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当前小学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近年来,随着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发展态势,教学质量稳步提升,校容校貌已有了极大改观,教育设备不断完善,育人环境进一步得到净化,在教育战线上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在成绩的背后还潜藏着一些不利于教育更好更快发展的因素,这些不利因素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里表现尤为突出:
一、教师工作积极性不高。

我们都知道,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在教育,教育的关键在教师,而教师的积极性则是关键的关键,现阶段教师的教学热情、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不是很高,主要原因是收入相对下降。

06年工资普调后,其他行业的各种津贴和福利待遇没变,而义务教育阶段免除学费后,学校用于激励教师多带课,带好课的这部分资金已没了着落,因为缺少了必要的物质激励,导致出现教师尽量少带课,教学质量能应付,考勤纪律能对付就行的局面,这种“课带多带少一个样,教与不教一个样,教得好与不好一个样,守不守纪一个样”的现象,极像改革前的“吃大锅饭”。

反正总是没有钱,凭着良心混着过日子就行,有这样心态的教师不在少数,虽然也不乏大量的安于清贫恪守职业道德的教师们仍在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地默默工作着,但市场经济大潮下的学校已不再是一块“净土”,对物质利益和幸福生活的期盼也是教师们的追求,物价的飞涨,其他行业收入的增加,迫使广大乡村教师不得不面对残酷的现实,单靠精神上的奖励已解决不了现实中的问题,教师们更关心的是能得到多大的实惠。

这种除了纯工资收入以外,没有课时津贴,
没有教学质量奖,没有考勤奖,没有任何福利的状况持续时间越长,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教育发展就越不利,长此以往,后果堪忧。

二、教师年龄结构偏大,师资配备不整齐。

教育是青春的事业。

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大至在6-16岁之间,在他们的眼里,这个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太多的神奇与美丽,所以在他们的心理希望看到和接触的都是美好的事物,希望自己的教师也是年轻美丽的,据一项关于“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调查数据表明:70%的学生喜欢像电视剧《十八岁的天空》中的古越涛、裴佩一样年轻漂亮帅气有活力的教师。

而在我县农村学校里,教师的年龄结构偏大,中老年老师所占比例过大.以我校为例,我校有在编在职教师130人,其中50岁以上的44人,占教师总数的34%,30——50岁的共50人,占教师总数的38%,全校教师平均年龄42岁.虽然目前中青年教师占大多数,但中年教师偏多,年轻教师太少,三
五年后,教师老龄化现象将更为严重. 在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要求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然而,很多乡村学校无法和城区学校一样开足开齐国家规定的课程,文化基础课程的专业教师缺额不大但比例不协调(有的学科偏多,有的学科偏少),而专业的体、美、音、微机教师的配备严重不足。

三、学校管理工作难度增大。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无钱的家难当”。

目前学校的管理工作真到了“又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尴尬境地,学校既无财权,又无人事支配权,要调动教师的教育教学积极性,仅靠领导权威、理论说教、思想工作已难以完全凑效的,学校安排的临时性工作,很多教师就会要求做多少事,给多少报酬,先
说好再干活,没钱不办事,干了要兑现。

部分老师的主人翁意识和大局观念不强,总把自己当作局外人,认为为学校做事就是为校长做事,是在为领导做事,很多时候是因为碍于学校领导的情面而不得已为之,看的多,干的少,在旁评论的多,付出实际行动的少,常常出现“领导满头大汗,老师逍遥自在”的现象,而对于那些教学不认真,又不能遵守纪律的教师,学校既无法予以经济处罚也不能把他辞退,通俗地说,就是能拿他没辙。

这种体制使农村学校的基层领导很难开展工作,这种“优不能奖劣不能罚”的状况,常使学校感到手束无策,无从应对。

四、各种检查多,学校穷于应付。

教育涉及面很广,所以涉及的部门也很多,各个部门有各个部门的职责和要求,所以学校要应对的各项检查也很多,教育主管部门和政府对学校例行检查自不必说,可以到学校检查的还有公安,检察、纪检、审计、卫生、工商、环保、物价、气象等等,似乎门口只要是挂了牌子的单位都有权到学校进行检查或处罚。

近三年来,学校主要领导的主要精力主要用在了应对各项检查方面去了。

07年“两基”迎国检和普及实验县检查,今年又是迎省教育均衡发展评估检查。

今天一个检查,明天一个评估,学校疲于应付,分散了学校领导和老师用于教学教研的精力和时间。

五、教育不公平现象及与城区学校的教育质量差距在逐渐拉大。

城里孩子和乡下的孩子一样都在“同一片蓝天下”成长,理应得到公平的教育,然而,随着城镇化速度的加快,大量的人口涌入城市,至使我县城区学校的规模在不断扩大的同时,我市乡村学校的大量优秀教师也被频频抽调到城区学校任教,留下的都是一些不愿进城的或是老弱病残
的进不了城的教师,乡村学校仅是城区学校的优秀教师培训基地,这是对乡村学校的不公平,更是对乡村学生的不公平。

因为城区学校拥有较乡村学校更多的优质教学资源,更好的教学环境,因而教学质量要远远好于乡村学校,并且差距会越拉越大。

在城乡教师中还存在着一种潜在的不公平,就像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所说的“每个人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投入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与他人所投入的劳动所得到的报酬进行比较,也会把自己现在投入的劳动和所得到的报酬与过去的投入的劳动和得到的报酬进行个人历史性比较,比较的结果就产生了公平与不公平的感觉。

”恩格斯则明确指出:“公平始终只是现存的经济关系的观念化表现。

”乡村教师也会有亚当斯所说的这种“感觉”,虽然城乡教师在名义工资上没有差别,同等学历和资历的教师基本工资几乎相同,但城区教师的福利待遇要比乡村好,城区的生活环境、学生素质,家长素质、家长对子女教育的重视程度及用在子女身上的教育投资要比乡村优越
得多,要好得多,要多得多,按一个教师带4-5个学生算,每个寄宿在教师家里的学生每月500-700元,一个月就是2000-3500元,扣除生活费用,一个月下来也要比上班拿的工资多,这种利用业余时间付出劳动而获得的收入的机会,城区教师要比乡村教师要大得多,不过,现在也有不少乡村教师也在积极效仿这种“堤内损失堤外补”的做法,这种状况有进一步漫延之势,其实,这也是对那些因家庭贫困没有教师辅导的学生的一种不公平,其实质就是经济上的不公平导致教育上的不公平。

以上问题在我市乡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中不同程度地存在,已成为影响乡村教育发展制约因素,应该予以重视并应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根据以上分析,我建议:
1、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应向乡村教育倾斜。

虽然近几年政府在公布的财政支出中对教育投入的数额和比例在逐年增大和提高,但增加的教育支出中主要是用于“两免一补”和“贫困学生的住宿补助”及减免学费和书本费上,而直接用于提高教师的津贴、福利方面的资金不多。

政府要继续加大对教育的投入,就像鼓励农民种粮给予“粮食直补”一样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尤其是乡村教师)予以“教育直补”,提高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收入水平并适当向乡村教师倾斜。

让乡村学校能留住教师,能吸引城区优秀教师到乡村任教。

2、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统一的对学校、对教师进行考核与管理的制度,明确规定各级各类学校不同学科之间每周必须完成的最低工作量(课时数),对超工作量或低于工作量的奖惩情况分别做出规定,对上班纪律,考勤制度等提供统一的指导性意见,让各学校根据校情在管理过程中既有据可查、有章可循又能灵活机动地制定适合各校实际的规章制度来。

3、加大对教育体制的改革力度,增强学校自主聘用教师的权利。

教育行政部门在经济权,人事权等方面不能统得过紧,管得过死,权力不能过分集中,要适当的放权,要充分调动基层学校的积极性,允许全市范围内的“师校之间的双向选择”即学校选择教师和教师选择学校,让全体教师和基层学校在教育、管理中既有压力也有动力更具活力。

4、合理配备师资,吸引年轻大学生加入教育队伍,为基层教育补充新鲜血液。

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根据我市现有的师资状况及各校专业教师结构特点,在新教师选用和校际教师调动时,整合优化,合理配置,使我市教师专业结构和年龄结构不断得到优化。

5、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任教,到薄弱学校任教,真正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体现教育公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