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值得摘抄的名言

值得摘抄的名言

* 许多人说,天下岳母都对女婿好。

其实,做母亲的心,女儿是明白的。

所谓的好,不过是想感动那个人,让他将来善待自己的女儿,这是一个母亲良苦的私心。

* 奶奶笑:我要摸一摸阳光,香妮,只要你一吹泡泡糖,奶奶就能想起阳光的样子,你小时候吹泡泡时,七彩的阳光在泡泡上跑来跑去,没有比那更美的阳光了……* 论迹不论心,论心世上无好人* 爱与不爱,从来都找不到理由,理由只不过是用来搪塞别人诘问爱于不爱的牵强借口。

* 一些爱于不爱,并不是可以随着岁月的流转以及年龄的更迭就可以改变的。

爱就是爱,不爱,即使地球上仅仅剩余男女间的彼此,依旧是不可以。

* 爱是因人而异的,没有规律可循。

像酒跟水的迥异,虽同为液体,一种因酿制过与完全的天然已是不同。

* 不能分享同一种快乐的爱情是悲哀的。

* 思念原来是个最大的骗局,无限扩大了一个人的美好!* 在这个世界上,善意有很多种方式。

譬如,不是所有的沉痛往事都需要安慰,不是所有暂时的贫穷都需要施舍,不是所有不慎摔跤的人都需要及时搀扶,亦不是所有肢体残缺的人都需要同情或怜悯。

因为,彼时的他们,自尊是脆弱的,某些不合时宜的善意表达,会伤害他们尚茁壮的自尊心,此时,忽略远要比及时伸出所谓援助的手更重要,是表达善意的更好方式。

* 老板像高尔夫球,独自一颗在整片草原奔驰;职员像台球,五颜六色,全挤在一张台面上互相撞击。

* 来到这个世界的刹那,父母就送给了我们最好的礼物:我们是亲人!* 女人嫁给你们不是要从天使堕落成饲养员的,如果与其这样,她们宁肯选择与狼共舞。

至少,在狼们的追逐中她们还能感受到心脏在激越地跳动、至少,在狼的眼里,能看到真也罢假也罢的钟情,用来抚慰寂寞的心灵。

* 我只有两天,从未把握。

一天是出生,一天是死亡。

* 我只有两天,从未把握。

一天是希望,一天是失望。

* 我只有两天,从未把握。

一天是路过,另一天还是路过。

* 人们评价这个种族,国家或其他群体时,往往是在该群体最低劣的成员中取样。

因为一个群体的性格和命运,往往由最低劣的成员决定。

--《狂热分子》* 他们认为自己受了骗,上了当,而且只是执行上级的命令,又何来责任可言。

——《狂热分子》* 因为要是我们从事可能之事而失败,失败之责就得完全自己承担;但如果从事不可能之事而失败,我们就可以把责任归于事情的困难。

——《狂热分子》* 但凡“忠实信徒”都具有“闭眼掩耳”的能力,对“不值得看或听”的事不屑一顾,而他们所以能够无比坚定不移,力量亦是源于此。

——《狂热分子》* 在所有团结的催化剂中,最容易运用和理解的一项,就是仇恨。

仇恨可以把人从他的自我* 快速卷走,使他忘记自己的幸福和前途,不去妒忌他人也不会只顾自己。

——《狂热分子》共同的仇恨可以凝聚最异质的成分。

如果大家有一个共同仇恨的对象,哪怕是敌人之间,也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因而减弱抵抗的决心。

——《狂热分子》* 一如最理想的神应该只有一个,最理想的魔鬼也应该只有一个。

——《狂热分子》* 不管一个群众运动内部碰到什么样的困难或挫折,都会被说成是这个魔鬼搞得鬼,而每一躺胜利,都会被说成是对魔鬼阴谋的粉碎。

——《狂热分子》* 哪怕是在合理悲愤的情况下,我们的恨意主要仍然不是来自别人对我们的伤害,而是来自我们意识到自己的无能和懦弱——换言之是源于自卑。

——《狂热分子》* 在每一种厚颜无耻的言行后面,在每一种死不认错的表现背后,都存在着罪疚意识。

——《狂热分子》* 去伤害我们恨的人,会让我们的恨火上加油;反之,宽大为怀地对待一个敌人,会削弱我们对他的恨意。

——《狂热分子》* 恨一个有不少优点的敌人要比恨一个一无是处的敌人容易。

我们无法恨那些我们鄙夷的人。

——《狂热分子》* 恨意总是潜藏这钦佩。

——《狂热分子》* 炽烈的恨意可以给空虚的生活带来意义和目的。

——《狂热分子》* 当我们抛弃自我,成为一个紧密团体的一部分时,我们不仅抛开了个人利益,同时也抛弃了个人责任。

——《狂热分子》* 我们当自己当得愈不自在,想要当别人的渴望就愈强烈。

因此,我们会偏好模仿与我们迥然不同的人多于我们差不多的人,偏好模仿我们钦佩的人多于我们鄙夷的人。

——《狂热分子》* 我们愈不信任自己的判断和运气,就会愈容易追随别人的榜样。

——《狂热分子》* 耶稣并不是基督徒,一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

——《狂热分子》* 憎恨成了一种习惯。

没有外敌可以摧毁时,同一阵营的狂热者就会彼此为敌。

——《狂热分子》* 如果说,我们的意识是浮在海面上的可见冰山的话,那么,潜意识才是沉陷于暗黑海洋之中的巨大冰体。

——《乌合之众》* 群众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却被愚蠢的洪流湮没了。

——《乌合之众》* 处于群体中的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正义”力量,对他们来说群体就是正义,数量就是道理;即或不然,群体中的人也会有一种“法不责众”的想法,因而在他们的行为时表现得理直气壮。

——《乌合之众》* 但是当群众中的每一个人处于孤零零的单独个体的时候,后天的教育与内心的良知都在对他起着约束作用,他知道自己必须要对自己的这种本能行为加以控制。

——《乌合之众》* 一个被群体情绪传染的人会感觉到自己前所未有的强大,他的行动完全听凭另一种陌生的力量所主宰。

——《乌合之众》* 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必然地被群体情绪所传染——但如果他没有感受到这种情绪的话,那么他就会沦为群体感情的敌对方。

——《乌合之众》* 群体只接受暗示力量的影响。

——《乌合之众》* 群体中的人做事时有着明确的目标,但是他们却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

——《乌合之众》* 群众中的人甘心被各种激烈的言辞和虚假的形象所打动,他们信奉在理智尚存的情况下决不会相信的一切。

——《乌合之众》* 正是群体,他们会为任何一种信仰——哪怕这种信仰他们从未听闻——而不惜血流成河。

——《乌合之众》* 群体相信一切不可能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逻辑的事情,相信一切不合情理,相信一切不存在的事情,但唯独——不相信现实生活的日常逻辑。

——《乌合之众》* “价值位移”:颠倒价值常规,把自己得不到的说成是不好的,将自己的低下处境说成是高等的。

——《常识》梁文道* 任何一个地方县城都会把自己的名字填进“让XX走向世界,让世界认识XX”的大型标语中,仿佛不让“XX”走向世界,不让世界认识“XX”,那个可怜的“XX”就不存在似的。

——《常识》梁文道* 它不是先有一个确切的理由,再合情地生起大家的不满,而是先有不满,才回头为自己的情绪制造一个说得过去的基础。

——《常识》梁文道* 自虐的形式之一,先是自我制造一个被舍弃被厌恶的状态,同时暗自咀嚼其中的痛苦刺激,于是可以期待破镜重圆的圆满幸福。

——《常识》梁文道* 这些运动就像一种集体的社会仪式,参与者在其中通过言词和行为的反复操演,可以从实践中习得这种极度简化的思考方式与想象力,把个别的东西和意见迅速地无限上纲上线成玄而又玄的“国家”或“民族”的代表。

——《常识》梁文道* “历史地对待历史”:把一切放回历史的境况之中,看人的转变、事件的出现。

——《常识》梁文道* 所谓“汉奸”,多半是后人的判断,而后人的判断则往往依据了不同的标准甚至某些人的动机。

——《常识》梁文道* 美妙的民间故事已然不脱传统忠奸二字的历史观,它反映了大家心底的渴望和想象。

——《常识》梁文道* 我们往往只是看了表面的行为就定了他们的罪,没有兴趣去翻箱倒柜查档案深究他们的口供和心理。

——《常识》梁文道* 历史绝不只是一堆事实的积累,它的书写,它的构成,全赖我们从什么角度诠释,而这个角度的选取就和许多价值观甚至政治立场有关了。

——《常识》* 面对人才流出和移民的现实,要思考的课题不只是他们爱不爱国,也不只是怎么留住他们,更是如何不让中国成为全球人才竞争的净出口国。

——《常识》* 要反的不是日本,而是罪恶。

——《常识》* 你越紧张什么,别人就越会把它当成目标。

——《常识》* 毕竟世界的同一个梦想不是人人都能说英文,而是公认的普世价值。

——《常识》* 与其争论高而大的文化侵入,大家不如一齐探讨故宫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常识》* 族群与民族的身份不是一种客观实存的条件,而是人为主观地参与构想的产物。

——《常识》* 排除一种代表形象,就是维护一份良好的自我感觉。

——《常识》* 分明活在人人平等的共和国,心里却总是还残留这君高民低的封建思想。

——《常识》* 你可以篡夺人家的王位,消灭人家的天下,但是你不可夺走人家的记忆,以及历史。

——《常识》* 一般百姓或许会说“举头三尺有神明”,文人相信的却是“留取丹心照汗青”。

——《常识》* 在今天的中国,一部昂贵的名车除了惹人艳羡之外,还要招人厌恨。

我的朋友罪不在车,而在有钱。

——《常识》* 贪婪是种吞没自己的可怕欲望。

——《常识》* 你用什么态度对待学生,他们就会变成什么样的人。

老把学生当成“未来”的主人翁,他们就不会成为真正的主人翁。

——《常识》* 我们躲避过度的崇高,是为了复现人性的本来面目。

认识了人性的怯懦与卑下,我们才懂得包容和悲愤,再踏实地谋求个人道德上的进步和完美,而不是反其道而行,奉怯懦卑下为理想。

——《常识》* 这是每个人都要说话但却没有人想听的年代。

——《常识》* 当然,我们还可以相信自己;只不过,一个所有人都只信任自己的社会还能叫做社会吗?——《常识》* 真正的民主是在依据多数的原则下宽容少数,同情少数和保障少数;而非不断在人群中挑出少数甚或制造少数派,再把他们打成打击对象。

* 政府不是小孩,它不需要掌声呵护,而批判与质疑却是评论者的天职。

* 天灾可以带走我们的财产、亲人以及生命,但不一定带得走人之为人的起码乐趣。

* 我们常常强调“万众一心”,不一定是否认差异存在的事实,只是总想界定差异在与不存在的最佳时机。

——《常识》* 在所谓的“民族意识”觉醒之前,根本就没有什么民族存在。

——《常识》* 民主必须依靠大家超乎自身厉害地“过度”关心政治,甚至产生强烈错觉,以为自己的一票真能有所改变有所影响,民主才能考选举发挥效能。

——《故事照亮未来》杨照* 一种“民族计较”的心态已经在每个人心中种下了自以为是的模式。

——《故事照亮未来》杨照* 他的发现改变了整个世界,偏偏就是没有改变自己。

——《故事照亮未来》杨照* 借由选定异类“他群”为对照,最容易激发“我群”团结意识,如果那个“他群”还被理解为敌人,那么“我群”就不只团结,而且还更加上同仇敌忾的热情了。

——《故事照亮未来》杨照* 别把生活当做过程,别老是用什么样的虚幻目标,取代甚至取消生活本身。

——《故事照亮未来》杨照* 故事消失,其实是因为听故事的人不再好奇,也就是,不再对故事感到谦卑。

——《故事照亮未来》杨照* 故事还没开始之前,我们已经先准备好要评论了。

——《故事照亮未来》杨照* 太多人考评论别人来解决自己生活上的单调与无聊,这是时代这个社会,本来最能排遣单调和无聊的故事,因而就被冷落在一旁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