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并发症:1.急性梗阻性脑积水 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一个重要及严 重的并 发症,是指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数小时至7天以内的急性或亚急性脑室扩大 所致的脑积水。脑室系统充满血液是急性脑室扩张的先决条件,使脑脊液 循环通路受阻而导致颅内压急骤升高,是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死亡的主要原 因之一。发生急性梗阻性脑积水。提示预后不良。如在早期发现双侧侧脑 室扩张、腰穿压力可以不高,提示急性梗阻性脑积水,应立即行脑室引流, 有时可转危为安。急性脑积水除了剧烈头痛、频繁呕吐、脑膜刺激征外, 常有意识障碍加重等颅内高压表现。尤其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3天内逐渐 出现昏迷、瞳孔缩小、对光反射减弱或消失等病情恶化。 2.正常颅压脑积水(normal pressure hydroencephalus,NPH) 是 指患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几周或几年后出现脑室扩大,是因多种原因所致的 临床综合征,又称隐匿性脑积水、低压力性脑积水、交通性脑积水或脑积 水性痴呆。正常颅压脑积水的发病机制是凡能在脑室系统以外,即在脑基 底诸池或大脑凸面处阻碍脑脊液正常流向上矢状窦者,均可引起正常颅压 脑积水。正常颅压脑积水的三大主征为精神障碍、步态异常和尿失禁。还 可出现性格改变、癫痫、锥体外系症状、强握反射、吸吮反 射 等。晚期双下肢发生中枢性瘫痪。
术后护理
(1)一般护理:抬高床头15~30°,以利静脉回流、减轻脑水 肿、降低颅内压;术后绝对卧床2天,限制体力活动3~4周,
以防弹簧栓子移位;保持呼吸道通畅,头偏向一侧,吸尽分
泌物,定时翻身、拍背,以利痰液排出;给予高蛋白、高热 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保持大便通畅;做好口腔皮肤 护理,按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留置导尿管者应保持其通 畅,按时进行膀胱冲洗和尿道口消毒,防止并发症发生。 (2)病情观察:观察生命体征,尽量使血压维持在一个稳定水 平;避免一切可以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因素,如情绪激动、精
颅内动脉瘤诊断检查
1.确定有无蛛网膜下腔出血。出血急性期,CT确诊SAH阳性 串极高,安全迅速可靠。出血一周后,CT不易诊断。腰椎穿刺可能 诱发动脉瘤破裂出血,故一般不再作为确诊SAH的首选。 2.因颅内动脉瘤多位于颅底部WiLLis动脉环,直径小于 1.0Cm的动脉瘤,CT不易查出。直径大于1.0cm,注射对比剂 后,CT扫描可检出。MRI优于CT,动脉瘤内可见流空。MRA可提 示不同部位动脉瘤,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筛选。三维CT(3D—CT)从 不同角度了解动脉瘤与载瘤动脉的关系,为手术夹闭动脉瘤决策提 供更多的资料。 3.脑血管造影是确诊颅内动脉瘤必须的检查方法,对判明动 脉瘤的准确位置、形态、内径、数目、血管痉挛和确定手术方案都 十分重要。DSA更为清晰。,经股动脉插管全脑血管造影,可避免 遗漏多发动脉瘤。病情在三级以下,脑血管造影应及早进行,三级 和三级以上病人可待病情稳定后,再行造影检查。及早造影明确诊 断,尽快手术夹闭动脉瘤,可以防止动脉瘤再次破裂出血。首次造 影阴性,可能因脑血管痉挛而动脉瘤未显影, 高度怀疑动脉瘤者,应在3个月后重复造影。
颅内动脉瘤
蛛网膜下腔出血
颅内动脉瘤 概述:颅内动脉瘤系指脑动脉壁的异
常膨出部分,是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 出血的最常见原因。病因尚不甚清楚, 但以先天性动脉瘤占大部分。任何年龄 可发病,40-66岁常见。80%发生于 脑底动脉环前半部。临床上以自发脑出 血、脑血管痉挛、动眼神经麻痹等局灶 症状为特点。动脉瘤的“破裂”常是产 生严重症状甚至死亡的主要原因。
术前护理:
(5) 尿管护理:对尿失禁患者留置导尿管,并做好护理。 (6)镇静止痛:头痛、烦躁不安、有精神症状者可给予适 当的镇静镇痛药物,避免使用影响呼吸与意识观察的药物。 (7) 调控血压:适当调整血压。既往血压正常的患者,
SAH后血压升高,控制血压到接近正常水平;既往血压高者,
控制血压到接近平时血压水平。一般收缩压不宜高于150~ 180mmHg。 (8)术前准备:备皮腹股沟处或剃头,评估足背动脉波动 情况,检查结果,禁食等。
情况。
(3) 饮食护理:勿食用易导致便秘的食物,必要时给予缓泻剂,保 持大便通畅。保持室内通风适宜,防止因着凉而引起患者用力打喷嚏或 咳嗽,以免增加腹压及反射性的增加颅内压而引起颅内动脉瘤破裂。
(4)安全护理:对于伴有癫痫者注意保证其安全,防止发作时受伤,
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吸氧,床边备好急救用品,按医嘱给予抗癫痫药, 并做好记录。
蛛网膜下腔出血
实验室检查:

腰穿颅内压多增高,脑脊液早期为血性,3~4天后开始黄变。 发病初期部分患者周围血中白细胞可增高,且多伴有核左移。 心电图可有心律失常,并以心动过速、传导阻滞较多见。 4天内头颅CT扫描,阳性率为75-85%,表现为颅底各池、 大脑纵裂及脑沟密度增高,积血较厚处提示可能即系破裂动
神紧张、剧烈运动、用力排便或咳嗽等;注意观察病人瞳孔
的大小、对光反射情况,动态观察意识的变化,并做好记录。
术后护理:
(3)穿刺点的护理:本组穿刺点均为股动脉,术后穿刺部位加压 包扎后予以沙袋压迫12h,制动24小时,严密观察穿刺肢足动脉 搏动情况及下肢温度、颜色和末梢血运情况,观察穿刺局部有无 渗血及血肿、瘀斑形成。
颅内动脉瘤
国际常采用Hunt五级分类法:
一级 无症状,或有轻微头痛和颈强直。 二级 头痛较重,颈强直,除动跟神经等脑神经 麻痹外,无其他神经症状。 三级 轻度意识障碍,躁动不安和轻度脑症状。 四级 半昏述、偏瘫,早期去脑强直和植物神经障碍。 五级 深昏迷、去脑强直,濒危状态。
颅内动脉瘤分类
①颈内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90 %,包括颈内动脉-后交通动脉瘤,前动脉-前交通 动脉瘤,中动脉动脉瘤; ②椎基底动脉系统动脉瘤,约占颅内动脉瘤的10 %,包括椎动脉瘤、基底动脉瘤和大脑后动脉瘤。 动脉瘤直径小于0.5cm属于小型, 直径在0.6—1,5cm为一般型, 直径在1.6—2.5cm属大型, 直径大于2.5cm的为巨大型。 颅内多发性动脉瘤约占20%,以两个者多见,亦有 三个以上的动脉瘤。
(4) 并发症的观察:
颅内在出血:观察意识、瞳孔、生命体征、肌力的变化 脑血管痉挛、脑梗死:术后予尼莫通2周,以防止TIA的发生,
并注意观察血压的变化;尼莫地平30mg,3/d口服或其它钙通道
阻滞剂 下肢深静脉血栓:给予下肢尤其是腓肠肌处环状按摩,以防止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注意观察肢体活动、感觉情况及神经功 能缺失症状。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
1.动脉瘤破裂出血症状 中、小型动脉瘤未破裂
出血,临床可无任何症状。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 临床表现为严重的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急剧, 病人剧烈头痛,形容如“头要炸开”。频繁呕吐, 大汗淋漓,体温可升高;颈强直,克氏征阳性。 也可能出现意识障碍,甚至昏迷。部分病人出血 前有劳累,情绪激动等诱因,也有的无明显诱因 或在睡眠中发病。约1/3的病人,动脉瘤破裂后 因未及时诊治而死亡。多数动脉瘤破口会被凝血 封闭而出血停止,病情逐渐稳定。随着动脉瘤破 口周围血块溶解,动脉瘤可能再次破溃出血。 二次出血多发生在第一次出血后2周内。
蛛网膜下腔出血临床表现
(一)头痛与呕吐 突发剧烈头痛、呕吐、颜面苍白、全身冷汗。如头痛局限某 处有定位意义,如前头痛提示小脑幕上和大脑半球(单侧痛)、 后头痛表示后颅凹病变。 (二)意识障碍和精神症状 多数患者无意识障碍,但可有烦躁不安。危重者可有谵妄, 不同程度的意识不清及至昏迷,少数可出现癫痫发作和精神症状。 (三)脑膜刺激征 青壮年病人多见且明显,伴有颈背部痛。老年患者、出血早 期或深昏迷者可无脑膜刺激征。 (四)其它临床症状: 如低热、腰背腿痛等。亦可见轻偏瘫,视力障碍, 第 Ⅲ、Ⅴ、Ⅵ、Ⅶ等颅神经麻痹,视网膜片状出血 和视乳头水肿等。此外还可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和呼 吸道感染等。
颅内动脉瘤
颅内动脉瘤多因脑动脉管壁局部的先天 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的基础上引起。 高血压、脑动脉硬化、血管炎与动脉瘤 的发生与发展有关。脑动脉瘤多见于脑
底动脉分叉之处。按其发病部位,4/5位
于脑底动脉环前半,以颈内动脉、后交 通动脉、前交通动脉者多见;脑底动脉 环后半者约占1/5,发生于椎基底动脉、 大脑后动脉及其分支。

脉所在处或其附近部位。
术前护理
(1)心理护理:对神志清醒者讲解手术的必要性及手术中需要患者配 合的事项,消除其恐惧心理,对有意识障碍者,术前做好家属的心理护 理,使他们了解手术的目的和意义,了解术前准备的内容,以达到配合 好手术的目的。 (2) 绝对卧床:避免一切外来的刺激,防止因躁动不安而使血压升 高,增加再出血的可能。随时观察生命体征及意识变化,及早发现出血
颅内动脉瘤治疗
颅内动脉瘤夹闭术 颅内动脉瘤栓塞术
蛛网膜下腔出血
(英文简写SAH), 是指蛛网膜下腔中出血的现象。 常见的病因是脑动脉畸形, 动脉瘤,血液疾病等。
蛛 网 膜 下 腔
蛛网膜下腔出血
病因病理病机:凡能引起脑出血的病因也能引起本病,但以颅内 动脉瘤、动静脉畸形、高血压动脉硬化症、脑底异常血管网 (moya-moya病)和血液病等为最常见。多在情绪激动或过度 用力时发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支处,以该环 的前半部较多见。动静脉畸形多位于大脑半球大脑中动脉分布区。 当血管破裂血流入脑蛛网膜下腔后,颅腔内容物增加,压力增高, 并继发脑血管痉挛。后者系因出血后血凝块和围绕血管壁的纤维 索之牵引(机械因素),血管壁平滑肌细胞间形成的神经肌肉接 头产生广泛缺血性损害和水肿。另外大量积血或凝血块沉积于颅 底,部分凝集的红细胞还可堵塞蛛网膜绒毛间的小沟,使脑脊液 的回吸收被阻,因而可发生急性交通性脑积水,使颅内压急骤升 高,进一步减少了脑血流量,加重了脑水肿,甚至导致脑疝形成。 以上均可使患者病情稳定好转后,再次出现意识障碍或出现局限 性神经症状。
颅内动脉瘤临床表现
部分病人出血可经视神经鞘侵入玻璃体引起视 力障碍。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红细胞破坏产生 5-羟色胺、儿茶酚胺等多种血管活性物质作用 于脑血管,发生血管痉挛,发生率为21%一62 %,多发生在出血后的3—15天。局部血管痉挛 只发生在动脉瘤附近,病人症状不明显,只在 脑血管造影上显示。广泛脑血管痉挛,会导致 脑梗死发生:动脉瘤破裂时,常有前驱症状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