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卫生学教案授课教师:***授课专业:幼教绪论班级:教学任务1、能力目标:让学生知道幼儿卫生学的意义和方法2、知识目标:知道幼儿卫生学的概念3、素质目标:提高学生对学好幼儿卫生学课程的意义的认识;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热情重点及难点:幼儿卫生学的概念和学习方法教学课时:1 课时幼儿卫生学是研究婴幼儿生理解剖特点、生长发育规律、营养和身心保健的一门科学,也是幼儿师范学校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学科。
主要任务研究婴幼儿的机体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探寻影响婴幼儿健康的多种因素,提出相应的卫生要求和措施,为婴幼儿创造良好的环境,促进婴幼儿健康成长,以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和以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
学好本学科的知识,应当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掌握一定的技能,结合见习和实习适动,丰富感性知识,已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并以科学的卫生知识指导实践。
同时,要求未来的幼儿教师要模范遵守各项卫生制度,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为幼儿树立榜样。
复习题•1、幼儿卫生学的内容和任务是什么?•2、为什么要学习幼儿卫生学?第一章:婴幼儿的身体特点第一节婴幼儿的生理解剖特点班级:教学目标与要求1. 使学生了解人体各系统和各器官的生理解剖结构、功能。
2. 掌握幼儿身体各系统和各器官的生理特点以及采取的相应卫生保健措施。
教学重点与难点1. 幼儿身体各系统和各器官的生理特点。
2. 与幼儿生理特点相结合的卫生常规知识。
细胞是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细胞的功能不同,形态也就不同。
结构相同、功能相关的细胞与细胞间质构成组织。
比如,上皮组织。
不同类型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集合在一起,就构成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器官。
比如,脑、眼、耳、心、肝、脾,肺、等等。
若干功能相近的器官组成系统,共同执行某一完整的生理功能。
人体中各个系统的活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下进行,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一、动作的执行者——运动系统人体的运动,是由运动系统来完成的。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合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二)婴幼儿运动系统的特点1.骨骼(1)骨骼在生长。
钙、磷、维生素D,钙,阳光中的紫外线照射到皮肤上可制造出维生素D。
(2)婴幼儿骨头好比鲜嫩的柳枝。
婴幼儿的骨头硬度小,易发生弯曲。
(3)不良姿势易导致脊柱变形。
脊柱生理性弯曲。
弹性、缓冲。
体姿,即坐、立、行时身体的习惯姿势。
2.肌肉(1)容易疲劳。
(2)大肌肉发育早,小肌肉发育晚。
3.关节和韧带(1)肘关节较松。
牵拉肘需注意勿猛力牵拉婴幼儿的手臂。
(2)脚底的肌肉、韧带还不结实。
(三)保育要点1.让孩子多在户外活动,运动和阳关是长骨骼的“营养素”。
2.教育孩子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预防脊柱变形。
3.勿猛力牵拉孩子的手臂,以防伤着肘关节。
4.为促进脚弓的形成应进行适度的运动。
二、气体交换站——呼吸系统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不断地消耗氧气并产生二氧化碳。
机体吸入氧气并排出二氧化碳的过程称为呼吸。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呼吸道是传送气体、排出分泌物的管道,包括鼻腔、咽、喉、气管和支气管。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鼻腔是呼吸道的起始部分,是保护肺的第一道防线。
肺是气体交换的场所。
(二)婴幼儿呼吸系统的特点1.呼吸频率快2.声带不够坚韧3.鼻咽部的细菌易侵入中耳(三)保育要点1.多组织户外活动2.教会幼儿擤鼻涕轻轻按压住一侧鼻孔,擤完一侧,在擤另一侧。
擤时不要太用力,不要把鼻孔全捂上使劲地擤。
因为鼻腔里有一条条“暗道”与“邻里”相通。
擤鼻涕时太用劲,就有可能把鼻腔里的细菌挤到中耳、眼、鼻窦里,引起中耳炎、鼻泪管炎、鼻窦炎等疾病。
3.保护嗓子幼儿的音域窄,不宜唱大人的歌。
唱歌的场所要空气新鲜,避免尘土飞扬。
冬天不要顶着寒风喊叫、唱歌。
夏天刚玩得大汗淋漓,也不要停下来马上就吃冷食。
得了伤风感冒,要多喝水、少说话,因为这时最易哑嗓子。
三、循环不已得运输流——血液循环系统(一)什么是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是一个密闭的、连续性的管道系统,它由心脏和血管组成,血液在其中流动。
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血管是运送血液的管道。
血液由心脏搏出,经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再返回心脏。
血液在循环全身的过程中,把携带的氧气和营养物质输送给组织和细胞,再把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运送到肺及排泄器官。
血液是存在于心脏和血管里的液体,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
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组成。
淋巴系统由淋巴管、淋巴结、脾等组成,是循环系统的一部分。
(二)婴幼儿循环系统的特点1.年龄越小,心率越快2.心肌易疲劳经常锻炼可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每次心跳可搏出更多的血液。
如果运动量过大,使心跳太快,反而会减少每次心跳的血液输出量,表现为面色苍白、心慌、恶心、大汗淋漓,甚至运动以后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这就是过度疲劳了。
3.可触及浅表的淋巴结在浅表部位的淋巴结有颈部淋巴结、枕部淋巴结等。
(三)保育要点1.锻炼可强心,但运动量应适度,不要过累。
2.小儿患口腔炎、扁桃体炎、中耳炎、或头上长疖子,都可使颈部淋巴结肿大。
3.预防动脉硬化始于婴幼儿。
第三章婴幼儿身心健康第一节预防常同见病班级: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常见病的种类及其病因。
2、常见病的护理、预防治疗措施。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
2、培养学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1、以学生亲身体验的感觉为先导,把知识融入内心感受;2、在问题中探讨,体验在集体中的归属感和获得成功的满足感。
教学重点1、常见病种类。
2、常见病的预防护理知识。
教学难点常见病的预防护理知识。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启发思考、归纳总结、演绎结论课时安排6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节课【导课】一、呼吸系统疾病(一)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是指自鼻腔至喉部之间的急性炎症的总称1.症状(1)一般有鼻塞、打喷嚏、流鼻涕、咳嗽、发热等症状,经3∽4天可痊愈。
(2)3岁以下小儿可因高热(体温39℃以上)出现惊厥,多发生在病初突发高热时。
(3)若高热持续不退、咳嗽有增无减、出现喘憋等症状,应考虑并发肺炎,需及时诊治。
2.护理(1)高热时可服退烧药,药量及服药次数、间隔应遵医嘱,不可因急于退热而加大药量或缩短服药间隔,避免因用药过量使病儿体温骤降,大汗淋漓,甚至发生休克。
(2)发热时,脉搏增快,心脏负担加重,应卧床休息。
3.预防(1)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冷热变化发的适应能力(2)季节变化之时,应注意小儿的冷热,随时增减衣服。
(3)保持幼儿活动室、卧室空气新鲜。
(4)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提供平衡的膳食。
(5)冬春季,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6)教会幼儿洗手的方法,勤洗手。
(二)扁桃体炎扁桃体炎.doc1.症状(1)急性扁桃体炎。
小儿在受凉、疲劳或感冒后,抵抗力下降,侵入扁桃体炎窝内的溶血性链球菌大量繁殖,而引起急性扁桃体炎。
该病起病急,高热,婴儿可能因高烧发生惊厥,咽痛致吞咽困难,头痛,全身不适。
(2)慢性扁头体炎。
急性扁桃体炎反复发作,可致慢性扁桃体炎。
因扁桃体隐窝内的细菌不断放出毒素,可使小儿经常头痛、疲倦,常有低热。
咽部不适,发干、发痒、疼痛。
还可引起风湿热、急性肾炎等变态反应性疾病。
2.护理(1)患急性扁桃体炎,应卧床休息,多喝开水。
需彻底消除扁桃体炎症后,方可停药。
(2)已患慢性扁桃体炎,符合手术适应症者,可切除扁桃体。
3.预防同“上感”。
(1)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冷热变化发的适应能力(2)季节变化之时,应注意小儿的冷热,随时增减衣服。
(3)保持幼儿活动室、卧室空气新鲜。
(4)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提供平衡的膳食。
(5)冬春季,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6)教会幼儿洗手的方法,勤洗手。
(三)肺炎1.症状(1)一般有发热、咳嗽、气喘等症状。
重者可面色发灰、鼻翼扇动、呼吸困难、精神差。
(2)新生儿患肺炎,可能体温正常,也不咳嗽,仅表现为吃奶发呛,从嘴里往外吐泡沫,口周围发青灯症状。
2.护理(1)室内空气要新鲜,温湿度适宜。
(2)吃有营养好消化的流食、半流食。
勤喂水,可给果汁、菜水等,同时补充维生素C。
(3)常变换卧床姿势,以减少肺部瘀血,防止痰液积存一处,有利于炎症消散。
3.预防(1)同“上感”。
(1)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冷热变化发的适应能力(2)季节变化之时,应注意小儿的冷热,随时增减衣服。
(3)保持幼儿活动室、卧室空气新鲜。
(4)合理安排幼儿的一日生活,提供平衡的膳食。
(5)冬春季,少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6)教会幼儿洗手的方法,勤洗手。
(2)防止佝偻病。
(3)预防麻疹、白日咳等传染病。
小结:作业:怎样预防上呼吸道感染?第二节课二、消化系统疾病(一)单纯疱疹性口腔炎1.症状(1)可能有发热、烦躁不安现象。
(2)口腔内有针尖大小、表浅的溃疡,可因疼痛而拒食。
(3)一般经一周左右痊愈。
2.护理(1)多饮水,吃流食或饮食。
(2)口腔溃疡处可涂1%龙胆紫夜,促进愈合,减轻疼痛。
(二)婴幼儿腹泻1.病因(1)非感染性腹泻。
(如喂养不当、腹部受凉)(2)感染性腹泻。
(食物食具被污染、消化道外的全身疾病、秋季病毒感染)2.症状(1)病情轻者,一日泻数次,大便可呈蛋花汤样,体温、食欲尚正常。
(2)病情重者,一日泻10余次或更多,大便中水分多,尿量明显减少或无尿。
脱水的表现:眼窝凹陷、口唇干裂,非常口渴,精神极差。
3.护理(1)注意腹部保暖。
排便后用温水洗净臀部。
(2)按医嘱服药,早治、治彻底。
4.预防(1)提倡合理喂养。
夏季要勤喂水,不可将乳儿口渴误当成饥饿,而哺以过量乳汁。
(2)注意饮食卫生。
(3)隔离消毒。
小结:作业:腹泻有哪些危害性?如何预防?第三节课班级:三、与营养有关的疾病(一)佝偻病1.病因(1)紫外线照射不足。
(2)生长过快。
(3)长期腹泻。
致人体对钙、磷的吸收减少。
(4)人工喂养时牛奶中钙、磷的比例不适当,人体吸收较差,人工喂养的乳儿易患佝偻病。
2.症状(1)一般症状,多发生于佝偻病早期。
①睡眠不安,夜间常惊醒哭吵。
②多汗,与气候冷暖关系不大。
因头部多汗,头皮痒,患儿在枕头上蹭痒,致枕部头发脱落,称枕秃。
(2)骨骼改变,佝偻病进一步发展就会在骨骼上出现改变。
①方颅。
②前囟晚闭。
③串珠肋。
④鸡胸。
⑤下肢弯曲。
(3)动作发育迟缓。
(4)大脑皮质兴奋兴降低,条件反射形成迟缓,语言发展较晚。
3.护理(1)病儿多汗、体弱,应注意冷暖,随时增减衣服。
(2)按医嘱用药。
不可滥用鱼肝油或维生素D针剂,以免过量中毒。
4.预防(1)多在户外活动,接受阳光中紫外线的照射。
(2)提倡母乳喂养。
及时添加蛋黄、肝等辅食,从中获得一部分维生素D。
(3)北方因冬季寒冷漫长,小儿出生后两周可开始服鱼肝油。
(二)营养性贫血贫血是指血液中红细胞成分贫乏。
红细胞在400万/MM3 以下或血红蛋白在120万/MM3以下。
1.病因(1)缺铁性贫血①先天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