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邮票齿孔的故事(人教版二年级教学设计)-2.自主感悟重点词句,从带孔邮票的发明过程中受到启发。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生活中要留心观察,乐于发现,善于探究。
教学重点1.学习字词,部分会写会用。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文插图、邮票二张。
第一课时(一)游戏导入1.演示操作。
(教师出示长方形纸条,要求学生不使用任何工具,将纸条平均分成三份。
然后再出示一联邮票,请一名学生把它撕开。
)2.师生小结。
(比较两次操作有何不同,为什么?)3.引出课题。
(最初发明的邮票是没有小齿孔的,这些小齿孔是怎么来呢?今天我们就来读这个故事。
)(二)初读课文1.自由读课文。
读准字音、画出生字词。
2.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
(指名读、齐读)3.再读课文。
(指名读)(三)指导朗读,理解课文1.默读课文汇报:你读懂了什么?有什么问题?小结:刚才大家说的真好!文中出现的两个人物,你喜欢堆呢?为什么?2.指导朗读(1)能用礼貌的语气读一读两个人的对话吗?(2)从课文的哪些句子可以看出那个人和阿切尔都很善于动脑筋?(三、四自然段),怎样读这些句子才能突出他们在用心思考呢?(指名读、范读)3.理解重点词句(1)阿切尔被那个人的举动吸引住了。
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什么?看插图你能想像出当时阿切尔的动作和神情吗?(学生表演)(2)英国邮政部门立即采用了这种机器。
中立即一词可以换成哪些词?通过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3)直到现在,世界各地仍然在使用邮票打孔机。
从仍然一词你能知道什么?(用敬佩的语气读读第四自然的后两句。
)(四)总结全文(1)带齿孔的邮票真方便,我们应该感谢谁?(2)学习了这个故事,你想说点儿什么吗?(五)再读课文,感受发明的快乐。
(1)指名分段读;分角色读;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2)喜欢文中的哪些词句,说给大家听。
(六)拓展延伸生活中,你有哪些不便?怎样能解决。
(七)板书设计14邮票齿孔的故事一位先生启发阿切尔别针刺小孔发明打孔机(动脑筋、想办法)(观察、思考)发明的快乐(八)作业设计1.读读我知道2.收集邮票第二课时(一)展示台1.展示自己收集到的邮票。
2.欣赏集邮册,简单了解集邮的一些小知识。
(二)读课文,学生字1.自由读课文,画出生字。
2.出示生字卡片。
(读一读,说说是怎样认识的?)3.多种方法读。
(比赛读,开火车读,指名读)(三)巩固识字1.我说你找:(一个同学说出课文中含生字的词语,另一个同学在文中找出来。
)2.我指你认:(一个同学指生字,另一个同学快速读出来、再说出课文中的词或用字组词。
)(四)写字指导1.说说写每个字时,要注意什么?2.重点指导仍、使、便、英、式。
3.在书上临写。
4.在田字格上独立写。
(五)板书设计14邮票齿孔的故事仍使便英式(六)作业设计先生()()()()()()()14长亭送别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从分析情节入手,把握、鉴赏女主人公莺莺的艺术形象,准确地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
2.体味剧作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鉴赏剧作富于文采的语言。
体会修辞方法和古代诗词的语句的表达效果。
3.认识王实甫《西厢记》反封建礼教的意义,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
鉴赏富于文采的戏曲语言,不要搞成修辞方法的辨析或语句出处的考查,而要结合课文4.进一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与成就。
了解本课曲词富于抒情性和音韵美的特点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前面我们讲关汉卿的《窦娥冤》时说过,《西厢记》是文采派的作品,今天我们来学习其中的精彩片断:《长亭送别》。
二、简介作家作品西厢记》的作者问题长期存在争议。
本来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有1330年序,和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有1398年序二书都标明《西厢记》是王实甫作的。
可是到了明代弘治时期可能更早,却流行关汉卿作《西厢记》,或关作王续的说法。
此说初见于弘治十二年进士都穆写的《南濠诗话》。
他说:“近时北词以《西厢记》为首,俗传作于关汉卿或以汉卿不竟其词,王实甫足之。
参阅《点鬼簿》即《录鬼簿》乃王实甫作,非汉卿也。
”他是不相信关作之说的,但他说“俗传”,那么关作之说定在弘治之前了。
差不多与此同时的弘治十一年1498北京岳家书坊重刊印的《西厢记》即“弘治本”,附录有嘲讽王实甫和关汉卿的民歌,嘲王的一曲说:“王家好忙,沽名钓誉,续短添长。
”明末的凌初说:“又似乎王续关者。
”凌刻本《西厢记•凡例》这些说明,弘治前可能早有关作王续之说了。
到了明嘉靖年间,《西厢记》还有《关氏春秋》之称见嘉靖三十六年张羽《古本董解元西厢记序》。
可是到了明万历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
清代的毛奇龄说:“明隆万以前刻《西厢》者,皆称《西厢》为关汉卿作。
”《吴吴山三妇评笺注释圣叹第六才子书》现在说法变了,多主张王作或王作关续。
此说初见于明万历八年徐士范刊本《西厢记》序见蒋星煜《明刊本西厢记研究》,又明王世贞在《卮言》里说:“《西厢》久传为关汉卿撰,迩来乃有以为王实甫者,谓‘至邮亭梦而止’,又云‘至碧云天,黄花地而止’。
此后乃关汉卿所补也。
”他认为汉卿所补,“俊语亦不减前”。
元末明初,《西厢记》已被誉为“天下夺魁”,而且被尊为“春秋”,称“关氏春秋”或“崔氏春秋”为什么叫“春秋”说法纷纭,其实意思很明白,无非是想把戏曲“小道”和正统经书并列。
孔子作的《春秋》汉代就被列为“五经”之一。
现在《西厢》居然也称“春秋”,不但是抬高身价,也含有反封建正统之意。
明清戏曲家对《西厢》推崇备至:明代李贽赞它是“化工”《焚书》。
王世贞说:“北曲固当以《西厢》压卷。
”《曲藻》王骥德说:“实甫《西厢》,千古绝技。
”《曲律》张琦说:“今丽曲之最胜者,以王实甫《西厢记》压卷。
”《衡曲麈谈》清代李渔说王实甫“才人如天”《闲情偶寄》。
至金圣叹那就更加赞到极端,说作者是“天地现身”《金批第六才子书》。
还有许多剧作在不同程度上受《西厢记》的影响,元剧如郑德辉的《梅香》、《倩女离魂》,李好古的《张羽煮海》,白仁甫的《东墙记》,明人刘兑的《娇红记》杂剧,孟称舜的《娇红记》传奇等。
明初周宪王有《金环记》,据《剧品》的作者祁彪佳说:“刻意拟西厢”,“便不及西厢远矣”。
足见其对戏剧创作影响之深。
三、《西厢记》题材演变。
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779831写的传奇文短篇小说《莺莺传》。
亦名《会真记》。
它的大致内容是写年轻的张生,寄居于山西蒲州的普救寺,有崔氏孀妇携女儿莺莺回长安,途经蒲州,亦寓于该寺,遇兵乱,崔氏富有,惶恐无托,幸张生与蒲将杜确有交谊,得其保护,崔氏遂免于难。
为酬谢张生,设宴时让女儿莺莺出见,张生为之动情。
得丫环红娘之助,两人幽会。
后张生去长安,数月返蒲,又居数月,再去长安应试,不中,遂弃莺莺,后男婚女嫁。
某次,张生再经崔氏住所,要求以表兄礼节相见,被莺莺拒绝,并赋诗二章寄意。
张生为什么抛弃莺莺呢据他自己说:莺莺是罕见的美女——“尤物”。
这种“尤物”,“不妖其身,必妖于人”。
“余之德不足以胜妖孽”,所以“忍情”弃舍。
可见张生是个始乱终弃的无义之徒。
作者却在为他的丑恶行为找寻理由辩解。
还说,许多人都赞张生是个“善补过者”。
这是颠倒是非。
这部传奇文,虽说结尾很坏,但对崔张的爱情和莺莺性格的某些描写,却是楚楚有致、细腻动人,引起当时许多人的注意,并给后世作者以深远影响。
正如鲁迅所说:“虽文章尚非上乘,而时有情致,固亦可观,惟篇末文过饰非,遂堕恶趣。
”《中国小说史略》对《莺莺传》的肯定和批评都十分确当。
传奇文《西厢》故事,流传甚广。
如鲁迅所说:“其事之振撼文林,为力甚大。
”《唐宋传奇集》揆其原因,我想最主要的是,作者第一次塑造出一个性格独特的妇女形象莺莺。
她给人的印象历久不磨,她的悲剧遭遇唤起人们莫大同情。
这个形象的塑造,既为后世作者勾画出一个基本的性格轮廓,又为形象的再创造留下了广阔的余地。
请看作者的描绘:艺必穷极,而貌若不知;言则敏辩,而寡于酬对。
待张之意甚厚,然未尝以词继之。
时愁怨幽邃,恒若不识,喜愠之容,亦罕形见。
这是贵族少女所特有的性格,她多情而又内涵极深,热爱张生,但感情并不奔放;内心有深沉痛楚,却十分隐秘。
人的正常的喜怒哀乐,在莺莺的形象中都以表里之间的矛盾、端庄的矜持的姿态展现的。
自然的感情流露和贵族的骄矜性格,构成莺莺形象特有的矛盾色彩。
她既无杜丽娘的浪漫气质,也没有林黛玉的单寒之色。
她的性格造型是独一无二的,这是作者的重大创造,她的形象真实可信。
但是她的遭遇却给人们留下心灵上的遗恨,张生的“补过”,玷污了她的形象。
甚至他们两人都自认为他们的爱情是错误的,张生是“补过”,莺莺也有“自献之羞”,这里美变成了丑,对此,凡正直的人们都不能接受。
他们要为这场爱情公案辨明是非。
我想这大概就是后世作者们不惜花费大量心血改写《西厢》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
《莺莺传》是一个沾有泥淖的珍珠。
因为它是珍珠,所以人们都想把它的泥淖拂拭干净;若是土块,早就没人理了。
《西厢》故事在南北两宋已广为流传。
文人如秦观、毛滂都写有《调笑转踏》歌舞词。
民间艺人有讲说《西厢》,“至于倡优女子,皆能调说大略”《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南宋罗烨的《醉翁谈录》记载当时已有《莺莺传》的话本佚。
宋杂剧有《莺莺六幺佚,见南宋周密《武林旧事》。
南戏有《西厢记》一目佚见《永乐大典戏文三种》。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赵德麟用说唱形式写有《商调蝶恋花•鼓子词》。
他主要用《莺莺传》的文字作为说白,中间插进他写的十二首《蝶恋花》唱词,曲白相间,说唱《西厢》故事。
最值得称道的是,他隐含地批判了张生的薄情,对莺莺的被遗弃寄予同情,这在毛滂的《调笑令》里已微露其意:“薄情年少如飞絮。
”鼓子词开头说得更显露些:“最是多才情太浅,等闲不念离人怨。
”张生把莺莺的离怨等闲视之,含有指责张生之意。
结尾处又说:”弃掷前欢俱未忍,岂料盟言陡顿无凭准,地久天长终有尽,绵绵不似无穷恨。
”明确指出张生是“弃掷”莺莺,使她遗恨无穷。
原来被元稹视为错误的爱情,在鼓子词中开始被纠正并获得美的价值。
什么“尤物”啊,“补过”呀之类的调调没有了。
张生的丑恶行为开始受道德的检验。
遗憾的是,作者还没有洞悉这一悲剧发生的更为深刻的社会原因。
他仍然袭用了张生背盟的结尾。
这样就不能充分赞颂他们的具有反封建性的爱情行为。
至少,莺莺是认错了人。
错误的爱情被“矫正”为令人遗憾的爱情,这是美中不足的。
金代,一位有真知灼见和高度才华的作者出现了,他就是写《西厢记》诸宫调的董解元。
“诸宫调”是北宋形成的一种大型说唱艺术形式。
一个宫调统辖若干曲牌,构成一“套”,把许多“套”联接起来,插入说白,讲唱长篇故事。
这种民间艺术从宋代流行至金元。
董解元就用这种形式第一次以《西厢》故事为题材,写出宏篇巨制的艺术精品。
董解元其名不详,“解元”在当时是对文人的尊称。
这位无名作者多才多艺,最可贵的是他冲破封建阶级对待爱情的传统观念,大胆地赞美了男女自愿结合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