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

心脏骤停患者的护理

械分离,有宽而畸形、低振幅的QRS,频率20-30 次/分,不产生心肌机械性收缩。心室静止,呈无 电波的一条直线,或仅见心房波,心室纤颤超过 4min仍未复律,几乎均转为心室静止。
“黄金”8分钟:
心搏骤停的严重后果以秒计算 ● 10秒—意识丧失,突然倒地。 ● 30秒—全身抽搐。 ● 60秒—自主呼吸逐渐停止。 ● 3分钟—开始出现脑水肿。 ● 6 分钟—开始出现脑细胞死亡。 ● 8分钟—“脑死亡”“植物状态”。
(小儿)检测肱动脉搏动
胸外心脏按压
• 按压定位
在两侧肋弓交点处寻 找胸骨下切迹,将食 指和中指横放在胸骨 下切迹上方,另一只 手掌根部紧贴食指上 方平放在胸骨上(胸 骨中、下三分之一交 界处)
沿肋骨缘向上滑到胸 骨底部(剑突处), 把另一只手掌根靠在 手指上(胸骨下半部)
一只手的食、中指放在肋 缘下
若能在心脏骤停4分钟内进行BLS,8分钟内进行心脏 除颤,则存活率可达40%
心肺脑复苏CPCR
• 概念:完整的心肺脑复苏指对心脏骤停病人采取 的使其恢复自主循环和自主呼吸,并尽早加强脑 保护措施的紧急医疗救治措施。
心肺脑复苏的程序可分为三期九步: ⑴第一期:即基础生命支持,又称现场心肺复苏,其主要目的是 采取措施,从外部支持患者的血液循环和通气向心、脑、肾等主 要器官供氧,包括A、B、C三步。 ⑵第二期:进一步生命支持即高级生命支持,通常是在第一期的 基础上使用药物或特殊技术如除颤建立有效的通气和血液循环来 恢复自主心律和呼吸。包括D、E、F三步。 ⑶第三期:持续生命支持即后期复苏。主要是脑复苏以及治疗心 脏骤停的原发疾病和并发症,使复苏的成功率维持最大。心跳骤 停后的复苏是一个系统的连贯的急救技术,各个时期应紧密结合, 不间断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是挽救生命的重要阶段,如果现场CPR 不及时操作不正确,则将导致整个复苏抢救的失败。下面分期进 行讨论。
心电图可呈缓慢(20~30次/分)、矮小、宽大畸形的心室自主节律, 但无心搏出量,为死亡率极高的一种心电图表现。
心脏骤停的临表:
心脏骤停的临表:
1、先兆症状:部分患者发病前有心绞痛、胸闷和极 度疲乏感等非特异性症状。也可无任何先兆症状, 瞬即发生心脏骤停。
2、意识丧失。 3、颈动脉、股动脉等大动脉搏动消失、心音消失。 4、呼吸断续,呈叹息样,随后呼吸停止。 5、瞳孔散打,对光反射减弱以至消失。 6、心电图表现:心室纤颤或扑动约占91%;心电-机
行业PPT模板:/hangye/ PPT素材下载:/sucai/ PPT图表下载:/tubiao/ PPT教程: /powerpoint/ Excel教程:/excel/ PPT课件下载:/kejian/ 试卷下载:/shiti/
除非心内按压或无其他途径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注射1mg(1次 /3~5min)
气管内注射2~3mg稀释至10ml生物利用度好,起效时间与静注相似。 适应症:任何类型的心脏骤停病人的复苏。 禁忌症:心脏病、心源性哮喘、高血压、甲亢、洋地黄中毒、糖尿
病、外伤性及失血性休克病人原则上忌用。
• 药理 :M胆碱受体阻断剂,降低胃肠
胸外心脏按压与人工呼吸的比例30:2
仰面举颏法
开放气道
托颌法
对于怀疑有头、颈部创伤病人,此法更安全 双手在患者头部两侧、握紧下颌角 双肘支撑在患者平躺平面 用力向上托下颌、拇指分开口唇 不伴头颈后仰、专业人员必掌握
口对口呼吸要点 • 开放气道、口张开、捏鼻翼 • 吹气方法:深吸气、口包口密闭
第二只手重叠在第一只 手上手指交叉、掌根紧
贴胸骨
正确的按压方法
抢救者上半身前倾,两肩位于按压 部位正上方 两臂绷直,肘关节不能弯曲以髋关节为 支点,以肩、臂的力量和上半身的重量, 均匀的、有节律的、垂直向下按压,按
压深度4厘米,按压频率100次/分,
对婴儿进行按压时,胸骨下陷深度 1.5~2.5cm;8岁以下,下陷深度 2.5~4cm 每次按压后要充分放松,使胸部恢复正 常位,但放松时手掌根不可离开胸壁, 以免按压位置改变使按压无效或骨折损 伤 按压和放松时间相等
心脏骤停是指心脏的射血功能突然 终止,大动脉与心音消失,重要器官 (如脑部)严重缺血、缺氧,最终导 致生命终止。心跳骤停最常见为快速 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颤和室速)。
心脏骤停的病因:
心源性原因: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75%有心 肌梗死病史。主要与心肌梗死后左室射 血分数降低,频发与复杂性室性心律失 常有关) 2.心肌病变(如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致 心律失常型右室心肌病)
平滑肌的张力和蠕动;解除迷走神经 对心脏的抑制,加快心率,解除小血 管痉挛。
• 适应症: 心室静止和心电机械分离
的心脏骤停病人,心动过缓 禁忌症:心肌梗死、心动过速 剂量:0.5~1.0mg,iv. 3-5min后可重复
一次
总量2~3mg(0.03~0.04mg/kg) 用药监护: 1.心动过速、口干、视物模糊等副作用 2.用药过量可出现呼吸加快、烦躁不安、
键时刻,是循环停止后的5分
钟。
• 给予病员吸氧。
• 若病员自主呼吸不能恢复,应尽快行 气管插管,使用机械通气。
• 纠正酸中毒:如果10min仍不能复苏 ,血气pH<7.20,可用5%碳酸氢钠 100ml缓慢静脉注射,可重复应用。
• 亚低温治疗:亚低温的开始诱导时间及持续时间非 常重要。有数据表明在患者复苏后4-6小时开始诱 导亚低温治疗都有效,但普遍认为复苏后越早诱导 对患者越有效。在亚低温疗法中患者的中心体温应 控制在32-34℃并维持12-24小时。亚低温治疗后, 应根据患者病情选用自然或主动复温,复温速度不 应太快,复温时间一般≧12小时,否则可能会逆转 亚低温的神经保护效果。
最可靠而出现较早的临床征象是意识丧失伴以大动脉搏动消失
心肺复苏成功率与开始CPR的时间密切相关, 每延误一分钟抢救成功率降低10%
心搏骤停1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90% 心搏骤停4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60% 心搏骤停6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40% 心搏骤停8分钟内实施——CPR成功率约20% 且侥幸存活者可能已“脑死亡” 心搏骤停10分钟后实施——CPR成功率几乎为0
心脏骤停与心肺脑复苏
Cardio-Pulmonary-Cerebral-Resuscitation
PPT模板下载:/moban/ 节日PPT模板:/jieri/ PPT背景图片:/beijing/ 优秀PPT下载:/xiazai/ Word教程: /word/ 资料下载:/ziliao/ 范文下载:/fanwen/ 教案下载:/jiaoan/
• 降温方法主要包括:冰袋、冰帽、冰毯(空气循环 或水循环降温毯)、带有床罩(可释放冷空气)的 床垫、血管内导管降温、输注4 ℃的林格液或0.9% 氯化钠注射液、腹腔冷灌注、心肺旁路术及冬眠药 物等方法。
• 复温分自然及主动复温两种。对已恢复正常的热调 节机制及内分泌功能的亚低温患者而言,可使用自 然复温方法。即停止降温措施,将患者放置在2526 ℃房间内,并提供充足的保护,每4小时升高1 ℃。自然复温的不利之处是内部温度回升较慢,所 以需要密切观察复温过程中患者的体征变化。主动
惊厥 3.严重者可出现昏迷、呼吸麻痹而死亡
阿托品
利多卡因与碳酸氢钠
• 适应证: • 1)室早; 2)室速(原因不明
QRS宽); 3)室颤
• 禁忌症: • 1)心、肝功能不全;2)Ⅱ、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3)肝功 能严重不全
• 适应症
1)心脏骤停时间大于15分钟或以上
2)动脉血PH值小于7.2
3)心脏骤停前有明显的代谢性酸中 毒、严重高血钾
缓慢吹气 • 吹气时间: 1秒左右,见胸廓起

• 吹入气量:500--700ml
• 有效标准:胸部抬起 • 吹气后、松鼻、离唇、眼视胸部
、吸气 • 吹气/按压比例2:30 • 缓慢吹气,扩张蒌缩的肺,减小
胃膨胀:膈上升、防止食物反流 误吸
• 通气频率为10~12次/分,婴儿 为20次/分,8岁以下为15次/分 。
基础生命支持(BLS)
• 目标:向心、脑及全身重要器官供氧,延长机体耐受临床死亡时间。
• 内容: 1.心跳、呼吸停止的判断 2.畅通呼吸道(A) 3.人工呼吸(B) 4.建立有效循环(C) 5.转运
图解CPR2010
心跳骤停判断
• 颈动脉检查:(专业) 给予两次有效的人工呼
吸后食指及中指触及气管 正中部向旁移2~3cm、软 组织深处触及颈动脉。
• 大量输NaHCO3危害: • CO2进入心肌细,加重心肌酸中
毒降低心肌收缩力; CO2可通过 血脑屏障使脑脊液中PH更低;细 胞内Na+增加,引起心脑细胞水 肿。
非同步除颤
• 明确为室颤 • 争取在2分钟内进行
••

步骤
1.接电源 2.确诊室颤
• •
3.选择非同步模式 4.选择能量
• •
5.涂导电糊 6.充电、选择部位(胸骨右
• •
缘锁骨下方、左乳头的外侧) 7.除颤 8.观察
电复律
• 注意事项
1.检查设备
2.电极板应充分接触病人皮肤, 保证导电良好
3.电击时,任何人不得接触病 人及病床,以免触电
4.如为细颤,则应用肾上腺素 变为粗颤后进行除颤
自动体外除颤仪 (AED)
• 自动体外除颤仪(AED)
使用前确定病人为“三无征”, 即无意识、无脉搏、无呼吸。
延续生命支持(PLS)
PLS的重点是脑保护,即除了积极进行脑复苏,应严密监测心、
肺、肾、凝血及消化器官的功能,一旦发现异常立即采取有针对
性的治疗。
• 脑复苏(低温是降低大脑代谢
率的一种有效方法)
体温每升高1℃,脑代谢率约
增加8%, 脑温度每降低1 ℃,
大脑代谢率可降低7%,颅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