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改错题 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80%核心 1.钱穆认为:‚齐鲁诸国皆伸展东移,镐京与鲁曲阜,譬如一椭圆之 两极,洛邑与宋则是两中心。周人从东北、东南张其长臂,怀抱殷宋。‛据此,以下判断正确的是:
A分封制使西周疆域扩大 B洛邑与宋是西周行政中心
C宋国虽为诸侯但实力过强 D齐鲁两国的国君是王族
2. 中国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称为太庙;民间祭祀祖宗的地方,称为祠堂。这两种现象反映的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特点不包括:
A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B嫡长子继承制 C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 D‚国‛与‚家‛结合
3. 有人在评述秦朝的政治变革时说:‚这是一个划时代的突破和最骇人听闻的政治结构,没有封国封爵,没有公侯伯子男。当时没有一个人敢于想象皇帝的儿子们竟会跟平民一样,竟没有拥有土地,更没有奴隶群。‛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这种变革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促使中国古代政治:
A从地方分权到中央集权转变 B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
4.《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前汉的经典官僚机构。‛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 ) A 公家从分裂走向统一的结果 B.三省六部制的实施 C.官员选拔制度的变化 D.豪门望族势力壮大 5.贞观元年,唐太宗说:‚国家本臵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材料最能表明唐太宗 A.十分重视门下省职能的发挥 B.对中书省的工作不满意 C.希望三省之间友好合作,和谐共处 D.认识到三权分立体制的重要性
6.奥地利著名音乐学家熊彼得曾经提出‚领地国家‛的概念,其中领地国家的特征是:在封建制度下,过往的税收有两个来源,一部分芣自国王自己的领地,一部分来自诸侯的进贡;国 王则无权直接对诸侯领地进行征税。根据这个概念,对古代中国处于‚领地国家‛时期叙述 正确的是 A. 实现了以家天下为核心的集权机制 B. 构建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文化心理认同 C. 形成了地方绝对效忠中央的制度 D. 确立了以土地国有为基础的社会公有制
7.西周时期宫廷的舞乐队,按制度是天子八佾,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季氏只能用四佾,却用了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 A.诸侯势力强大 B.周王室势力衰微 C.分封制趋于崩溃 D.诸侯与周天子具有同等的政治地位
8.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历史三峡论‛,将四千多年来中国政治形态变迁分为封建、帝制和民治三大阶段其中‚封建‛阶段相关的我国政治制度特点是: A专制王权披上神权外衣 B政权和族权互为表里 C思想统一促进政治统一 D中央对地方直接控制
(错两次)9.从秦至清两千多年中,许多皇帝或由于年幼庸弱,或由于当时形势和力量对比的变化,因而受制于母后、外戚、宦官、权臣、地方割据势力等,导致权力的萎缩或丧失,这种现象实质上是( ) A.君主专制被颠覆 B.中央集权体制遭到破坏 C.君权至上的后果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
10.最早从理论上提出、最早从理论上否定、最早在实践上开创、最早在实践上完成否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分别是 : ①韩非子 ②秦始皇 ③黄宗羲 ④康有为 ⑤孙中山 ⑥毛泽东 A.①③②⑤ B.①④②⑤ C.①③⑤⑥ D.①③②⑥ 11.梁启超曾说:‚我想中国历史上有意义的革命,只有三回:第一回是周朝的革命,打破黄帝、尧舜以来部落政治的局面;第二回是汉朝的革命,打破三代以来……;第三回就是我们今天所纪念的辛亥革命了‛,所谓‚汉朝的革命‛主要是指: A.‚公天下‛到‚家天下‛的转变 B.血缘国家到地域国家的转变 C.世亲世禄到选贤举能的转变 D.分裂割据到中央集权的转变
12.有史书在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有史书记载某朝代政治制度时说:‚计财之任虽三司之职,日生烦务、常程计度、薄书期会,则在有司:至于议有系于郡国之体、事有关于安危之机,其根本在于中书、枢密院,非有司可得而预也。‛材料反映了该朝代: A.中书、枢密院掌控国家最高决策权 B.中枢部门根据行政的程序环节分工设立 C.职能分工明确且国家政务各有侧重 D.三司、中书和枢密院分掌权力相互掣肘
13.某地洪水为患,消息上报朝廷后,幕僚根据皇帝之意,写成诏书,经皇帝确认无误后,直接送至工部、户部等单位执行,要求尽快赈济灾民。这是哪个时期的制度( )
A.秦汉 B.隋唐 C.宋元 D.明清 14.宋朝有一条规矩,‚官员不得入酒肆‛,一旦发现官员在酒店吃喝,不管公款私款,即刻遭到御史弹劾,重则罢官免职,轻则纪律处分。另一条规矩是:王公贵族‚不得取食味于四方‛,即不得向各地索要特产和美味佳肴。这些规矩产生的积极作用是 A遏止了官吏横征暴敛 B君主有效控制了臣属 C 便于约束权力滥用 D形成严密的反腐机制
15.钱穆指出,起于元代的行省制度与中央集权不同,“实近似于一种变相的封建,乃是一种分权统御制也‛,‚此种制度在平时足以障碍地方政事之推进,而增加地方与中央之隔阂;而待一旦中央政权削弱,各行省转易成为反抗中央,分区割据之凭藉。‛他认为行省制度在元代 A.实际上是分封制的复辟 B.改善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削弱中央,加强地方权力 D.不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16.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启用士人辅政为官。《墨子〃尚贤》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 A.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 C.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 D.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
17.司马光所著《资治通鉴》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三个异性贵族取代姬姓晋国)作为春秋战国分期的标准,这反映出司马光认为: A.礼制的破坏是当时历史分期的重要标志 B.三家分晋是历史的进步 C.三家分晋宣告分封制结束,封建制确立 D.应该维护西周的分封制
18.两位学者各自根据其阅读史料,提出对汉代社会型态的看法。甲学者认为汉代社会是地 缘社会,聚落内部的血缘联系不强;乙学者则认为汉代是血缘社会,聚落内部同姓的力量强 大。我们应如何理解两位学者意见的差异? A.甲学者的主张符合古代宗族瓦解后的形势,较为合理 B.乙学者的看法反映出古代社会的延续性,较具说服力 C.两位学者立场相反,正可说明历史没有客观性 D.古代地域社会间差异甚大,不应该只有一种社会型态都不具说服力
(错两次)19.在周代分封之下,墓葬有严格的等级规定。考古显示,战国时期,秦国地区君王墓葬规模宏大,其余墓葬无明显等级差别;在经济发达的东方六国地区,君王、卿大夫、士的墓葬等级差别明显。这表明: A.经济发展是分封制度得以维系的关键 B.分封制中的等级规定凸显了君主集权 C.秦国率先消除分封体制走向集权统治 D.东方六国仍严格遵循西周的分封制度
20.有史学家用公司组织比喻古代某个制度:股东可以拿红利,但是不能分割公司,不能分割整 体的运作;不设分公司,而设代办处,代理人直接向董事长和总部负责。这样的比喻,指的是 ( ) A.宗法制 B. 宗法制 C.郡县制 D.三省六部制
21.《中国通史》:‚载秦始皇为‘黔首改化,远迩(近)同度(法度)’,五次出巡,与颁布统一的各种 制度、订定文字、大规模移民、经济上各种措施结合起来,在荀派儒学和法家刑名之学的思想 基础上,促进了全国范围内‘行同伦’的巨大任务。‛这表明‚行同伦‛的目的是 A.彰显皇帝无上权威 B.抑制儒学倡导法家 C. 形成共同行为规范 D. 防止人民反抗斗争
22.秦代《臵吏令》规定‚除吏、尉,已除之,乃令视事及谴之;所不当除而敢先见事, 及相听以遗之,以律论之。‛材料反映了秦代 A.创立了郡县制度 B.设立行省制度 C.君权和相权的矛盾,君权至上 D.官吏必须经中央委派方可赴任,否则治罪
23. 曾小华《中国政治制度史论简编》:‚……夏、商、周时期的国王制度,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政体,既非贵族民主政体,也非君主专制政体,而是一种宗法贵族君主政体。是这一国家制度形式既有别于古代西方希腊、罗马的奴隶主民主制,又有别于皇帝制度创立以后的专制集权政体。‛对文中‚宗法贵族君主政体‛的准确理解应为: A.分封制条件下的嫡长子继承制 B.带有宗法色彩的君主专制 C.受到贵族权力限制的君主政体 D.具有严格等级制度的世袭制
24.有学者指出,秦朝虽命短而亡,但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深刻且持久的印记。主要指其( )
A.完成统一 B.制度创新 C.修筑长城 D.秦亡教训
25.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博士齐人淳于越进曰:‘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枝辅。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指篡政的乱臣), 无辅拂,何以相救哉?’‛淳于越这一言论的意图是: A.普遍推行郡县制 B.实行三公九卿制 C.恢复宗法分封制 D.用权术驾驭大臣
(错两次)26. 读图,判断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是 A.汉武帝在②颁布推恩令 B.北魏孝文帝从③迁都到② C.②和④先后是两宋的都城 D.明太祖在①废除了丞相制度
27. 史学家钱穆指出‚此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公开竞选,可以免去汉代察举制必经地方政权之选择。‛材料中的‚此制‛( )
A.选拔标准是家世、道德、才能三者并重
B.发掘人才也埋没了其他方面的杰出人才 C.人才由地方官考核后任命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