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重庆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1992)

重庆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1992)

重庆市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1992年8月28日重庆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七次会议通过1992年9月26日四川省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批准)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城市房屋拆迁管理,保障城市建设顺利进行,保护拆迁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根据国务院《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凡在本市行政区域城市规划区内国有土地上,因城市建设需要拆迁房屋及其附属物的,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拆迁人是指取得房屋拆迁许可证的建设单位或者个人。

本条例所称被拆迁人是指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的所有人(包括代管人、国家授权的国有房屋及其附属物的管理人)和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的使用人。

第四条城市房屋拆迁应遵循国家、集体、个人利益兼顾的原则。

拆迁当事人对房屋拆迁工作应积极支持、配合。

城市房屋拆迁必须符合城市规划,有利于住房制度改革和旧城改造,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第五条拆迁人必须依照本条例的规定,办理各项拆迁手续,对房屋所有人给予补偿,对房屋使用人给予安置;被拆迁人必须服从城市建设需要,在规定的搬迁期限内完成搬迁。

第六条市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以下简称市屋房拆迁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

区(市)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或者人民政府授权的部门(以下简称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城市房屋拆迁工作。

第七条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一)执行有关城市房屋拆迁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二)对房屋拆迁被委托人的资质审查,核发房屋拆迁资格证书;(三)制定房屋评估标准;(四)审查房屋拆迁计划和补偿、安置方案,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发布房屋拆迁公告;(五)对房屋拆迁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六)裁决房屋拆迁补偿和安置纠纷;(七)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申报限期拆迁决定和强制拆迁决定,或者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八)对违反本条例的行为进行处罚。

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的主要职责是本条第一款第(一)、(四)、(五)、(六)、(七)、(八)项。

第八条市、区(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城市房屋拆迁工作的领导,对在城市房屋拆迁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给予奖励。

各级人民政府规划、国土、公安、工商、城建等有关部门和街道办事处(镇人民政府)应当积极配合协助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做好房屋拆迁工作。

第二章拆迁管理第九条单位或者个人因建设需要拆迁城市房屋,应持建设项目的批准文件、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建设用地许可证(件)、拆迁计划和补偿、安置方案向被拆迁房屋所在地的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经审查批准并发给房屋拆迁许可证后,方可拆迁房屋。

第十条房屋拆迁申请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报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审批后,核发房屋拆迁许可证:(一)市以上重点建设工程和跨区(市)县建设工程;(二)市区拆除建筑面积在五千平方米以上的工程;(三)拆除涉外房产、军事设施、宗教房产、文物古迹等工程;(四)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认为应当上报审批的工程。

第十一条市以上重点建设工程、市区实行综合开发和旧城成片改造的房屋拆迁,由市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批准的拆迁单位统一拆迁。

拆迁人在原用地范围内和有能力自行拆迁的,经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同意,可自行拆迁。

取得房屋拆迁资格证书的拆迁人,可自行组织拆迁。

拆迁人委托拆迁的,被委托人应当是取得房屋拆迁资格证书的单位。

市、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不得接受拆迁委托。

第十二条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自收到拆迁人拆迁申请之日起,应当在二十日内核发拆迁许可证,并以房屋拆迁公告形式将拆迁人、拆迁范围、拆迁期限、过渡期限等内容予以公布。

经审查暂缓核发拆迁许可证的,应当说明理由。

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和拆迁人应当及时进行拆迁动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

第十三条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在收到拆迁人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件)的同时应当通知当地公安、规划、工商、国土、城建等有关部门在建设工程规划拆迁范围内按职能分工做好下列工作:(一)暂停办理迁入居民户口和居民分户。

因出生、军人复转退、职工正常调动、大中专毕业生分配、结婚等确需入户的,经区(市)县人民政府批准后,方可办理;(二)暂停办理房屋的买卖、交换、析产、分割、赠与、抵押、典当、分户、出租、改变用途、调配等手续。

不准扩建、改建(经鉴定的危房排危除外)房屋及其他设施;(三)暂停核发营业执照。

督促临时服务网点、售货亭和设置的摊位等自行拆除和迁出。

第十四条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应当在规定的拆迁期限内签订补偿、安置协议,协议应当规定补偿形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违约责任和当事人认为需要订立的其他内容。

补偿、安置协议订立后,可以向公证机关办理公证,并送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备案。

拆除依法代管的房屋,代管人是区(市)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的,补偿、安置协议必须经公证机关公证,并办理证据保全。

第十五条拆迁期限自公告之日起不得超过二个月。

特殊情况需延长拆迁期限的,应经批准拆迁的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同意。

第十六条拆迁人与被拆迁人对补偿形式和补偿金额、安置用房的面积和安置地点、搬迁过渡方式和过渡期限经协商达不成协议的,由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裁决。

被拆迁人是区(市)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的,由同级人民政府裁决。

当事人对前款规定的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接到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起诉。

在诉讼期间,如拆迁人已给被拆迁人作了安置或者提供了临时过渡用房的,不停止拆迁的执行。

第十七条在房屋拆迁公告或拆迁纠纷裁决书规定的搬迁期限内,被拆迁人无正当理由拒绝拆迁的,拆迁人可向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申请限期拆迁,由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作出责令限期拆迁的决定。

拆迁人也可直接报请同级人民政府作出责令限期拆迁的决定。

被拆迁人逾期不拆迁的,由区(市)县人民政府责成有关部门配合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和拆迁人强制拆迁,或者由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拆迁。

第十八条法律、法规对拆迁涉外房产、军事设施、宗教房产、文物古迹等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执行。

第十九条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对房屋拆迁活动进行监督检查,被检查者应当如实提供情况和资料。

检查者有责任为被检查者保守技术和业务秘密。

拆迁工作人员应当经过培训,实施拆迁工作时应佩戴《动迁工作证》。

第二十条被拆迁房屋的当事人占用工作时间参加拆迁动员会和搬家,所在工作单位应给予公假,不能给予公假的,由拆迁人给予适当补偿。

第二十一条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应当建立健全房屋拆迁档案制度,加强对房屋拆迁档案资料的管理。

拆迁人在拆迁过程中,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及时整理并妥善保管拆迁档案资料,在完成拆迁后三个月内向当地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报送拆迁档案资料。

第三章拆迁补偿第二十二条拆迁人应当对被拆除房屋及其附属物所有人给予补偿。

拆除违法建筑、超过批准使用期限的临时建筑和虽无规定使用期限但已使用两年以上的临时建筑不予补偿;拆除未超过批准使用期限的临时建筑按重置价格结合使用时间给予补偿。

第二十三条拆迁补偿实行产权调换、作价补偿、或者产权调换和作价补偿相结合的形式。

产权调换是指拆迁人与被拆迁人的房屋产权的调换。

产权调换的面积按照所拆房屋的建筑面积计算。

作价补偿是指拆迁人对被拆除的房屋,按其价值,以货币结算方式给被拆除房屋的所有人的补偿。

作价补偿的金额按照所拆房屋建筑面积的重量价格结合成新结算。

产权调换和作价补偿相结合是指拆迁人对被拆迁人的补偿形式,部分采用产权调换,部分采用作价补偿。

第二十四条拆除用于公益事业的房屋及其附属物,拆迁人应当按照原性质、原规模予以重建(产权调换、互不结算差价。

下同),或者按照重置价格给予补偿,或者由市、区(市)县人民政府按照城市规划统筹安排。

第二十五条拆除非公益事业房屋的附属物不作产权调换,由拆迁人按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给予补偿。

房屋装饰物的所有人可以自行拆除该装饰物的,拆迁人不予补偿。

第二十六条拆除政府直管公产房屋(生产、经营性非住宅房屋除外),应当按照原性质、原规模予以重建。

第二十七条拆除教堂、寺庙、道观等宗教团体的房屋,其拆迁补偿形式拆迁人应当征求政府宗教事务管理部门意见,并与有关宗教团体协商达成协议。

拆除教堂、寺庙、道观,应当按本条例第二十四条规定执行。

拆除宗教团体的其他房屋,应根据本条例第二十四条及国务院有关问题的规定由拆迁人与有关宗教团体协商解决。

协商达不成协议的,由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或同级人民政府裁决。

第二十八条拆除其他单位自管房屋和私有房屋的拆迁补偿形式由被拆除房屋所有人自行选择。

实行产权调换的,应按本条例第二十九条、第三十条规定执行。

第二十九条拆除其他住宅房屋以产权调换形式补偿的,实际偿还建筑面积与拆除原房屋建筑面积相等的,按原房屋重置价格结算结构差价;超过或不足的部分按房屋综合造价结算。

第三十条拆除非住宅房屋以产权调换形式补偿的,实际偿还建筑面积与拆除原房屋建筑面积相等的,按原房屋重置价格结算结构差价;超过部分按商品房价格结算;不足的部分按照重置价格结合成新结算。

第三十一条拆除住宅房屋或非住宅房屋以产权调换形式补偿的,按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增加的面积,房屋所有人不予结算。

第三十二条拆除出租住宅房屋,应当实行产权调换,原租赁关系继续保持,因原租赁要素发生变化,其租赁合同应作相应修改。

第三十三条拆除城市基础设施,拆迁人应按市规划主管部门批准的建设规划执行,恢复和提高其使用功能的,不予补偿。

第三十四条拆除有产权纠纷的房屋,在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公布的规定期限内纠纷未解决的,由拆迁人提出补偿、安置方案,报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批准后实施拆迁。

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在拆迁前应当组织拆迁人对被拆迁房屋作勘察记录,并向公证机关办理证据保全。

第三十五条对拆除有抵押权的房屋实行产权调换的,由抵押权人和抵押人重新签订抵押协议,抵押权人和抵押人在区(市)县房屋拆迁主管部门公布的规定期限内达不成抵押协议的,由拆迁人参照本条例第三十四条的规定实施拆迁。

对拆迁没有抵押权的房屋实行作价补偿的,由抵押权人和抵押人重新设立抵押权或者由抵押人清偿债务后,方可给予补偿。

第四章拆迁安置第三十六条拆迁人应当对被拆除房屋使用人,依照本章规定给予安置。

第三十七条拆迁范围内具有正式户口的公民和具有营业执照或者作为正式办公地的机关、团体、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房屋拆迁公告发布前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应当安置住(用)房:(一)自有自用并实行作价补偿的房屋所有人;(二)持有房屋使用合同的单位、个人;(三)经市或区(市)县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确认有合法或事实租赁关系的承租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