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2、指向教师层面
可以理解自己的教育行为,省察教育行为背后的观 念。例如课程观、活动观、儿童观、教育观念等等。 可以体验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自己的态度,即自己对 待幼儿、对自己、对同事、对教学内容、对环境等的情 感与态度等。
3、指向材料与环境层面
可以理解自己的教育行为,省察教育行为背后的观念。 例如课程观、活动观、儿童观、教育观念等等。 可以体验自己的情感与感受自己的态度,即自己对待 幼儿、对自己、对同事、对教学内容、对环境等的情感与 态度等。
• 无结构观察:事先没有严格的设计,比较灵活、
(二)观察的重要性
1、观察能使教师以儿童的视角来理解儿童,以开放的心态、宽容的情 怀对待儿童,真正做到尊重儿童与信任儿童,以儿童为中心,促进 每个儿童富有个性的成长与发展。 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 不透的书;也是一个永远也猜不透的谜语,更有可能是一道让人驻 足而无限留恋的风景。 看一看孩子表现了什么;听一听孩子在说什么;猜一猜孩子在 想什么,尽可能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用孩子的心灵感知世界,用 孩子的语言表达世界。由此孩子会帮助你加深对这个世界的重新理
二、观察与观察法
• 观 察
观即观看;察即察觉、省察、思考。 合在一起,观察就是既看又想的过程。具体而言,观察不仅 仅是人类(我们)感觉器官直接感知事物的过程,同时又是 人类(我们)大脑积极思维的过程。 事实上,我们每天都在看,可能想的少,甚至不想,不 思,结果是我们可能处在一种司空见惯、见惯不惯、麻木不 仁的状态。这称不上观察。 导致我们造成上述状况的可能原因是什么?
(一)观察幼儿的基本提纲
1、观察幼儿的角色
2、观察幼儿的表现 3、观察是从何时开始的
4、何地观察、如何发生
5、运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
1、观察幼儿的角色
具体有哪些幼儿在场?他们各自的角色、 地位或身份是什么?
有多少幼儿在场?是什么样的群体?不同 的幼儿在群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谁是负责 人?谁是追随者?
解与再认识,也包含对自己的重新理解与再认识。
• 2、通过对幼儿、自身以及、材料与环境等的不断观察与思 考,在促进教师反思意识增强的同时,能逐渐更新自己的儿 童观、教师观、活动观、课程观等,真正成为幼儿学习活动
的支持者、合作者与引导者。
唯有通过观察和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内心的需要和 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并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
2、观察幼儿的表现
不同场合的幼儿有什么行为表现话或做事时使用了什么样的语调、神 态与形体动作?其行为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怎么 样的?
3、观察从何时开始的
幼儿的行为或与幼儿相关的事件在什么时
候发生?持续了多久?是否有中断等。
4、何地观察、如何发生
幼儿的行为、与幼儿有关的事件是在哪里发
生的?这个地方有什么特征?行为或事件是怎
么发生的?发生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5、运用什么方式进行观察
直接观察:不借助仪器,靠教师的自身感官来进行,应用比较 简单,但人的视野有限,记录难以精确全面。 间接观察:借助于仪器,如录音和录象,可以客观记录和多角 度精确的观察,可以反复研究观察资料。 参与性观察:教师参与到被观察者的活动中,在活动中观察。 优点是对观察对象的活动有较深入的了解和体验,有助于理
(三)观察的可行性
对于幼儿
幼儿不容易受到观察者的影响,较少刻意掩饰自己 的行为,所以对幼儿行为的观察结果比较真实自然。
对于教师
教师整日和幼儿生活与学习在一起,可以随时随地 随机地进行观察;同时也可以随时观察自己。
四、如何对幼儿进行观察
(一)心中有观察的提纲 (二)勤于填写观察记录表 (三)观察幼儿需注意的事项
幼儿成长的需要!
——蒙台梭利
3、通过观察后的反思与调整,教师可以提供符合幼儿年龄 发展特点与学习所需要的材料(环境),生成或设计出 符合幼儿需要的活动,保证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切 实提高幼儿教育活动的质量。 4、可以为学前教育研究尤其是儿童研究积累丰富、翔实、 全面的第一手资料,为深入后续的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 教师如果有观察的自觉,其教育人生将会因此而摆脱 苍白,摆脱虚浮,更重要地是能够超越平凡,使自己逐渐 变得理性、深刻与丰富起来,能使自己体验到人生幸福的 同时,也能使幼儿体验到童年的幸福!
解观察对象背后的活动和动机。
非参与性观察:不介入观察对象的活动,只是旁观,观察较冷 静客观。教师可以采用录象的方法观察自己,尽管介入了儿 童的活动,但可以客观地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自己和儿童。
• 有结构观察:对观察内容、程序、记录方法都 有比较详细的设计和考虑,观察时基本上按照 设计的步骤进行,结果适于量化统计和处理
幼儿行为的观察、记录与分析
——成为一名真正的观察者
王 浩
宁波大学
一、幼儿的行为
(一)行为
行为是指人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外显)活动。
(二)幼儿的行为
幼儿的行为是指幼儿在主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产生的外部(外 显)活动。
依据直接的观察,可以把幼儿的行为简要概括为动作、语 言、表情、神态等,以及由此推倒而出的幼儿心理活动。
观察目的 观察对象
观察手段
三、为何要对幼儿进行观察
(一) 观察的必要性
强调观察到的是什么以及怎么样。
(二)观察的重要性
强调观察给观察者带来了什么改变。
(三)观察的可行性
强调观察方便易行的原因或条件。
(一)观察的必要性
1、指向幼儿层面
可以了解儿童身体发育、动作发展、认知发展、情 感和社会性发展的各个方面的信息。 可以发现幼儿的经验、兴趣、需要、动机、气质类 型、性格以及幼儿在群体中的不同身份和幼儿在交往中 所处的位置等。 儿童因生理、心理及教养方式的不同,因此有不同 的学习方式,教师通过观察可以了解儿童的学习兴趣, 发现儿童是如何学习的。
• 观察法
研究者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计划,对研究对象进行系统连续
全面的直接观察,并作出准确、具体以及详尽的记录,以
便全面地掌握所要研究的情况,收集有关资料加以分析和 解释,从而获得对研究问题的理解与认识。 从上述观察法的概念出发,您认为构成观察的要素分别 是什么?
观察对象 的状态
观察者
观察的 构成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