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专项过关训练1. 根据情境提示写句子。
(1)《小儿垂钓》中“路人借问遥招手”的原因是:______。
(填诗句)(2)苹苹学习很努力,老师经常鼓励她说:“欲穷千里目,______。
”(3)俗话说得好:“十年树木,______。
培养一个人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4)“不以规矩,______”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遵守规则。
2. 根据所学知识填空。
(1)丝绸之路,东起______,往西一直延伸到______。
(2)看到小孩在剥蓬蓬时,我们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清平乐·村居》中的“______,______”这句词。
(3)“如今直上银河去,______”出______自代诗人______写的《______》。
(4)我们每个人都应自强,正如《周易》中所说:“______”。
3. 有感情地朗读《绝句》,然后再回答问题。
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诗中描写色彩的词有:______(2)诗中描写动作的词有:______(3)诗中表示数量的词有:______(4)这首诗描写了怎样一种景色?表达诗人什么感情?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把这首诗写完整,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诗人______。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______,______。
(2)解释词语:①题:______②缘:______③不识:______(3)前两句写了诗人从______、______不同的角度,处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位置观看庐山的感觉。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______。
(4)所谓“当局者迷”,诗中表示这个道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5)从《题西林壁》这首诗中得到的启发是()5.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题西林壁》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
“题”的意思是______。
其中“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说明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这个道理。
(2)《论语》是记录______和他弟子______的一部书,共______篇,是______经典之一。
其中讲述学习方法的语录是“______”。
6. 课外阅读。
登飞来峰宋王安石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中正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侧面写飞来峰高的诗句是“”。
()(2)这首诗处处写景,又另有所指,如“浮云”既是实写眼前景,又比喻。
()(3)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7. 阅读古诗,回答问题峨眉山月歌(唐)李白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注释】①半轮秋:谓秋夜的上弦月形似半个车轮。
②影:月光的影子。
③下:顺流而下。
(1).“影入平羌江水流”中的“影”指的是()。
(2).从诗中可看出,诗人远游的季节是在______,交通工具是______。
(3).诗中连用五个地名,请写出这五个地名,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4).读了这首诗,你体会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8. 课外阅读。
塞下曲六首(其一)李白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①。
【注】①楼兰:这里泛指侵扰西北的敌人。
(1)诗的一、二两联表现了边塞生活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9. 选择填空。
(1)《夏日绝句》和《出塞》的作者分别是()。
(2)“欲饮琵琶马上催”中的“欲”意思是()。
(3)“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赞颂的是哪位英雄?()10. 理解句子意思。
(1)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
(2)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
11. 填一填,补一补,选一选。
()对雨,雪对。
花对,鸟对()。
()清对,柳绿对。
(1)按课文内容在括号里写字。
(2)选一选,把横线补全。
(填序号)①桃红②水秀③风④树(3)试着编一编,选一选。
(填序号)天对______,______对风,大陆对长空。
①地②雨③人12. 阅读《七律·长征》,完成问题。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
(2)这首诗是围绕着“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
(3)诗中表现红军战士乐观主义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4)诗中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发衬出红军战士敢于藐视并战胜一切困难的高大形象和伟大气概的诗是______,______。
(5)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精神的诗句是______,______。
(6)诗中写到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诗中的一暖一寒,既表达了______,又表现了______,13. 阅读直通车。
望洞庭刘禹锡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1)“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2)“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的“青螺”指的是( )(3)这首诗中运用比喻手法的一句是( )(4)读完这首诗,我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
14. 读课文《画》,完成练习。
远看有色,近听无声。
春花还在,人鸟不惊。
(1)在诗中田字格里写出正确的字,把诗句补充完整。
(2)诗中主要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种景物。
(3)用横线画出诗中写“人走近了,小鸟也不惊慌,不会飞走”的诗句。
(4)这首诗的内容是一个谜面,它的谜底是______。
15.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所见【清】袁枚________________,歌声振林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默写古诗。
______,歌声振林樾。
______,______。
(2)“______”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______”字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3)牧童“忽然闭口立”的原因是______。
(用诗句来填)16. 阅读诗歌,拓展知识。
云之歌(节选)鲁藜我是云我轻轻地飘我爱漫游忽而东去忽而西来早晨我披着玫瑰紫的围巾飞向原野去迎接日出黄昏我穿着灿烂的金衣伫立湖畔去欢送落日(选自《新时期文学二十年精选诗歌卷》)(1)写出下列字词的反义词。
来——______ 西——______ 落——______迎接——______ 灿烂——______ 早晨——______(2)诗歌中的云都有什么颜色?(3)“伫立”的意思是:______。
用“伫立”一词造句:______。
(4)用“有的……有的……还有的……”写一写天上的白云像什么?17. 读诗歌,回答问题。
《绝句》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1)请解释整首诗的大意。
(2)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什么?18. 课文传真。
(1)《学会合作》让我想起了名言警句:______。
有时老师批评我们的话语虽然尖锐,但对我们的成长有很大的用处,真可谓是:______。
(2)社会和大自然是一本书,一本无字的书,所以说,“______,行万里路”。
欣赏了源远流长的长江,我们想到古诗“______,______”;来到烟台,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不禁想起了:“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______,是______。
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______。
”(3)“______,______”这是杜牧对深秋美景的赞叹;徜徉在中华灿烂的文化中,”一些古今贤文给我以人生启迪,如:满招______,______。
告诉我不能______。
(4)《夏日绝句》中作者______,“______,______”是诗人人生观的写照。
诗中的“人杰”指:______(谁),关于他的成语故事有______、______等。
我还会默写她的另外一首词“常记______,______。
兴尽晚回舟,______。
争渡,争渡,______。
”(5)大自然中哲理无处不在。
在成熟的麦地里,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明白了______。
19.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相煎何太急?”句出自曹植《______》。
(2)明日复明日,明日______。
我生______,万事______。
(3)“我以______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去”的意思是:______。
(4)______,______。
为是其智弗若与?日:______。
(5)去的______,米的尽管来着;去来的中间,又______呢?20. 我会按课文内容填空。
(1)______谁裁出,______似______。
(2)______莺飞______,拂提杨柳醉______。
(3)野火烧不尽,______。
(4)小信成则______21.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默而______,______,______。
(2)心不在此,______,______,却______,______,记亦______。
(3)有志则______;有识则______,______,如______,如______,皆无识者也;有恒者______。
2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1)下列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这首诗的作者是______代诗人______,描写的是______时节的景物。
(3)请你展开想象,描绘“竹外桃花三两枝”所展现的美景。
(4)下列对诗句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23. 补充诗句。
采莲曲[唐]王昌龄______裁,芙蓉______。
______,______。
24. 课外拓展阅读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春,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____(2)赏析有误的一项是____(3)这首涛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千古传诵的句子,请说说它好在哪里。
25. 阅读下面的一首小诗,然后回答问题。
秋沙白湖波上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
(1)填一填。
①这首诗中诗人把一片______比作一叶______,把红叶在湖面上荡漾的情景写得很生动。
②诗人通过观察______知道秋天来了,正可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2)选一选。
“上面坐着秋天”中的“坐”字用得真好!下面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26. 为下面诗句划分朗读节奏。
(1)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