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西方文艺理论课程论文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看巴金的《家》的人物形象
王双
人文学院医学人文学系应用心理学
摘要:《家》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杰出的现
实主叉作品之一,揭露了封建礼教和封建专制对
人,尤其是对那些柔弱而善良的女子的束缚和毒
害。但也有女性意识的觉醒与抗争,她们不甘于
向命运屈服。在这部小说中蕴涵着封建礼教伦理
纲常对于女性的迫害,对于女性主义的无视。并
且显示除了部分女性对于女性主义的觉醒,对于
追求自由,勇于与封建礼教斗争的反抗意出。这
部小说让我们清晰的看到了女性的反抗意识的
初步成长。有些青年女性形象,她们在那个时代
做出了反抗,与时代和命运抗争,她们最终赢得
了幸福和自由。尽管她们觉醒的程度不同,反抗
的方式各不相同,或说她们身上还不能不存在着
某些旧思想的痕迹和各种弱点,这是时代和社会
所赋予她们的,但她们和觉民、觉慧一样是冲出
牢笼的一代,走向觉醒和反抗的一代。 她们代
表了新时期的新的女性为了追求幸福与自由的
不懈努力。
关键词: 家;封建礼教;女性主义觉醒;
的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的,是无所不知的神明
安排好的。但是她也有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和刚强的性格。她没有力量和其他的依靠,为了
自己的尊严,她别无选择,第一次以平等的身份
呼唤“觉慧”的名字时,却是在投湖自尽之时。
(二)瑞钰:封建迷信制度的受害者
瑞钰是高家的少奶奶,她善良、漂亮,性格
温顺,富有同情心,受过良好的教育,能书会画,
心灵手巧,在封建家庭是典型的贤妻良母,但就
是这样一个女性,也摆脱不了死亡的悲惨结局,
封建礼教无情的向她伸出了罪恶之手。
她与觉新的婚姻,是靠着抓阄的形式决定的,
属于“父母之命,媒妁之占”。她对觉新关心体
贴,她理解与同情觉新和梅之间的爱情,对于两
人的爱情作出了忍让。同时.瑞珏 对高家老老
少少也表现出和睦与友善。她不嫉妒、怨恨任何
人,处处为他人着想.有很强的自我牺牲精神,
赢得了全家上下的欢心。但这一切却还是不能改
变她的悲剧的发生。
在人吃人的封建制度下,她是长房长孙“觉
新”的妻子.“长房长孙”的地位早已被陈姨太
等人所嫉恨。为了个人的利益,他们便设计,以
“避血光之灾”,借瑞珏的“生产”与高老太爷
的去世产生冲突。借助大家对高老太爷这个权威
的屈服,把瑞珏赶到城外的一间破房去生产,致
使瑞珏难产而死。“血光之灾”的谬说充分地体
现着作为封建势力代表高老太爷的势力,他不仅
生前统治着这个家.就是死后也主宰着人们的一
切。而觉新,是封建礼教的顺从者,作为瑞珏的
丈夫.妻子在痛苦中呼唤他的时候,甚至到死,
他都不能走进月房看她一眼.跟她说上一句安慰
的话。按封建晋级,觉新不得进“月房”,于是
一道木板门充当了他们夫妻二人的生死界碑。
她的死并非偶然,而是必然。封建社会是不
允许这样的善良女性的存在的。没有血光之灾的
说法,也会有其他的荒谬说法促成她的死亡;没
有陈姨太,也会有其他人,将她害死。
(三)梅芬:封建婚姻制度的受害者
梅生在富贵人家,但她却是没有丝毫的自主
权。她与觉新青梅竹马,他们两家也有意结亲,
然而二人的母亲因一次牌桌上的不和,以鸣响不
和为由,轻易地柴桑了他们的好姻缘。就应为母
亲牌桌上的小事,改变了梅的命运,这是她悲剧
命运的开始。梅另嫁他人,不料丈夫早亡,婆婆
带她不好,回到家也只是陪母亲“过那尼姑庵式
的生活”。她对于决心的念念不忘和不舍,使她
整日自怨自艾,以泪洗面,最终抑郁而终。
在没得这场婚姻中,充斥着荒唐与愚昧。母
亲的一次不愉快的代价,却是女儿一生的幸福,
甚至是女儿的宝贵的生命。这场封建婚姻改变了
三个人的命运,女性只是“父母之命”的附属品
与牺牲品。
封建礼教中女性根本没有说话的权利,即使
是自己的身体,甚至是生死都由别人来决定。“封
建礼教的残酷性,在梅的身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
她最初的纯真美好的爱情的被扼杀。在于她作为
一个人的正常欲望的被压抑。在于她的肉体被毁
灭之前她的心灵早已被彻底毁灭。‘哀莫大于心
死’,失去了生活意志的梅只觉得多活一天。只
是多受一天的罪,倒不如早死了好。”1
二、女权意识的觉醒
从《家》的写作时间来看,作者应该是接纳
了部分的五四运动的思想,从觉慧的反抗到走上
革命的道路,以及此过程中一些女性的觉醒,可
以看出作者对于女权的接纳。而在小说中的琴和
倩如等女性形象上可以看出女性主义的出现,以
及大家对它的接纳。琴、倩如等具有反抗精神的
青年女性形象,她们在那个时代做出了反抗,与
时代和命运抗争,她们最终赢得了幸福和自由。
尽管她们觉醒的程度不同,反抗的方式各不相
同,或说她们身上还不能不存在着某些旧思想的
痕迹和各种弱点,这是时代和社会所赋予她们
的,但她们和觉民、觉慧一样是冲出牢笼的一代,
走向觉醒和反抗的一代。 她们代表了新时期的
新的女性为了追求幸福与自由的不懈努力。
(一)琴:从思想到行为的觉醒
在《家》众多的青年女性形象中,琴是作为
新女性的典型和榜样来刻划的。在小说中体现了
她内心的成长历程。她自信的的脸庞上,带着“反
抗的、热烈的、而且是刚毅的、对一切都不能忍
受似”的表情。她虽出身富贵之家,但和梅、瑞
珏却不同,由于她没有父亲,母亲很疼爱她,可
以说,她所受的封建束缚是比较少的。
她有着对梅表姐这样的人的同情,有着对封
建制度对他们的摧残的不满。她有着对新思想、
新事物的追求与向往。她想要帮助受到“重男轻
女”迫害的淑贞的意愿,为她打抱不平,想要去
保护被封建礼教折磨的脆弱的姑娘。
她渴求文化知识,在被人的嘲笑与讽刺中,
她坚持自己的求学之路。她主张男女应同校、男
女应平等,不顾周围的舆论,到省立女子师范学
堂求学。她顾虑母亲的感受,但却不会被这些顾
虑所束缚。她与觉民大胆恋爱,追求自己的幸福,
追求婚姻自由。她的觉醒也表现在觉民的抗婚斗
争中,从她给觉民写的信上便可以深刻感受到这
个女孩的决心和毅力。她曾在信中明确的表示:
“无论如何决不做第二个梅姐。 ”2她的抗争,
因为高家人妥协和觉民、觉慧等具有反抗意识的
人的支持,最终逃脱厄运。在《秋》中,她与觉
民冲破层层压力,举行了新式定婚礼,并带头剪
了发。作者写这一形象无疑是为了唤起社会的另
一半——女性的崛起。
(二)倩如:旧礼教的勇敢挑战者
除了高家的叛逆者外,作品中还有一些社会
上具有叛逆性格的青年女性,如许倩如。她父亲
是同盟会的老会员,母亲是一个日本留学生,死
得很早,她是在良好的思想影响、家庭教育下成
长的。她的家庭背景使她无论在思想或行动上都
有更多的反抗表现。性格泼辣的她,非常大胆,
不顾社会舆论和封建伦理纲常的威胁,毅然剪下
辫子,勇敢地向旧礼教挑战,她蔑视那些物质落
后的人们投来的侮辱和轻视的眼光,同时坚决反
对琴的妥协动摇。3她努力的让琴的反叛更快的
成长起来,更早的成为一位觉醒的新女性;努力
的传播新的思想。
三、结语
在女性的自我探索历史上.女性付出了极大
的代价。前进的每一步.都浸润着女性痛苦的血
泪。鸣凤、梅芬、瑞钰尽管她们的身份地位、处
境、慈宁宫个各异,但都便显出了中国传统女性
的美德。心地善良、忠于爱情、安分守己是他们
的共同特点。可她们遭遇的命运却也是相同的。
这三位女性身上散发着中国传统美德的熠熠光
辉。有人曾指责她们软弱、麻木、缺少反抗精神,
甚至于说她们本身就具有奴性。靳新来认为4,
这对她们是不公平的。我们不应该对她们提出超
越时代的过高要求,要知道在封建制度下,妇女
被束缚在家庭中,不可能在社会上获得经济上的
独立,精神上也很难挣脱封建礼教的禁锢,因此
她们总摆脱不了人身依附地位。
巴金对女性形象的描写是对女性命运的悲悯
和关切,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女性悲惨命运做最后
的终结,是为封建社会做的第一首挽歌,见证封
建社会最终的没落。瑞珏、 梅、琴和鸣凤这些
年轻女性,用自己的青春和生命为后世的女性追
求个性解放扫除了障碍,是女性追求独立的基
石,用自己的青春祭奠封建社会的最后一抹余
晖。5
琴、倩如等这些青年女性形象,她们在那个
时代做出了反抗,与时代和命运抗争,她们最终
赢得了幸福和自由。尽管她们觉醒的程度不同,
反抗的方式各不相同,或说她们身上还不能不存
在着某些旧思想的痕迹和各种弱点,这是时代和
社会所赋予她们的,但她们和觉民、觉慧一样是
冲出牢笼的一代,走向觉醒和反抗的一代。 她
们代表了新时期的新的女性为了追求幸福与自
由的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
1
宋桂珍 《评巴金《激流三步曲>中青年女性形
象》[J].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1990,(1):
76-80
2
巴金 《家》[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版第126页
3
汪应果 《巴金论[》{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
社,1985年.
4
靳新来 《零落成泥碾作尘 ——巴金《家》中
的受害三女性》[J]济宁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第24
卷第2期:第37页
5
何军 《看巴金《家》中的女性形象》[J] 青春
岁月 2012(24):第2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