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ppt

中医养生学-第一、二章绪论.ppt

妨,反能为害……若得宜则益体, 害则成疾,以此致危。” ❖ 明确指出:饮食之冷热,五味之 调和,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 生的作用,反之,于身体有害。
养生
华佗
❖ 《后汉书》记载,华佗“晓养性之术,年 且百岁而犹有壮容,时人以为仙”。
❖ 积极推行吕不韦的运动延年说, “人体欲 得劳动……动摇则合气得消,血脉流通, 病不得生,譬犹户枢不朽是也”(《三国 志·方伎传》)。
(四)其它
❖ 东晋医家葛洪 “养生以不伤为本” ❖ 南朝养生家陶弘景
著《养性延命录》一书,为现存最早的一部养生学专著。 书中论述的养生法则和方术有:顾四时、调情志、节饮 食、宜小劳、慎房事、行气吐纳等。
马王堆中发现的养生资料
❖ 如彩绘的导引图,《养生方》、《却谷食气》、 《十问》等
❖ 《导引图》主要介绍了44幅导引身姿,包括呼吸运 动,徒手运动和一些利用器械的运动;
《内经》奠定了养生学理论基础★
1. 对生命起源的认识
《内经》认为生命与自然界息息相关,《素问·宝 命全形论》指出:“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认为自 然界的阴阳精气是生命之源,这种认识是符合实际的。
2. 天人相应,顺应自然
人和自然是一个整体 “顺四时而知寒暑”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3. 对生命规律的阐述
《黄帝内经》
❖ “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 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 乎。” ❖ 强调,“治未病”
《黄帝内经》
❖ “上工守神、下工守形” ❖ “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 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 乎。” ❖ 强调,“治未病”
中医养生学
大连职业技术学院 刘云云
人应该能活到多少岁?
120岁
➢ 为什么生活条件改善,人们还是不长寿? ➢ 为什么患癌症的人越来越多? ➢ 为什么患高血压病、糖尿病的人越来越多?
看看这些糟糕的生活习惯!
吃:吃饭不专心、吃的太饱、饮食结构不平衡 睡:饭后睡觉、熬夜 生活习惯:如大便时看书、打电话 精神:过度紧张、劳累
(三)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贯穿一生的全面养生实践 不同年龄段的养生 “居安思危” “不治已病治未病” 人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学术流派众多的养生方法 道家养生 儒家养生 医家养生 释家养生 武家养生
第一节 中医养生学的概念和特点
❖ (一)养生的目的 增强体质 人后天自身调养对体质的改善具有重要意 义。先天薄弱的人如果后天调养得当,可 以增强体质,弥补先天之不足。
作业
❖ 1、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提出新的年龄分段是如何 划分的?
❖ 2、中医养生保健对人体健康长寿有什么作用?
❖ 3、查阅中医养生保健相关知识并总结。
❖ 4、预习中医养生学的发展简史。
第三节 中医养生学的发展概况
一、远古萌芽期 二、先秦奠基期 三、秦汉形成期 四、魏晋南北朝充实期 五、隋唐五代兴盛期 六、宋金元争鸣期 七、名清朝成熟期 八、近现代弘扬期
四、魏晋南北朝充实期
3、陶弘景《养性延命录》: 根据葛洪、彭祖等养生家论述,并结合自身经验 饮食起居 精神调摄 服气疗病 导引按摩 药物补益
五、隋唐五代兴盛期
孙思邈《千金要方》、《摄养枕中方》。
第一,继承和发展了《黄帝内经》“治未病”的思想, 以此为养生原则,提出了“养性”之说 。
❖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 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 强,故眞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 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 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 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一)东汉医家张仲景——医圣
博采众长,著《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理论基础。
养生观点
1、养慎 养慎即调护机体以顺应四时之变,外避虚邪贼风。 2、调和五味 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饮食之冷热、五味之调和,
以适宜为度,方可起到养生作用。
3、提倡导引 重视导引吐纳,主张用动形方法防病治病。
医圣张仲景
❖ 强调饮食与养生的关系 ❖ “凡饮食滋味以养于身,食之有
强调“治未病” ——未病先防,已病防变 综上所述,《内经》集先秦诸子之说,参以大 量医疗实践,形成了中医理论体系,为中医养生学 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
《黄帝内经》
❖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 失之耶?歧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 阳,和以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 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故半百而衰也。
❖ 除三戒外,孔子还提出了“仁者寿”的养生理论 。
“修身以道,修道以仁”,“大德必得其寿”, 《中庸》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 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 《论语·乡党》
儒家养生说 -孟子、荀子
❖ 孟子 ——“养心莫善于寡欲”。 “我四十不 动心”
❖ 荀子——“欲不待可得而求者,从所可”。
《内经》对人体生、长、壮、老、已的生命规律 有精妙的观察和科学的概括,不仅注意到年龄阶段 的变化,也注意到了性别上的生理差异。
如《素问·上古天真论》中,男子八岁为一生 理阶段,女于七岁为一生理阶段的生理阶段递变规 律,《灵枢·天年》以十岁为一阶段的递变规律, 分别详细阐述了人的生理变化特点。
4. 对衰老的认识
❖ 创立了动形养生的五禽戏法,这种仿照虎、 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的锻炼 方法,
(二)华佗的养生思想
从理论上进一步阐述了动形养生的道理。
如《三国志华化传》中载其论云:“人体欲得劳动, 但不当使极尔,动摇则谷气得消, 血脉流通,病不得生, 譬犹户枢不朽是也”。
五禽戏
五禽戏法,
这种仿照虎、鹿、熊、猿、鸟五种动物动作姿态
“昔陶唐氏之始,阴多滞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
其原,民气郁瘀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
导之”。
❖ 劳动是人类独有的特点 ,“古者禽兽多而人少,
于是民皆巢居以避之,昼拾橡栗,暮栖木上”(《庄子·盗 距》),说明古人筑巢穴,栖木上是为了躲避野兽,以防猛 兽的伤害。《易·系辞》又说:“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 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字,以待风雨……”,这说明,随着 时间的推移,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改变居住环境以适应寒暑 之变。
(二)中医养生学的概念
中医养生学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探索和研究人 类生命生长发育规律、夭折衰老的成因、机制、规律; 阐明如何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防治疾病,以达到更 好的生存状态、延年益寿的理论和方法的综合实用性 学科。
(三)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独特完善的养生理论体系 以中医理论为核心 “天人相应”“形神合一”的整体观念 人与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 阴阳五行学说、脏腑经络理论 “精气神” “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 居有常,不妄作劳”
素问·上古天真论
❖ 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 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 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 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 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 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 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内经》详细论述了衰老的变化过程及衰老表现, 并指出情志、起居、饮食,纵欲、过劳等一方面调 节失当,是导致早衰的重要原因,初步建立了抗老 防衰及老年病防治的理论基础。
5. 明确提出养生原则和方法
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养生原则和行之有效的养生 方法,如调和阴阳,疏通气血、形神兼养、顺应自 然等原则,以及调情志、慎起居、和五味、针灸等 多种养生方法。
二、先秦奠基期
❖ 公元前21世纪夏代建立,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 统一中国 1、修身养性
2、饮食卫生
3、运动锻炼
4、起居养生
5、导引养生
6、药物养生
儒家养生说 -孔子
❖ “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 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 衰,戒之在得。”这里的“三戒”,即是根据人的 年龄不同,生理特点不一样,而提出的具体养生方 法。
❖ (一)养生的目的 预防疾病 扶助正气,抵御邪气,预防疾病 “上工不治已病治未病”
❖ (一)养生的目的 延年益寿 中医养生的衰老理论 肾元亏损 脾胃虚弱 气虚血瘀
❖ (二)养生的意义 真正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适应疾病谱和医学模式的改变 符合医卫服务重心前移的要求 促使精神修养与社会和谐发展
道家养生说 —老子
❖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经》
❖ 老子言“虚其心”,虚即道,道即自然。自然能化 育万物,虚为万物之始
❖ 道家一派,一方面崇尚自然,提倡所谓“返朴归 真”、“清静无为”的处世哲学,一方面又提倡养 生,希望能够“长生久视”。“寿敝天地”
三、秦汉形成期
❖ 《黄帝内经》 ❖ 医圣张仲景 ❖ 华佗 ❖ 《神农本草经》
(三)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和谐适度的养生保健原则 和谐适度,阴阳平衡 七情平和、节制饮食、节欲保精、睡眠 适度行劳不倦 “养生以不伤为本” “不多不少几于道也”
(三)中医养生学的特点
综合多法的辨证养生方法 太极拳、药膳、药酒、药茶 起居养生、饮食养生、精神养生 药物养生、针灸按摩、气功导引 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