和方案的实现 论战:内容、实质?
一、填空题:
1、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 中阐述了(师夷长技以制夷
),魏源在《海国图志》 )思想。
2.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以( 曾、李、左、张 )为代表洋务
派承认东西之间的差距,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肯定(封建制度 )同时采用(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以挽救
(三)维新思想
代表
主张
共同点
托古改制?
资 康有为 《新学伪经考》
产
《孔子改制考》
阶
⒈政治:主 张维新变法, 君主立宪制
级 梁启超 宣传民权
2.经济:发
维
展资本主义
新 派
谭嗣同
维新派中的激进派,批判君 主专制政体和纲常名教
3.文化:废 八股倡西学
严
复
用进化论阐述变法—— 系统介绍西学第一人
问题思考2:洋务派与维新派异同点?
派)
根本:维护清朝统治。 内容: 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师夷长技”
影响:a、揭开向西方学习的序幕; b、仅学习西方技术
局限:对西学认识不足;没实践
历史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内忧外患
2、中学为 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洋务派:曾、李、左、张
体西学为用 目的:
维护清朝统治
(19世纪 60—9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年代)实践:
洋务运动
影响:
a.迈出中国近代化历程的第一步 b.局限性“师夷长技”
对比地主阶级抵抗派和洋务派向西方学习过程中的
异同点?
问题思考1: 地主阶级抵抗派与洋务派思想的异同?
1.相同点: ①目的:都是维护清王朝封建统治。②
学习西方,引进西方先进 的科学技术来实现富国强兵。
性
2.不同点:①身份地位:爱国知识分子; 掌握实权是官僚。②有无付诸实践。③ 目
(2010年高考江苏单科7题)近代史上,顽固 派“其貌则孔也,其心则夷也”的指责
主要针对下列哪位人物的思想主张?
A.魏源 B.李鸿章 C.康有为 D.孙中山
A.魏源 B.王韬 C.宋教仁 D.胡适
(2010年高考湖南文综30题)19世纪中期, 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 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 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 传入中国。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