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观察及测量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是机体内在活动的客观反映,是判断机体健康状态的基本依据和指标,临床称之为生命体征。
正常人的生命体征相互间有内在联系,并且呈比例、相对稳定在一定范围之内。
当机体在致病菌因子作用下,一般是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首先出现不同程度的异常,反应出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
因此,监测并及时正确地记录生命体征,为临床正确诊断、及时治疗及护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和依据,是护理工作的重要任务。
第一节体温的观察及测量一、正常体温的观察及生理性变化人体内部的温度称体温。
保持恒定的体温,是保证新陈代谢和生命活动正常进行的必要条件。
体温是物质代谢的产物。
三大营养物质在氧化过程中释放的能量,其中50%左右的能量变为体热以维持体温,并以热能的形式不断散发于体外;另有45%的能量转移到三磷酸腺苷(ATP )的高能磷酸键中,供机体利用。
机体利用的最终结果仍转化为热能散出体外。
这就是产生体温的由来。
正常人的体温相对恒定的,它通过大脑和丘脑下部的体温调节中枢调节和神经体液的作用,使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
在正常生理状态下,体温升高时,机体通过减少产热和增加散热来维持体温相对恒定;反之,当体温下降时,则产热增加而散热减少,使体温仍维持在正常水平。
(一)正常体温机体深部的体温较为恒定和均匀,称深部体温;而体表的温度受多种因素影响,变化和差异较大,称表层温度。
临床上所指的体温是指平均深部温度。
一般以口腔、直肠和腋窝的体温为代表,其中直肠体温最接近深部体温。
正常值:口腔舌下温度为37C(范围36.2 —372C),直肠温度375C(比口腔温度高(0.3-0.5 C ).所谓正常体温不是一个具体的温度点,而是一个温度范围。
(二)生理性变化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的变化 等因素而有所波动,但这种改变经常在正常范围内。
1 •性别因素一般女性较男性稍高, 女性在月经前期和妊娠早期轻度升高, 排卵期较低, 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
2.年龄因素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
因为新生儿中枢神经系统发 育尚未完善,皮肤汗腺发育又不完全,从而体温调节功能较差,容易波动。
儿童代谢率高, 体温可略高于成人。
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
3•昼夜因素 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4— 8时体温最高,其变动范围约在0.5-1 C 之间。
这种昼夜有规律的波动, 是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动、代谢、 血液循环等相应 的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
而长期从事夜间工作者, 周期性波动则出现夜间体温升高, 日间体 温下降的情况。
4.情绪与运动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运动时骨骼肌收缩,均可使体温略有升高。
此外,外界气温的变化,进食等均可使体温产生波动。
二、异常体温的观察和护理疾病、药物与其它因素(高热或寒冷环境),使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受损时,产热和散热 的平衡关系发生变化,出现异常体温。
体温过高或过低都是异常现象。
一)发热病理性的体温升高超过一般人的正常范围称发热。
由于致热源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体温中枢功能紊乱及各种原因引起的产热过多或散热减少所致。
状,也是机体对致病因子的一种防御反应, 但长期发热可使体内能量物质大量消耗。
要器官功能发生障碍。
1.引起发热的原因(1)感染性发热临床上最常见,包括生物性病原,如细菌、病毒、立克次氏体、原虫、 寄生虫等感染引起。
发热是疾病的常见症 引起重2)非感染性发热 中枢性发热,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所致(中暑、脑外伤);吸收热(大面积烧伤、内出血);变态反应性发热(风湿热、药物热、输液反应);内分泌与代 谢障碍所引起的发热(甲亢、失水)。
2.发热程度的划分(以口腔温度为计)低热体温37.5-37.9 C 。
如结核病,风湿热。
中等热 体温38- 38.9C 。
如一般性感染性疾病 高热 体温 39-40.9,如急性感染疾病。
超高热体温C 41以上,如中暑3.发热的过程( 1 )体温上升期 其特点为产热大于散热。
临床表现病人自感畏寒、无汗、皮肤苍白。
由于皮肤血管收缩, 皮温下降所致。
此期时间长短因素而异, 有的几小时体温就上升到最高 点,如肺炎双球菌性肺炎、疟疾等;也有在数日内上升到最高点,如伤寒疾病等。
( 2)高热持续期其特点为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趋于平衡,体温维持在较高状态。
病 人表现出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和脉搏加快,此期可持续数小时、数天甚至 数周。
( 3)体温下降期(退热期)其特点为散热增加而产热减少,体温恢复至正常调节水平。
病人表现为大量出汗和皮肤温度下降。
退热的方式有骤退和渐退两种。
骤退型体温急剧下降; 渐退型为体温逐渐下降。
体温下降时,由于大量出汗体液丧失,老年体弱及心血管病者,易 出现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四肢厥冷等虚脱休克现象,应密切观察、加强护理。
如果体温突 然下降, 脉搏、 呼吸增快, 全身症状加重, 则表示病情好转,趋向正常。
(1)稽留热 体温升高达39C 以上,肺炎、伤寒、副伤寒等。
(2)弛张热 体温在39 C 以上,24小时内体温差达 1C 以上,最低体温仍超过正常。
常见于风湿热、败血症、肝脓肿等。
则是病情恶化的表现。
若是体温下降, 症状减轻,4.热型根据病人体温变化的特点分类,图 8- 1)。
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持续数天或数周,日差不超过 1C 。
常见于大叶性(3) 间歇热发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发热时体温骤然上升达持续数小时或更长时间后下降至正常,退热时常伴大汗淋漓,经数小时或数日后又再次发热。
常见于疟疾、肾盂肾炎、淋巴瘤等。
(4) 有规则热体温在一日内变化无规则,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于流行性感冒、肺结核、 支气管肺炎等。
图8-1常见的发热类型(二) 对高热病人的观察及护理1. 卧床休息高热时,代谢增快,进食少,消耗大,体质虚弱,故应卧床休息,减少活 动。
2. 保暖发热早期,病人常伴畏寒,皮肤苍白,应调节室温,注意保暖,必要时给热饮 料。
3. 心理护理病人高热时易产生焦虑和恐惧心理。
护士应体贴、安慰病人,及时有效地 解除躯体痛苦,以消除其不安心理。
4. 降温 较好的降温措施是物理降温。
体温超过 39C ,可用冰袋冷敷头部,体温超过 39.5C 时,可用酒精擦浴、温水擦浴或作大动脉冷敷(见第十三章)。
物理降温半小时后观 测体温,并做好记录及交班。
5.密切观察 高热病人应每隔 4 小时测量体温一次, 注意观察病人的面色、 脉博、 呼吸、 血压及出汗等体症。
小儿高热易出现惊厥, 如有异常应及时报告医生。
体温恢复正常三天后, 可递减为每日测二次体温。
39 C 以上,且伴畏寒, Q)6.营养和水分的补充给病人营养丰富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鼓励少量多餐,多饮水。
对不能进食者,遵医嘱予以静脉输液或鼻饲,以补充水分、电解质和营养物质。
7.口腔护理高热病人唾液分泌减少,口腔粘膜干燥,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极易引起口腔炎、舌炎和粘膜溃汤,应在晨起、睡前的饭后协助病人漱口或用棉球揩擦,防止口腔感染,口唇干裂者应涂油保护。
8.保持清洁在退热过程中病人大量出汗,应及时擦干汗液,更换衣服及床单、被套、以防着凉。
三)体温过低体温在35.5C以下称体温过低。
常于早产儿及全身营养衰竭的危重病人。
前者由于体温调节中枢尚未发育成熟,对外界温度变化不能自行调节;后者则因末稍循环不良,特别是在低温环境中,如保暖措施不当,极易导致体温不升。
若发现上述情况,除及时报告医生外,应设法提高室温(24 - 26 C为宜),采取相应的保暖措施,如加盖被、足部放热水袋等,对老人、小儿及昏迷患者,应注意防烫伤,同时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
三、测量体温方法一)体温1.水银体温计的种类及结构(1)种类①口表:盛水银的端较细长,可作口腔或腋下测量。
②肛表:盛水银一端呈圆柱形,用于直肠测温。
(2)结构水银体温计是由一根有刻度的真空玻璃毛细菅构成。
其末端有贮液槽,内盛水银。
当水银槽受热后,水银膨胀而沿着毛细管上升,其高度和受热程度成正比。
毛细管下端和体温表的水银槽之间有一凹缩处,可使水银柱遇冷不致下降。
体温计和刻度为35 - 42C,每1C之间分成10小格,每一小格表示0.1 C,在相当于0.5C和1C的地方用较粗且长的线标示。
在37C处则染以红色(图8-2)» 阴艸诃里爭■■■yd:"迸无CM图8-2体温计构造及种类2.电子体温计(充电式)采用电子感温探头来测量温度, 测得的温度直接由数字显示,读数直观,测温准确,灵敏度高。
使用时只需将探头放入外套内,外套使用后丢弃。
注意探头须插入外套顶端,置探头于病人的测量部位,如舌下热窝处维持60秒,即可读数字。
3.化学点状体温计此体温计内有若干化学单位,在45秒内能按特定的温度来改变体温表上点状的颜色(图8-3)。
当颜色点从白色变成绿色或蓝色时,即为所测的体温。
该体温表用后即丢弃,可避免交叉感染。
(二)测量方法1用物体温计放入盘内(垫纱布)或体温篮内,纱布,记录本,笔和手表。
2.操作方法测量前,先清点体温计总数,检查体温计有无破损,水银柱是否在下。
备好用物35C以携至病床边,对初诊或新入院病人给予解释,以取得合作。
(1)口腔测温适用于成人,清醒、合作状态下,无口鼻疾患者。
将口表水银端斜放于舌下热窝(舌系带两侧),嘱病人紧闭口唇,勿用牙咬(图8-4), 3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净,看明度数,将体温计甩至35C以下,放回容器内,记录结果。
(2)腋下测温常用于昏迷、口鼻手术、不能合作病人和肛门手术者、腹泻婴幼儿。
消瘦者不宜使用。
解开病人胸前衣扣,轻揩干腋窝汗液,将体温计水银端放于腋窝深处紧贴皮肤,屈臂过胸(图8- 5),必要时托扶病人手臂,10分钟后取出,用消毒纱布擦净,看明度数体温计甩至35C以下,放回容器内记录结果。
(3)直肠测温常用于不能用口腔或腋下测温者。
有心脏疾患者不宜使用,因肛表刺激肛门后,可使迷走神经兴奋,导致心动过缓。
嘱病侧卧,屈膝仰卧或俯卧位,露出臀部,体温计水银端涂润滑油,将体温计轻轻插入肛门3-4cm, 3分钟后取出,用卫生纸擦净肛表,看明度数,将体温计甩至毒液内浸泡,协助病人取舒适体位,记录。
图8-3可弃式化学体温计使用方法35 C以下,放入消Z人7(三)注意事项2.凡给婴幼儿、精神异常、昏迷及危重病人测温时,应用手扶托体温计,防止失落或 折断。
病人睡眠时应唤醒后再测温。
3.病人进冷、热饮食、,蒸汽吸入,面颊冷热敷等须隔 30分钟后,方可口腔测温;沐 浴、酒精擦浴应隔30分钟后,方可腋下测量;灌肠、坐浴后30分钟,方可直肠测温。
4.发现体温与病情不相符合,应守护在病人身旁重测,必要时可同时作口温和肛温对 照。